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2020-11-2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氮沉降是目前全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有研究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陸地表面的活性氮沉降量會不斷的增加。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測序技術和儀器的不斷發展,測定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變得更加高效、經濟,為在全球範圍內研究氮沉降對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可能性。 

  氮沉降對植物的生產力的影響與植物多樣性的變化有顯著關係,那麼氮沉降對微生物生物量的影響是否與微生物多樣性的改變存在關係呢?基於此,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學組王超及其合作者整理了包括171個Shannon指數和102個Chao1指數在內的全球198個施氮模擬實驗樣點的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數據,分析了氮添加後細菌和真菌多樣性的變化及與微生物生物量變化的關係。

  研究發現,氮增加顯著降低了細菌和真菌的Shannon和Chao1指數;氮增加顯著降低了酸桿菌門(Acid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門(Nitrospirae)微生物的相對多樣性;氮增加情況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降低與多樣性的降低呈現顯著正相關性;氮增加情況下,土壤養分變化是影響微生物多樣性變化的主要因素,而非pH值的變化。該研究揭示了氮沉降增加使微生物生物量降低的根本原因,為全面理解氮沉降對陸地植物-土壤-微生物間養分循環及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提供了理論支持。 

  相關研究成果以Decreas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ing microbial biomass under nitrogen addition為題,發表在土壤學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博士王超、劉冬偉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白娥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圖1.氮增加對土壤細菌和真菌Shannon指數和Chao1指數的影響 

  圖2.氮增加對土壤細菌和真菌門水平物種相對多樣性的影響 

  圖3.氮增加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改變與微生物生物量改變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瀋陽生態所在氮沉降對氮磷循環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氮沉降和活性氮的增加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大量的研究關注了氮素可利用性的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影響,而對氮素可利用性變化影響下的氮、磷兩種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耦合作用關注甚少,更少有研究關注氮沉降對兩種元素在植物體內周轉的影響。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研究揭示多因素如何影響土壤功能和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2:44:28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研究所Matthias C.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Earth-Science Reviews: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有機質層與礦化層氮素...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蔡祖聰教授課題組程誼副教授從氮素初級轉化過程的視角系統剖析了全球尺度上大氣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氮素周轉的影響機制,揭示出氮沉降對森林土壤氮素轉化過程的影響取決於土壤剖面深度及其碳氮分布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2020-12-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導 讀 瀋陽生態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對土壤有機碳分解激發效應的影響;東北地理所在土壤表面形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地球環境所在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複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 植物所闡明凍土融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途徑
    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引擎,土壤微生物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融化導致長期封存在凍土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在大氣中,進而形成對氣候變暖的正反饋。因此,闡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對於準確預測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反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其中,長期施肥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作物產量方面的機制尚未清楚,這也限制了我們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通過土壤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來評估作物生產和土壤健康。本研究中,作者將多營養級生態網絡和土壤微食物網理論相結合,藉助35年長期施肥試驗平臺,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對土壤功能潛力和小麥產量的影響。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指出,需加強多氣候因子、多生態類型、多時間尺度以及氮沉降對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的長期監測和預測研究。  針對氮沉降這一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蕾(第一作者)和教授彭長輝(通訊作者),基於多樣點實測數據,計算出陸地生態系統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氮沉降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誘導因子(每年每公頃每千克氮沉降所帶來的固碳或溫室氣體排放效應),在此基礎上,結合最新的全球氮沉降分布數據、土地利用分布圖,氣象數據、IPCC公布的溫室氣體增溫潛能(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沙地土壤結皮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影響土壤水分運移等生態功能,在荒漠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多年來,不同領域學者在生物土壤結皮的時空分布、生物組分、內部結構、生態功能和人為監管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餘珺在博士後研究期間,利用MicroResp plates技術研究了以色列西內蓋夫沙漠(western Negev Desert)5種不同類型生物土壤結皮的微生物活性和代謝多樣性。
  • 研究人員闡明凍土融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途徑
    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引擎,土壤微生物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融化導致長期封存在凍土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在大氣中,進而形成對氣候變暖的正反饋。因此,闡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對於準確預測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反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關注活動層厚度增加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較少研究劇烈的凍土融化形式,如熱融塌陷等發生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修復多環芳烴-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的根際作用機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多環芳烴(PAHs)汙染土壤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命和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通常,多環芳烴與重金屬可通過汙水灌溉、固體廢物處理、交通運輸以及工業活動等途徑進入到土壤中,通過積累而形成複合汙染。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以及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植物生產力維持和公共衛生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調控機制。憑藉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圖1A)和日益增長的研究興趣(圖1B),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當前,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海洋、土壤和淡水等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生態驅動因子(圖1A)。
  • 瀋陽生態所揭示食草動物對植物群落的調控機制
    當前,人類活動在全球範圍導致動物種群數量持續下降,食草動物對植物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綜上,土壤中的有機汙染物會被微塑料所吸附,並且複雜的土壤環境條件對微塑料的吸附具有很強的調控能力。1.3 微塑料對微生物的吸附微生物對土壤生態系統健康至關重要。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開始擔憂微塑料可能成為致病菌等有害微生物的運輸載體,影響土壤生態系統健康。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圖3 不同微生物細胞壁的結構和主要組分(圖片修改自Brown et al. 2015)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學組,依託長白山森林定位站的針闊葉混交林長期定位觀測平臺,結合最新的微生物培養和同位素示蹤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