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月桂 通訊員 曾彥彥
溝渠乾涸、飲水困難、農作物減產……旱情牽動著人們的心。10月10日的氣象乾旱指標監測顯示,全省共有97縣市出現氣象乾旱。
省氣象局相關專家表示,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穩定、北方冷空氣勢力弱以及颱風位置偏東是造成當前湖南乾旱的主要原因,未來旱情將有所緩解。
現狀:97縣市出現氣象乾旱,32縣市達到特旱標準
湖南的雨季在7月15日正式結束,自那以後,高溫少雨成為常態。近一個月以來,我省氣候總體表現為氣溫異常偏高、降水異常偏少、蒸發量偏大,乾旱狀況呈持續發展態勢。
據省氣候中心統計,過去30天(9月11日至10月10日)湖南氣溫異常偏高,位居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1高位。同時,降水異常偏少,位居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1低位。蒸發量偏大,7月16日至10月10日,全省的平均蒸發量較常年同期偏多67.1%。
從7月16日開始,受持續晴熱高溫天氣影響,我省乾旱呈發展態勢,8月10日開始全省大範圍出現不同程度乾旱,8月底受颱風及冷空氣影響略有緩解,進入9月後受新一輪高溫天氣及持續降水偏少影響,乾旱維持並發展,10月份以來持續發展蔓延,多縣市達到重旱以上標準。10月10日的氣象乾旱指標監測顯示,全省共有97縣市出現氣象乾旱,其中34縣市達到重旱標準,32縣市達到特旱標準,特旱區主要位於湘東北地區。
受乾旱的影響,我省出現大面積土壤缺熵、水庫水位低等影響。
成因:「副高」、冷空氣、颱風都有份
省氣候中心氣候預測首席專家謝益軍、省氣象服務中心專業氣象服務首席專家鄧曉春均表示,「副高」穩定、北方冷空氣勢力弱以及颱風位置偏東是造成當前湖南乾旱的主要原因。
謝益軍說,今年以來,副高面積異常偏大,強度異常偏強,脊線位置主汛期偏南、7月下半月以來以偏北為主,這使得副高系統非常穩定。氣流運動是形成降水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居於副高控制之下的湖南,仿佛被罩上了一個「鍋蓋」,阻礙了氣流運動,難以形成降水。
「海溫異常是造成上述大氣環流異常的重要外因。」謝益軍介紹,今年是厄爾尼諾結束年,從去年9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於今年7月結束。多年數據顯示,在厄爾尼諾結束年份的秋季,歐亞中高緯以緯向型環流形勢為主,東亞槽偏弱,這就意味著南北向的空氣交換較少,不利於北方冷空氣的向南輸送。
鄧曉春說,今年生成的颱風大多較以往位置更為偏東,多在沿海或海上,湖南深居內陸,颱風位置的變化讓其對湖南的影響變小,這也是影響今年省內溫度偏高和降水偏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基於上述多種因素的影響,湖南氣溫異常偏高、降水異常偏少、蒸發量偏大,使得湖南乾旱狀況呈持續發展態勢。
後期:旱情將有所緩解,農作物需積極採取措施抗旱保收
根據省氣象臺預報,未來10天,省內冷空氣較為活躍,中低緯環流平直,省內湘西、湘北降雨偏多,其他地區正常或偏多,預計湖南旱情將有所緩解。
氣象專家提醒,旱情或有緩解,但形勢依然嚴峻,相關部門還需做好蓄水保水等抗旱工作。同時,氣象部門也表示將時刻待命,搶抓有利時機加強人工增雨作業。
持續乾旱天氣,農作物受影響較大,專家提醒農民朋友,積極採取措施抗旱保收。目前晚稻已接近收穫,需水量不多,受旱情影響不大。遇到嚴重乾旱的田塊,應採取措施取水灌溉,確保晚稻「乾濕壯籽」必需的水分需求,收穫前1個星期停止灌水。而旱雜糧和果茶等經濟作物應注意引水保墒,可採用割草鋪園或用稻草、稻殼等覆蓋的方式,還可以淺耕除草、切斷果樹根部毛細管,從而達到抗旱保墒的效果。蔬菜應注意採取覆蓋遮陽網、地面覆蓋稻草和地膜等措施避免陽光直射,減少土壤水分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