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2020-11-27 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相關成果在國際期刊《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發表,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土壤固碳主要依賴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因參與有機質降解促進了二氧化碳的釋放而非固定。可固碳的自養型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等水生生態系統。這一認識近年來正在改變。科學家發現,以光為能源、二氧化碳為碳源的光能自養微生物,和以化學能為能源、以二氧化碳為碳源的化能自養微生物,在土壤中也大量存在。這為尋找「迷失的碳」提供了新的線索,但其在土壤中的具體固碳過程和貢獻尚有待研究。

 

吳金水團隊在前期對土壤微生物的固碳功能及其種群結構的研究基礎上,運用同位素連續標記技術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土壤自養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層次分布與傳輸展開了進一步研究。研究發現,土壤固碳量隨深度增加而顯著減少。尤其在第三層5至17釐米的底層土壤,有近1/4的土壤未檢測到碳14的存在,表明土壤微生物的光合固碳作用只發生在表層土壤。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與僅土壤表層很薄的一層能接受光能的原因有關,不過,由於表層同化碳可向土壤下部傳輸,這可能為底層的化能自養微生物提供碳源和電子供體,從而誘導後者參與碳同化過程。

 

研究人員還發現,控制土壤碳同化的關鍵酶的活性、關鍵功能基因的數量均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顯著減少,並且稻田土壤的酶活性和功能基因數量也顯著大於旱地土壤。 (來源:科學網 成舸 張梅)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超聲破碎提取法」的土壤微生物碳同化關鍵酶RubisCO的提取和測定方法,並申請了國家專利(CN102174496A,2011);通過碳同位素示蹤的室內模擬培養試驗,發現農田土壤微生物具有較高的RubisCO酶活性(9.67–50.85 nmol CO2 mg-1 min-1),並且酶活性與碳同化速率呈顯著正相關關係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生物固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直接有效的二氧化碳固定途徑,其中具有固碳功能的微生物分布廣泛,它們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因此,稻田土壤微生物是否也存在其他固碳途徑,其對稻田碳循環的貢獻如何,更是缺乏系統的認識,處於灰箱狀態(圖1)。,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生物質炭施用對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
    江蘇省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摘 要本文旨在揭示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的變化,為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質炭施用下的固碳效應提供參考。以太湖地區施用生物質炭2 a 後的水稻土為研究對象,採集了7 個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樣品,通過室內培養試驗,分析了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土壤有機碳分布及礦化特徵。結果表明,生物質炭僅顯著增加了表層(0~10 cm)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而對深層土壤無顯著影響。
  • 退耕地土壤固碳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土壤固碳潛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微生物所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2016-11-1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
  • 微生物所李寅發表固碳展望文章
    11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在Insights/Perspectives欄目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與代謝工程重點實驗室博士鞏伏雨和研究員李寅題為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研究微生物死亡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和保存過程,以揭示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形成的作用機理。研究發現,雖然土壤真菌、細菌和放線菌的細胞結構和組成成分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其殘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沒有明顯的差別(圖4),研究結果不支持傳統理論認為的真菌殘留物分解更慢;其次,環境溫度升高會加快微生物殘留物的分解,但同時也會加速微生物的死亡過程,最終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殘留物不斷積累,從而形成更多的土壤有機質。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 土壤中的多數微生物都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通過凋落物和根際分泌物的形式輸入到土壤中,微生物獲得能量後不斷增殖(圖2)。當微生物受到某種養分虧缺或外界環境因素改變時,微生物的生長受到限制而後不斷死亡。由於不同細胞壁結構和組成存在顯著的差異(圖3),真菌細胞壁包含難分解的幾丁質(幾丁質相對難分解),而細菌細胞壁多為肽聚糖。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利用13C自然豐度法追蹤了稻田中的碳穩定途徑,揭示了長期施肥水稻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中的有機質穩定機制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測序技術和儀器的不斷發展,測定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變得更加高效、經濟,為在全球範圍內研究氮沉降對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可能性。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PNAS | 土壤氮循環微生物功能特徵的全球生物地理學
    不同樣本的測序深度差異很大,但沒有明顯偏向於任何特定的棲息地類型(圖S1)。為了標準化測序深度,我們分析每N個通路在樣本中的相對豐度。無論將通路相對豐度歸一化為每個注釋序列或每個標記基因檢測到的數量(基於30個保守的單克隆基因),觀察到的趨勢都是相似的(圖S1)。細菌在宏基因組文庫中佔主導地位,佔全部序列的95%,其次是真菌,佔3%,古菌僅佔2%。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GCB | 土壤微生物碳泵:從概念認識到實證評估
    DOI: 10.1111/gcb.15319摘  要:全球土壤儲碳量巨大,因此有機碳收支的微小變化都會顯著影響大氣碳含量和全球氣候變化。最近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強調了土壤微生物在有機碳固存中的正效應,其將活性有機碳轉化為較為穩定的合成代謝形式。然而,這一概念尚未得到數據支撐、評估及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