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 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2020-11-29 央廣網

退耕還林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盛夏,波峰浪谷的綠色延安,紅棗、蘋果、香梨碩果盈枝,側柏、刺槐、苜蓿滿目蒼翠。再想想這片熱土曾經是怎樣的蒼涼貧瘠,不禁讓人有種穿越歷史的滄桑與厚重之感。

20年,彈指一揮間。如今,延安的山綠了、水清了、人富了,一個綠色、生態、文明、和諧的新延安,正在向全世界詮釋著她的矯健、風韻和豪邁。

紅色聖地的綠色奇蹟

歷史上,延安曾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繁榮富庶之地。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盛唐時期陝甘地區「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後來,由於歷經戰亂、自然災害、墾荒、放牧和亂砍濫伐,延安的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種一茬莊稼、脫一層皮,下一場暴雨、刮一層泥」成了延安的真實寫照。據統計,在過去延安每年注入黃河的泥沙量高達2.58億噸,給黃河下遊造成極大壓力。

曾經養育了中國革命的延安和延安人民,用在革命戰爭年代凝結而成的延安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幹和擔當,硬是在這塊曾經荒涼破碎的土地上,書寫了新的奇蹟。

1998年,延安市吳起縣率先打響「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攻堅戰。然而,要把老百姓延續千年的傳統耕作、生活方式改變過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吳起縣廟溝村種草大戶張永發,和吳起大多數農民一樣,從1998年開始種草養羊至今已有20年。他回憶說:「自古以來羊就是放的,你把羊圈起來那怎麼行!但是縣裡的領導一次一次地給我們做工作,我就把種糧的一座山全種了草,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對的,不僅綠化了荒山,還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而今,20年過去了,延安的生態建設發生了滄桑巨變,從遙感衛星雲圖上觀瞻,延安37037平方公裡的大地由黃變綠,子午嶺、黃龍山、三北防護林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牢牢地護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

家住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的張彥斌,現在承包著一片大約200畝的水壩,就是當年359旅的戰士們打起來的一座農墾水壩。張彥斌說:「20多年前我想都不敢想,會成為這個水壩的主人。那時候這兒就是一個臭水溝,下雨路都不能走,如今路通了,生態也好了。我2014年就承包了這個水壩養魚。現在水壩一年就能產40萬斤魚,年盈利160萬元,而且全是綠色食品。」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使陝北地區的綠色整體向北推移了約400公裡,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植被覆蓋率高達79.8%,林用地佔延安國土面積的78.1%,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90天。延安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現了紅色聖地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

2018年,延安繼續增林擴綠,把林地條件差、丘陵溝壑裸露的陡坡作為綠化的重點,大力實施生態恢復造林工程。延安市林業局局長付天平介紹說:「啃下這塊硬骨頭,延安增林擴綠就能成功。目前,全市累計完成營造林2046.45萬畝,年均120.4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077.46萬畝,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退耕還林第一市。延安市全市已有80%以上的農民受益,退耕戶戶均補助3.2萬元,人均7400多元。

生態、產業與人的和諧發展

近兩年來,延安市在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中,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本著生態與產業、產業與人的和諧發展理念去開發利用每一寸土地。

「延安經濟癥結在結構、難點在結構、突破口也在結構。」陝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說,「用好特色資源優勢和後發優勢優化經濟結構,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延安在生態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中,拒絕重汙染、重破壞生態的企業入駐延安,利用延安資源優勢引進了一批經濟效益好、清潔環保的能源化工及太陽能、風能產業落戶延安,改變了「油主沉浮」的「原生態」能源產業現狀。

「通過退耕還林和發展現代農業,延安市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的同時,也在貧瘠的黃土高原上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與生態環境交相輝映的綠色之路。」延安市市長薛佔海說。

目前,延安圍繞延安蘋果、洛川蘋果等蘋果產業品牌,從產前、產中到產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很快,有效提升了價值鏈、延伸了產業鏈、優化了供應鏈,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契約形成要素、產業、利益的緊密連接,集生產、加工、服務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聯盟,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效合一」的循環農業經濟鏈。

(本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本報通訊員 王谷強)

