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山水林田湖草」 繪就綠色發展畫卷——江門成功創建國家森林...

2021-01-15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口袋公園「見縫插綠」,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每年植樹節,我市都會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江門城區的公園很多,綠化很好,非常宜居。」在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市民張先生帶著家人把家附近的園山湖公園、龍舟山公園、豐樂公園逛了一遍。從求職、工作到定居,綠色生態帶來的高品質生活環境是他選擇江門的重要原因。作為珠三角城市群中腹地最為廣闊的城市之一,江門有接近一半的土地被綠色覆蓋,這是僑鄉重要的城市競爭力之一。

3年前的今天,我市正式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取得這項「國字號」榮譽以來,江門的森林城市建設腳步並未放緩,而是更加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深入推進森林城市建設,通過不斷擴大生態空間,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安全屏障。如今,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綠在眼中的僑鄉特色森林城市已呈現在市民眼前。

數據顯示,目前江門市域森林覆蓋率達44.6%,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34%,人均森林碳儲量14.4噸。在此前市自然資源局開展的滿意度調查中,我市居民對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滿意率為95.82%。

文/圖 梁佳欣 蘇潔桃 陳明燕 麥智超

A 構建市域公園體系

建成各級各類公園1341個

綠樹成蔭、百花齊放。漫步在東湖公園內,四季常綠的榕樹、青竹等構成了公園底色,市花園、桂花園、茶花園、玫瑰園內,琳琅滿目的繁花點綴在山水之間,引得遊人如織,紛紛拍照留影。

「近年來,我們不斷完善公園功能、配套設施、園林造景,為市民營造更好的遊園環境。」東湖公園管理所所長蘇達明表示,建於1958年的東湖公園已陪伴江門市民半個多世紀,其變化史也是江門建設森林城市的縮影。

我市一貫重視綠化建設工作。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新會區就榮獲全國綠化先進獎旗;上世紀80年代末,江門成為全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2012年,我市啟動以「城市、森林、民生」為主題的「森林圍城、樹林進城」綠色行動;2015年,正式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開展森林生態體系、生態文化體系、森林產業體系、森林支撐體系等四大體建設;2017年,《江門市實施<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2016—2025年)>工作方案》實施建設,同年10月我市成功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後3年來,我市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繼續抓好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和深化國家森林城市各項建設工作,其中重要的舉措之一是繼續構建市域公園體系。東湖公園作為市級公園的模範,其築園腳步從未停歇:一方面實施「拆牆透綠」工程,拆除圍牆打破隔閡,增設多個通道及出入口,讓公園與城市融為一體;另一方面完善遊客服務中心、視頻監控系統等配套,增設塑膠跑道、霧化系統,提升市民遊玩體驗。

據不完全統計,東湖公園每年接待的市民遊客約500萬人次,這一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市民對綠色空間的喜愛和需求。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級各類公園1341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6平方米,實現了城鄉居民「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願景,讓市民接觸到綠、享受到蔭、觀賞到景。

公園體系建設中,我市除了著重提升圭峰山、白水帶、龍舟山、大雁山、石花山、梁金山、鰲峰山等龍頭公園建設水平,新建、完善提升城市公園、森林公園的配套設施外,還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零星開放空間,打造集運動休閒、文化賞娛等功能於一體的口袋公園。

「下樓就有公園休閒散心,綠化又好,太方便了。」每當夜幕降臨,家住育德社區的陳伯總喜歡到樓下的口袋公園散散步。作為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的功能延伸,口袋公園是優化城市綠色空間格局的有效抓手。目前,全市已新建成口袋公園42個。

在城市增綠增亮方面,我市著力打造風景秀美、四季有景的城市綠化精品工程,通過「見縫插綠」「拆牆透綠」「空中增綠」,形成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街區,在發展大道、天福路等建設一批道路景觀綠化項目,讓景觀效果與生態效益緊密結合。

據統計,2019年我市2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公園綠地達到62個,總面積1749.77公頃,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面積為2713.54公頃,覆蓋率為87.61%。

B 統籌城鄉綠化

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向鎮村延伸

森林城市建設不僅提升了城市品質,也在城郊鎮村掀起巨大變化。開平市塘口鎮有著豐富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該鎮大力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導入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今年「雙節」假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遊玩。

據介紹,在創建森林小鎮的過程中,該鎮以歷史文化遺蹟、生態森林資源為依託,打造集森林康養、鄉村遊憩、農業體驗、碉樓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僑鄉特色森林小鎮,於去年12月被省林業廳評為「生態旅遊型」森林小鎮。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5個鎮(街)被認定為「廣東省森林小鎮」。

將視線轉到恩平市大田鎮朗北村,村內的一片古樹林中,約有60株古樹樹齡達100年以上,在非熱帶地區較為罕見。借著豐富的山林古樹資源,朗北村在原有古樹公園的基礎上,打通村莊西北兩側的古樹林,因地制宜打造「一園、兩廊、三區」的古樹鄉村生態空間格局,一幅樹綠、村美、業興、人和的生態宜居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2017年以來,我市全面統籌城鄉綠化,延長城市綠線,打造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943個,建成綠美古樹鄉村7個,新建、改建村居公園1238個。僅2019年,全市就有17個村被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森林城市建設理念不斷向鎮村延伸、滲透。

