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園「見縫插綠」,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每年植樹節,我市都會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江門城區的公園很多,綠化很好,非常宜居。」在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市民張先生帶著家人把家附近的園山湖公園、龍舟山公園、豐樂公園逛了一遍。從求職、工作到定居,綠色生態帶來的高品質生活環境是他選擇江門的重要原因。作為珠三角城市群中腹地最為廣闊的城市之一,江門有接近一半的土地被綠色覆蓋,這是僑鄉重要的城市競爭力之一。
3年前的今天,我市正式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取得這項「國字號」榮譽以來,江門的森林城市建設腳步並未放緩,而是更加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持續深入推進森林城市建設,通過不斷擴大生態空間,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安全屏障。如今,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綠在眼中的僑鄉特色森林城市已呈現在市民眼前。
數據顯示,目前江門市域森林覆蓋率達44.6%,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34%,人均森林碳儲量14.4噸。在此前市自然資源局開展的滿意度調查中,我市居民對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滿意率為95.82%。
文/圖 梁佳欣 蘇潔桃 陳明燕 麥智超
A 構建市域公園體系
建成各級各類公園1341個
綠樹成蔭、百花齊放。漫步在東湖公園內,四季常綠的榕樹、青竹等構成了公園底色,市花園、桂花園、茶花園、玫瑰園內,琳琅滿目的繁花點綴在山水之間,引得遊人如織,紛紛拍照留影。
「近年來,我們不斷完善公園功能、配套設施、園林造景,為市民營造更好的遊園環境。」東湖公園管理所所長蘇達明表示,建於1958年的東湖公園已陪伴江門市民半個多世紀,其變化史也是江門建設森林城市的縮影。
我市一貫重視綠化建設工作。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新會區就榮獲全國綠化先進獎旗;上世紀80年代末,江門成為全省第一個綠化達標市;2012年,我市啟動以「城市、森林、民生」為主題的「森林圍城、樹林進城」綠色行動;2015年,正式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開展森林生態體系、生態文化體系、森林產業體系、森林支撐體系等四大體建設;2017年,《江門市實施<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2016—2025年)>工作方案》實施建設,同年10月我市成功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後3年來,我市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繼續抓好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和深化國家森林城市各項建設工作,其中重要的舉措之一是繼續構建市域公園體系。東湖公園作為市級公園的模範,其築園腳步從未停歇:一方面實施「拆牆透綠」工程,拆除圍牆打破隔閡,增設多個通道及出入口,讓公園與城市融為一體;另一方面完善遊客服務中心、視頻監控系統等配套,增設塑膠跑道、霧化系統,提升市民遊玩體驗。
據不完全統計,東湖公園每年接待的市民遊客約500萬人次,這一數據也從側面反映出市民對綠色空間的喜愛和需求。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級各類公園1341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6平方米,實現了城鄉居民「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願景,讓市民接觸到綠、享受到蔭、觀賞到景。
公園體系建設中,我市除了著重提升圭峰山、白水帶、龍舟山、大雁山、石花山、梁金山、鰲峰山等龍頭公園建設水平,新建、完善提升城市公園、森林公園的配套設施外,還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零星開放空間,打造集運動休閒、文化賞娛等功能於一體的口袋公園。
「下樓就有公園休閒散心,綠化又好,太方便了。」每當夜幕降臨,家住育德社區的陳伯總喜歡到樓下的口袋公園散散步。作為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的功能延伸,口袋公園是優化城市綠色空間格局的有效抓手。目前,全市已新建成口袋公園42個。
在城市增綠增亮方面,我市著力打造風景秀美、四季有景的城市綠化精品工程,通過「見縫插綠」「拆牆透綠」「空中增綠」,形成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街區,在發展大道、天福路等建設一批道路景觀綠化項目,讓景觀效果與生態效益緊密結合。
據統計,2019年我市2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公園綠地達到62個,總面積1749.77公頃,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面積為2713.54公頃,覆蓋率為87.61%。
B 統籌城鄉綠化
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向鎮村延伸
森林城市建設不僅提升了城市品質,也在城郊鎮村掀起巨大變化。開平市塘口鎮有著豐富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該鎮大力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導入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今年「雙節」假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遊玩。
據介紹,在創建森林小鎮的過程中,該鎮以歷史文化遺蹟、生態森林資源為依託,打造集森林康養、鄉村遊憩、農業體驗、碉樓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僑鄉特色森林小鎮,於去年12月被省林業廳評為「生態旅遊型」森林小鎮。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5個鎮(街)被認定為「廣東省森林小鎮」。
將視線轉到恩平市大田鎮朗北村,村內的一片古樹林中,約有60株古樹樹齡達100年以上,在非熱帶地區較為罕見。借著豐富的山林古樹資源,朗北村在原有古樹公園的基礎上,打通村莊西北兩側的古樹林,因地制宜打造「一園、兩廊、三區」的古樹鄉村生態空間格局,一幅樹綠、村美、業興、人和的生態宜居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2017年以來,我市全面統籌城鄉綠化,延長城市綠線,打造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943個,建成綠美古樹鄉村7個,新建、改建村居公園1238個。僅2019年,全市就有17個村被認定為「國家森林鄉村」,森林城市建設理念不斷向鎮村延伸、滲透。