相關焦點

  • 「延安市退耕還林20周年系列報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打造山水...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鵬):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時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
  • 退耕還林結碩果 10萬畝木瓜富了長陽土家山寨
    至今,長陽縣利用退耕還林項目,發展木瓜面積超過10萬畝。春季,木瓜花帶動鄉村遊;秋季,木瓜鮮果銷售和深加工,一條產業鏈在土家山寨粗具雛形,助力農民脫貧增收。退耕還林巧念木瓜經2000年,國家啟動首輪退耕還林。長陽縣搶抓政策機遇,將退耕還林工程與「藥用皺皮木瓜」產業建設有效銜接。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今年,國家林業局正式發布《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3年)》。報告指出,河北省等6個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重點省份和42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網站的野外監測結果表明,截至去年年底,6個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的物質量為:涵養水源183.27億立方米/年,固定二氧化碳1397萬噸/年,釋放氧氣3214.9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5452.62×1022個/年,吸收汙染物102萬噸/年,滯塵1.4億噸/年。
  • 陝西省退耕還林固碳釋氧生態效益顯著
    中國園林網7月11日消息:日前,記者從省林業廳、省環保廳等部門綜合了解到,陝西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十多年來,生態效益逐漸凸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退耕還林固碳釋氧作用不斷提升,退耕還林工程增加的林木年吸收溫室氣體億噸左右。
  • 重慶梁平縣打造萬畝高產油桐基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明年,再在其他村組發展油桐7000畝,將全鄉的油桐面積擴大到1萬畝。同時輻射帶動周邊鎮鄉發展油桐產業,預計未來幾年將帶動東山片區發展油桐5萬畝以上,重塑「川東桐油」的招牌。曲水鄉現有退耕還林地近萬畝,也有著種植油桐的傳統。由於前幾年桐油市場疲軟,加之桐樹老化,產量低,品質差,農民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 滾動|實地探訪 仙居如何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在中央、省、市的正確領導下,仙居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科學跨越為主題,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形成以「醫」「養」「健」為主的大健康產業,以全域旅遊休閒為主的大旅遊產業,以影視運動、工藝禮品為主的大文化產業。
  • 不毛之地蝶變綠色家園——石漠化地區雲南西疇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句寫在雲南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鄉東升村委會江龍村小組院牆上的順口溜,正是江龍村民們脫貧致富的秘訣,也是石漠化地區西疇縣綠色發展之路的通俗表達。20世紀60至80年代,西疇縣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25%,石漠化面積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1.6%,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區之一。
  •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保護生態環境 築牢發展根基
    但是生態文明建設卻是制約我國發展的「短板」,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兩型社會的構建,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也制約了經濟發展的腳步,更使得美麗中國成為空談。因此,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讓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保護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護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 【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紅色基因綠色發展 繪就延安最美風景畫
    今天的延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黃土地變成了綠水青山,老區人民告別了絕對貧困。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綠色發展,共同繪就了延安的最美風景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踐行綠色發展:黃土高坡換新顏  秋天的延安,滿眼綠色,充滿勃勃生機。而在上世紀末,「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幾乎是延安的真實寫照。延安地貌以梁峁、溝壑為主。
  • 寫在長江經濟帶座談4周年之際:湖南走出一條行進中的綠色生態發展路
    2016年1月5日,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會場傳出的聲音,激蕩在廣袤大地。4年來,湖南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堅定不移地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抓大保護,如何抓?
  • 直通部委 | 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 全國已辦理生態...
    林草局: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國家林業和草原局6月30日發布《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佔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白皮書顯示,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全國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435個縣(含縣級單位)。
  • 雷山縣永樂鎮:林下經濟成綠色「聚寶盆」
    該鎮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科學謀劃林下經濟產業布局,突出特色高效和綠色生態,重點發展林下菌、中藥材、林下雞、林下蜂等產業,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致富新路。近年來,永樂鎮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瞄準目標任務,深入推進林下經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對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的農戶採取「以獎代補」、小額信貸等政策扶持。
  • 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秦巴論壇舉辦 聚焦秦巴山區的綠色循環發展
    在「一帶一路」和扶貧攻堅的戰略背景下,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綠色協同和科教興業的發展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秦巴地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目標,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陝西省省長胡和平致辭。
  • 訪紅色印跡 謀綠色發展 | 「紅色記憶」到「綠色音符」之路
    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0月25日,國務院批覆成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 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堅持綠色發展,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將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作為發展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前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嚴禁違規佔用耕地,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富民,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堅持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 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堅持綠色發展,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將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作為發展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前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嚴禁違規佔用耕地,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富民,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堅持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 湖南衡山萱洲國家溼地公園:退耕還溼護生態 旖旎風光滿生機
    紅網時刻衡陽8月6日訊(通訊員 文峰 劉永歡 記者 宋美君)湖南衡山退耕還林還溼試點項目位于衡山縣永和鄉新場市社區,於2018年上半年實施完成。2019年7月份,衡山縣遭受特大洪災侵襲,項目區損毀嚴重。災後,萱洲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如今,這裡又恢復了昔日的旖旎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