與朗北村一樣,廣袤的五邑大地上至今仍留存著許多古樹名木,它們記錄著時代發展的腳步,是維繫鄉愁的重要見證。據市自然資源局統計,江門現存古樹名木共計38科69屬90種1734株。為了留住古樹「故事」,我市於2016年啟動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掛牌工作,目前全市古樹名木掛牌保護率100%。同時,先後出臺《江門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和《江門市古樹名木公園建設方案》,在全省率先建設一批古樹公園,目前已建、在建的古樹公園有22個。

C 宣揚生態文化

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巨大的立體地圖、各式自助閱讀器、模擬森林綠道、珍稀動植物標本……在位於港口一路的江門森林體驗館內,市民可通過互動、多媒體、展板等方式,直觀地了解江門的森林資源的現狀。「許多市民參觀後才發現,原來江門的森林資源這麼豐富,森林城市建設與自己息息相關。」該館工作人員表示,體驗館作為展示、科普的平臺,先後被省、市科協評為科普教育基地,還是「科普中國社區e站」,經常有學校、社區以及社會團體組團前來參觀,平時也免費向市民開放。

類似森林體驗館這樣的生態展示平臺,是我市森林文化體系建設中的重要載體。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我市依託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植物園、樹木園以及自然保護區和古樹名木公園等,建設多個文化觀光類和科普教育類生態文化平臺,宣揚僑鄉生態文化。

「江門市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與群眾愛綠護綠意識不斷增強,參與意願高密不可分。」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讓市民參與森林城市建設,享受建設成果,我市除了不斷拓寬展示平臺外,還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宣傳活動,讓愛綠護綠成為社會共識。

每年植樹節,我市都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由市領導帶頭植樹,推動義務植樹活動向縱深發展。據介紹,江門的義務植樹活動因地制宜,將植樹點選在各類公園、市民休閒廣場、村鎮主幹道等市民主要出入場所,有「公益植樹」「認種認養」等形式,每年超過100萬人次參加,年均植樹超300萬株。

不僅如此,我市每年堅持在各市(區)舉辦「森林惠民」「森林五進」「我為森林小鎮添新綠」和科技下鄉等公眾參與的主題活動;評選出258個生態文明示範單位,激發各單位、社區參與建設的熱情;舉辦「穿越天露山」、川島海濱健走馬拉松比賽等森林體驗活動,實現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D 踐行「綠水青山 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保護發展並重實現增綠增收增效

環境就是民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市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以「百年大計、久久為功」的理念,構建森林生態體系。

2017年以來,我市通過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等措施完成造林4.2萬公頃、封山育林5000多公頃,不斷優化森林結構,提升生態功能;完成生態公益林擴面6萬公頃,佔林業用地面積比例由擴面前的45.3%提升到50%以上;建設沿海防護林約4000公頃、水源涵養林8000多公頃,實施道路綠化約500公裡,形成覆蓋廣泛的森林景觀廊道網絡;實施水系生態綠化工程建設,水岸綠化率達88.2%,新建、提升溼地公園14個,保護溼地面積5000多公頃。目前,市域森林覆蓋率達44.6%,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3%,基本實現了林居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的森林生態格局。

「獲評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我們的生態建設重點向生態修復轉移,主要側重於溼地修復、受損地復綠、城市廢棄地變公園等,著力提升生態服務。」據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以來,我市積極開展封灘育林、溼地修復,共修復溼地800公頃;強化海洋生態修復,全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超過50%;推進礦山復綠,共修復礦山石場60多公頃,新增21個省級綠色礦山,其中5個獲得國家級綠色礦山稱號;推進城市廢棄地復綠,閒置地復綠4.6公頃;推進河湧綜合整治和水生態修復,共整治大小河流1000多公裡,改造飲用水源水庫第一重山林相7000多公頃,居民受到的生態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既要保護也要發展。在我市構建的全域旅遊格局中,「森林生態旅遊」是重要一環。經過多年發展,我市已形成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小鳥天堂國家溼地公園、川島飛沙灘等一批特色森林生態旅遊品牌。據統計,2019年我市生態旅遊接待國內外遊客10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7億元。

同時,我市依託森林資源優勢,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林地立體複合經營道路:通過大力培育林產基地,建成商品林基地約20萬公頃,林苗基地1000多公頃;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建成林下白雲茶、林下梔子等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打造出「新寶堂」「天露仙源」等一批具有僑鄉特色的品牌產品,建有林藥基地700多公頃、林茶基地2000多公頃。新會陳皮產業已形成藥、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鏈條,有超1000家經營主體,共帶動就業5萬多人,品牌評估價值達98.21億元。

目前,江門已形成以商品林、種苗花卉、林下種植、林產品加工、森林旅遊等多種經營相結合的林業產業格局,去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達414.25億元,真正通過科學發展現代森林產業達到增綠、增收、增效,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大「樹」據

市域森林覆蓋率44.6%;