與朗北村一樣,廣袤的五邑大地上至今仍留存著許多古樹名木,它們記錄著時代發展的腳步,是維繫鄉愁的重要見證。據市自然資源局統計,江門現存古樹名木共計38科69屬90種1734株。為了留住古樹「故事」,我市於2016年啟動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掛牌工作,目前全市古樹名木掛牌保護率100%。同時,先後出臺《江門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和《江門市古樹名木公園建設方案》,在全省率先建設一批古樹公園,目前已建、在建的古樹公園有22個。
C 宣揚生態文化
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巨大的立體地圖、各式自助閱讀器、模擬森林綠道、珍稀動植物標本……在位於港口一路的江門森林體驗館內,市民可通過互動、多媒體、展板等方式,直觀地了解江門的森林資源的現狀。「許多市民參觀後才發現,原來江門的森林資源這麼豐富,森林城市建設與自己息息相關。」該館工作人員表示,體驗館作為展示、科普的平臺,先後被省、市科協評為科普教育基地,還是「科普中國社區e站」,經常有學校、社區以及社會團體組團前來參觀,平時也免費向市民開放。
類似森林體驗館這樣的生態展示平臺,是我市森林文化體系建設中的重要載體。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我市依託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植物園、樹木園以及自然保護區和古樹名木公園等,建設多個文化觀光類和科普教育類生態文化平臺,宣揚僑鄉生態文化。
「江門市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與群眾愛綠護綠意識不斷增強,參與意願高密不可分。」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讓市民參與森林城市建設,享受建設成果,我市除了不斷拓寬展示平臺外,還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宣傳活動,讓愛綠護綠成為社會共識。
每年植樹節,我市都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由市領導帶頭植樹,推動義務植樹活動向縱深發展。據介紹,江門的義務植樹活動因地制宜,將植樹點選在各類公園、市民休閒廣場、村鎮主幹道等市民主要出入場所,有「公益植樹」「認種認養」等形式,每年超過100萬人次參加,年均植樹超300萬株。
不僅如此,我市每年堅持在各市(區)舉辦「森林惠民」「森林五進」「我為森林小鎮添新綠」和科技下鄉等公眾參與的主題活動;評選出258個生態文明示範單位,激發各單位、社區參與建設的熱情;舉辦「穿越天露山」、川島海濱健走馬拉松比賽等森林體驗活動,實現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D 踐行「綠水青山 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保護發展並重實現增綠增收增效
環境就是民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市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以「百年大計、久久為功」的理念,構建森林生態體系。
2017年以來,我市通過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等措施完成造林4.2萬公頃、封山育林5000多公頃,不斷優化森林結構,提升生態功能;完成生態公益林擴面6萬公頃,佔林業用地面積比例由擴面前的45.3%提升到50%以上;建設沿海防護林約4000公頃、水源涵養林8000多公頃,實施道路綠化約500公裡,形成覆蓋廣泛的森林景觀廊道網絡;實施水系生態綠化工程建設,水岸綠化率達88.2%,新建、提升溼地公園14個,保護溼地面積5000多公頃。目前,市域森林覆蓋率達44.6%,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3%,基本實現了林居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的森林生態格局。
「獲評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我們的生態建設重點向生態修復轉移,主要側重於溼地修復、受損地復綠、城市廢棄地變公園等,著力提升生態服務。」據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以來,我市積極開展封灘育林、溼地修復,共修復溼地800公頃;強化海洋生態修復,全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超過50%;推進礦山復綠,共修復礦山石場60多公頃,新增21個省級綠色礦山,其中5個獲得國家級綠色礦山稱號;推進城市廢棄地復綠,閒置地復綠4.6公頃;推進河湧綜合整治和水生態修復,共整治大小河流1000多公裡,改造飲用水源水庫第一重山林相7000多公頃,居民受到的生態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既要保護也要發展。在我市構建的全域旅遊格局中,「森林生態旅遊」是重要一環。經過多年發展,我市已形成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小鳥天堂國家溼地公園、川島飛沙灘等一批特色森林生態旅遊品牌。據統計,2019年我市生態旅遊接待國內外遊客100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7億元。
同時,我市依託森林資源優勢,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林地立體複合經營道路:通過大力培育林產基地,建成商品林基地約20萬公頃,林苗基地1000多公頃;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建成林下白雲茶、林下梔子等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打造出「新寶堂」「天露仙源」等一批具有僑鄉特色的品牌產品,建有林藥基地700多公頃、林茶基地2000多公頃。新會陳皮產業已形成藥、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鏈條,有超1000家經營主體,共帶動就業5萬多人,品牌評估價值達98.21億元。
目前,江門已形成以商品林、種苗花卉、林下種植、林產品加工、森林旅遊等多種經營相結合的林業產業格局,去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達414.25億元,真正通過科學發展現代森林產業達到增綠、增收、增效,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大「樹」據
市域森林覆蓋率44.6%;
城區綠化覆蓋率45.34%;
人均森林碳儲量14.4噸;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6平方米;
義務植樹活動年均超100萬人次參加,年均植樹超300萬株;
建成森林公園77個,溼地公園14個,村居公園1238個;
建設森林小鎮1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