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地土壤固碳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由於土壤固碳潛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植被產生的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機碳的主要來源,因此研究凋落物和根系的產量與分解,能從「碳輸入」的視角,為揭示土壤固碳過程和機理提供重要信息。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課題組張克榮博士在張全發研究員的指導下,以秦嶺地區處於不同植被演替階段的草地、灌叢、中幼齡次生林、成熟次生林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了凋落物與細根的產量、質量及分解過程、每年的碳氮輸入量、土壤碳儲量、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等。結果表明,在植被演替過程中,由於木本植物凋落物的增加以及草本植物凋落物的減少,導致了每年凋落物總產量及總碳、總氮輸入量並不隨樣地年限的增加而顯著改變,並且在不同演替階段也沒有顯著差異。與地上部分凋落物不同,細根的生物量、產量、碳輸入量均隨樣地年限的增加而升高。隨著植被演替,凋落物與細根的質量發生改變並導致了可分解性的下降,從而驅動了分解速率的下降。另外,林下凋落物層有機質的積累,主要與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下降相關。

 

該研究揭示,在初始條件(如土壤、水熱因子)較好的次生演替系列中,植被類型對凋落物總產量的影響要低於以往的預期;與凋落物產量相比,凋落物質量隨植被演替的變化,是驅動凋落物層及土壤中有機碳積累的更重要因素。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以Linking litter production, quality and decomposition to vegetation succession following agricultural abandonment為題,在國際土壤科學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在線發表(DOI 10.1016/j.soilbio.2012.08.005)。(來源:中科院武漢植物園)

 

相關焦點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按照國家林業局發布的2013年現價評估,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每年的生態效益價值量總和為4502.39億元人民幣。這也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系統、科學地用數字反映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態效益,是我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績效評價的重大突破。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而且,土壤中也存在相當數量的光能自養生物與化能自養生物。因此,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否也存在其他固碳途徑,其對稻田碳循環的貢獻如何,更是缺乏系統的認識,處於灰箱狀態(圖1)。,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以前有關RubisCO酶活性的研究均集中於植物或者純培養的細菌,關於土壤RubisCO酶活性研究還尚未見報導。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因此,研究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態環境效應具現實意義。 cbbL基因編碼的核酮糖-1, 5-二磷酸梭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爾文循環中的關鍵酶,該酶催化卡爾文循環中的第一步CO2固定反應。然而,目前關於固碳自養菌cbbL基因的分子生態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系統,對於稻田土壤,特別是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及多樣性影響的研究未見報導。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應對形勢愈發緊迫  由於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正面臨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導致的以二氧化碳(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明確固碳減排工程內容
    2005年,氣象局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明確我國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加強固碳減排工程建設。    一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速生豐產林以其巨大的生產力和固碳速率成為重要的固碳「原料」。我國現有人工林約38萬平方千米,到2050年可達158萬平方千米。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韓興國在題為《開展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關鍵科學問題討論的必要性》的主題評述報告中,對國際上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潛力、氣候變化影響土壤碳截獲的過程與潛力、生態系統管理的土壤碳截獲過程及增碳模式等進行了評述。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許多陸地生態系統生長由於受氮限制,導致生產力及穩定性下降,而氮沉降通常促進植物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土壤碳儲量,但是,也有研究認為氮沉降不能促進碳固定或者對土壤碳固定影響不大。這種不確定性與研究區域的氣候、生態系統類型、研究時空尺度均有關係。所以,科學界關於氮沉降能否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土壤碳庫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上海冬季固碳植物引種取得新進展
    中國園林網2月7日消息:崇明東灘溼地公園冬季固碳植物引種任務近日完成。作為上海市科委關於崇明專項「東灘溼地公園低碳建設與運行關鍵技術集成」課題中的一項子課題,其題目為「冬季固碳水生植物群落建設」,由上海東灘國際溼地有限公司牽頭,與上海植物園合作共同完成。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土壤碳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氮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磷轉化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碳、氮、磷轉化的微生物關聯機制及其微生物組特徵;土壤中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微生物耦合循環機理;土壤關鍵元素微生物過程的生態計量化學特徵及規律。(2)土壤關鍵過程的微生物生理驅動機制。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導 讀 瀋陽生態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對土壤有機碳分解激發效應的影響;東北地理所在土壤表面形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地球環境所在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複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 集發達國家技術與資金髮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這些國家通過40多年實施這些耕作措施,農田土壤已固定相當多的碳,繼續固碳可能性要比40年前小得多。而中國除東北地區外,耕地土壤的有機碳含量本身都較低,要比歐美國家大約低30%。中國大範圍的農業機械化才起步,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的免耕覆蓋模式在局部地區實施才幾年,因此,中國農田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