城區綠化覆蓋率45.34%;

人均森林碳儲量14.4噸;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6平方米;

義務植樹活動年均超100萬人次參加,年均植樹超300萬株;

建成森林公園77個,溼地公園14個,村居公園1238個;

建設森林小鎮15個。

相關焦點

  • 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 浙江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生態修復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生生不息,循環不已,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浙江既是陸域面積最小省份之一,又處於經濟總量第一梯隊,如何統籌修復、治理「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寶貴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進一步打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這是擺在浙江人面前的時代命題。
  • 粵斥71億元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生態
    信息時報訊 (記者 白雲 通訊員 馮建奎) 信息時報記者11月30日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31日,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已完成實際投資71億元,已到位的10億元國家專項資金共支持49個試點工程子項目建設,實際支出近7億元。
  • 什麼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主要內容有哪些?
    由於山水林田湖草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在調查與評估的過程中要統籌考慮不同的生態要素、流域上下遊和區域之間的生態功能互補關係,同時考慮各類規劃和政策因素的影響,以此增強調查與評估結果的內在關聯性。⑤預見性原則。
  • 太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進入新階段
    >日前,記者從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山西省太原市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2020-2035)》(以下簡稱《總體規劃》)通過了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標誌著太原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 馬龍扎牢生態根底拓展綠色版圖
    在馬龍區王家莊扯度生態走廊,樹木蔥蘢,花草繁盛,宛如一條蜿蜒的玉帶,與道路沿線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觀,構成一幅徐徐展開的生態畫卷……這是近年來該區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縮影。該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裡、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斷擴大城鄉綠色空間,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扎牢生態根底,將「森林馬龍」建設向縱深推進。
  •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
    「此次會議提出長江經濟帶要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這讓我們備感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市林業局局長沈曉鍾說。近年來,重慶縱深推進國土綠化提升三年行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等重點工作,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45.4%提高到2019年的50.1%,為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申維娜 王從 劉麗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 讓市民暢想「綠色福利」—西安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紀實
    2013年,西安市政府審議通過了《西安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制定印發了《西安市2014—2016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方案》,提出按照「水韻林城,美麗西安」的建設理念,以城區增綠、綠色廊道、鄉村綠化美化等十大重點工程為抓手,著力打造「一屏、三軸、五環、十塊、百廊、千點」的綠化主體框架,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 啟動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地…信宜就是...
    啟動創建縣域國家森林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地…信宜就是這麼優秀!,信宜市宣布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信宜將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進一步落實「政府主導、群眾參與、部門配合、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引領綠化生態建設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讓玉都大地「綠起來」,讓森林質量
  •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丨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公布,安順這些村入選!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再傳捷報,經各地推選、省級評定,正式認定全國3639個村莊為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安順市這些村入選。據了解,國家森林鄉村建設從鄉村自然生態風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森林綠地建設、森林質量效益、鄉村綠化管護、鄉村生態文化6個方面25項指標進行考量,採取自下而上推薦,經省、州林業部門審查,上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最終選出自然生態風貌保存完好、鄉土田園特色突出、森林氛圍濃鬱、森林功能效益顯著、涉林產業發展良好、人居環境整潔、保護管理有效的生態宜居鄉村。
  • 同創森林城市,共建綠色家園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實施綠色滁州行動,全面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今天是第41個植樹節,日前,市綠化委、市文明辦、市創森辦聯合發布義務植樹倡議書,向全市人民和社會各界倡議,攜手同創森林城市,共建綠色家園,爭做綠色滁州的宣傳者、參與者、推動者和守護者。
  • 天柱秀 潛水靈 綠色發展生態美
    近年來,潛山市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全面實行「河長制」和「林長制」,長遠擘畫,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一體修復,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並進。潛山獲評首批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群山逶迤,疊翠流金。大別山東南部,潛山板倉省級自然保護區景色秀麗。
  • 「延安市退耕還林20周年系列報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打造山水...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鵬):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時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
  • 三湘四水添綠韻 芙蓉國裡繪丹青 ——寫在湖南林業建設70周年之際
    70年來,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積極投身生態建設,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唯美動人的綠色旋律,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把綠水青山打造成湖南的一張亮麗名片,為建設生態強省、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陳光榮:創建南嶺國家公園,維育自然生態
    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精神和自然資源部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新職責新使命,我們將積極爭取自然資源部支持,迭代升級為自然資源高效利用示範省建設,由「節約集約用地」上升到自然資源的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的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
  •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山水忠州今更美
    這句溢美之詞正成為當下忠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忠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加大環境治理、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基礎上,大力實施特色產業、特色城市「雙特」思路驅動綠色發展,努力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此,我們要做好戰略謀劃,努力實現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一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把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根本要求。
  •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介紹自然資源部「十三五...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為解決區域生態問題、提高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發揮了示範作用,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積累了實踐經驗。
  • 【創森學習】國家森林城市基本知識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的生動實踐,是綠色發展理念在我市的具體體現,是打造宜居宜業宜遊「世界客都·長壽梅州」重要舉措,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做大做強林業產業的主要內容,是進一步優化城鄉生態環境,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