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走馬臺村楊青流域流動的雲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新華社西安7月21日電(記者徐漢)中午時分,在黃土高原深處的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金佛坪村,今年55歲的村民馬有恩正在自家甜瓜大棚裡查看秧苗。
甜瓜大棚外,盛夏的黃土高坡如同油畫,滿山蒼翠或明或暗,黃土的顏色反而星星點點。
這並不是黃土高原的「本色」。
吳起,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年輕的時候,這裡都是望不到頭的黃土,最怕的就是颳風下雨,刮起來的是土,衝下來的是泥漿。」馬有恩說。
位於延安市吳起縣的退耕還林森林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改變始自20多年前。1998年,吳起在全國率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3.79萬畝,是全國退耕還林「退得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個縣。
「當時一畝地一年補助200斤口糧、50元樹苗費和20元管護費。」剛開始退耕還林時,馬有恩家裡還有30多畝地,種滿了土豆、玉米等農作物。
「能保證了口糧,誰不想讓這光禿禿的山變綠?」他說。
於是,夫妻倆帶著鋤頭,當時十一歲的小兒子牽著毛驢馱著樹苗,馬有恩家的每一個人都成為這場「綠色革命」中的一員。
沙棘、刺槐、山杏、山桃……摸著一棵棵當年自己種下的樹,馬有恩不由得感慨,曾耕作的田地已變成一片片森林。
「山綠了,風沙也少了,空氣也好了,山體涵養得住水,山洪和泥石流也少了。」這是馬有恩20多年來的切身感受。
變化不僅僅是田地與森林的轉換。
「十年九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曾是吳起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人墾畜踏更是導致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
2019年6月5日,一輛汽車行駛在綠樹成蔭的延安市吳起縣走馬臺村的山道上。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隨著生態的好轉,吳起人的農業觀念也在發生著轉變,越來越多人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建設生態、保護生態成了群眾的自覺行動。
「好比這甜瓜產業,我們這土壤深厚、光照充足,有生長條件。我們這離縣城近,有銷售市場。」他說,「但它不佔一分林,不減一丁綠。」
2012年,在縣政府的資助下,馬有恩在保留的基本農田上種起了甜瓜,建設的2個大棚佔了6畝地,他一分錢沒花。
馬有恩家裡的6畝甜瓜大棚,一年能給他帶來十餘萬收入。「我和老伴種一個棚,小兒子種一個棚,一個棚一年能收三茬。」他說。
在政策引導下,以沙棘、甜瓜為主的林果業,以湖羊為主的草畜業已成為吳起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路子。2019年,吳起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28元。
中國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全國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435個縣。像吳起馬有恩這樣的故事,還有千千萬。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顯示,2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174億元,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佔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中國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