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鵬):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時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延安市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年來,在改變山川顏色的同時,也把生態保護意識、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植入人心。這場綠色革命用實踐表明,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綿延數十裡的步行棧道在林木間若隱若現,房車營地、露營區和生態木屋散布在森林和峽谷的各個角落。這裡就是距離延安市區100多公裡的黃陵國家森林公園,公園裡一望無際的4000多公頃天然次生林,宛如陝北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綠色明珠。
退耕還林帶來的綠水青山催生了「生態經濟」。在延安,幾乎每個區縣都有符合當地特色的生態遊。宜川蟒頭山國家森林公園、黃龍樹頂漫步、洛川相思湖、安塞南溝、南泥灣溼地……一處處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生態旅遊景點已經漸成規模。
在甘泉縣石門豆腐小鎮的一處農家院裡,野花盛開、流水潺潺。幾間土窯洞經過現代化改造,明亮而整潔。甘泉龍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計劃用3年時間,在豆腐小鎮打造20間像這樣具有陝北特色景致的民宿。合作社負責人李亞鋒介紹說:「打造這個院子還是花了心思的。(這些窯洞)以前已經廢棄,部分已經坍塌。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恢復、打造、加固,對它進行改造,初衷就是想把它打造成一個接地氣的古村落,而不是開發一個非常具有商業氣息的村落。」
延安變綠了,變美了。延安人在享受退耕還林帶來的綠色、舒適、環保健康的人居環境的同時,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延安市退耕辦總工程師白應飛在退耕第一線工作了16年,走遍了延安的山山水水,對當地人生態保護意識的變化有著最直接的觀察:「就跟原來管計劃生育一樣,我們(去檢查工作需要)明察暗訪,(下面的村鎮)對我們是『敵退我進、敵進我退』,老百姓牴觸心理很強。但是農民現在的生態保護意識特別強。我們有個監督檢查科,電話公布著呢。誰的羊放到他地裡了,誰把他的樹偷砍了,或者只要發現有人在偷砍樹,馬上舉報電話就來了。」
為了推進退耕還林工程並鞏固成果,延安先後制定出臺了30多套制度辦法和管理措施。去年12月1日,《延安市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延安成為以法律形式保護退耕還林成果的第一市。在延安,佔用一片林地到底有多難?黃龍縣退耕辦主任銀峰舉例對記者進行了解釋:「跟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一樣的,必須把退耕還林成果鞏固住。不能因為修高速路、搞風電或其他重點工程佔用退耕還林地。如果要佔用,就必須嚴格按照程序一級一級上報,按照『佔一還一』的原則,進行重新設計、變更。」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中國人口眾多,發展壓力巨大,如何才能避免坐吃山空?如何才能守住來之不易的「金山銀山」? 世界泥沙研究學會秘書長劉廣全認為,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政府層面,該投資還是要投資,生態補償機制一定要建立起來。第二就是加大經濟林比例,發展林果業、盆栽業、大棚業這些附加值高的產業;第三方面是發展深加工業。但實實在在講,全社會都要提高理念,這不單單是中央政府或老百姓哪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大家要齊心協力,共同去建立一個良性循環。」
從解決溫飽問題,到治理環境、轉變發展模式,再到建設生態文明,延安的發展歷程也是新中國發展歷程的縮影。劉廣全指出,接下來的工程更為複雜,也更為重要,因為它關係到為當代、為後代、為人類在綠色銀行存款,關係到能否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也關係到如何順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構建綠水青山體系不僅僅是植幾棵樹造幾片林,而是要重構生態系統,把大氣、土壤、水分等要素進行重新配置,有效利用好自然資源、人力資源,還有就是科技。把各種因素疊加到一起,構成一個高效、穩定、可持續的生態系統,然後就是落實到總書記的一句話:(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