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土」到「青山」:一位中國農民20餘載的見證

2020-12-04 新華社新媒體

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走馬臺村楊青流域流動的雲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新華社西安7月21日電(記者徐漢)中午時分,在黃土高原深處的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吳起街道金佛坪村,今年55歲的村民馬有恩正在自家甜瓜大棚裡查看秧苗。

甜瓜大棚外,盛夏的黃土高坡如同油畫,滿山蒼翠或明或暗,黃土的顏色反而星星點點。

這並不是黃土高原的「本色」。

吳起,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年輕的時候,這裡都是望不到頭的黃土,最怕的就是颳風下雨,刮起來的是土,衝下來的是泥漿。」馬有恩說。

位於延安市吳起縣的退耕還林森林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改變始自20多年前。1998年,吳起在全國率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3.79萬畝,是全國退耕還林「退得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個縣。

「當時一畝地一年補助200斤口糧、50元樹苗費和20元管護費。」剛開始退耕還林時,馬有恩家裡還有30多畝地,種滿了土豆、玉米等農作物。

「能保證了口糧,誰不想讓這光禿禿的山變綠?」他說。

於是,夫妻倆帶著鋤頭,當時十一歲的小兒子牽著毛驢馱著樹苗,馬有恩家的每一個人都成為這場「綠色革命」中的一員。

沙棘、刺槐、山杏、山桃……摸著一棵棵當年自己種下的樹,馬有恩不由得感慨,曾耕作的田地已變成一片片森林。

「山綠了,風沙也少了,空氣也好了,山體涵養得住水,山洪和泥石流也少了。」這是馬有恩20多年來的切身感受。

變化不僅僅是田地與森林的轉換。

「十年九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曾是吳起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人墾畜踏更是導致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

2019年6月5日,一輛汽車行駛在綠樹成蔭的延安市吳起縣走馬臺村的山道上。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隨著生態的好轉,吳起人的農業觀念也在發生著轉變,越來越多人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建設生態、保護生態成了群眾的自覺行動。

「好比這甜瓜產業,我們這土壤深厚、光照充足,有生長條件。我們這離縣城近,有銷售市場。」他說,「但它不佔一分林,不減一丁綠。」

2012年,在縣政府的資助下,馬有恩在保留的基本農田上種起了甜瓜,建設的2個大棚佔了6畝地,他一分錢沒花。

馬有恩家裡的6畝甜瓜大棚,一年能給他帶來十餘萬收入。「我和老伴種一個棚,小兒子種一個棚,一個棚一年能收三茬。」他說。

在政策引導下,以沙棘、甜瓜為主的林果業,以湖羊為主的草畜業已成為吳起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路子。2019年,吳起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28元。

中國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全國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435個縣。像吳起馬有恩這樣的故事,還有千千萬。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顯示,2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174億元,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佔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中國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相關焦點

  • 陝西延安:夏日南泥灣 青山環繞綠水依傍
    夏日的南泥灣,綠意盎然,充滿生機,藍天白雲之下青山環繞、綠水依傍。昔日黃色溝壑與峁梁,都已鋪上了鬱鬱蔥蔥的綠色屏障。這綠色屏障,正是陝西省延安市在黃土高原上進行治溝造地生態保護工程結出的豐碩果實,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綠色福利」。
  • 「尋根」大劇《老農民》 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中國農民歷史的尋根大劇,正如劇中馬仁禮喝醉後為足下的土地手舞足蹈地奉上一首《將進酒》一樣,《老農民》歌頌了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和生生不息,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是一部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 改革需要「智囊」《黃土高天》褚教授圈粉
    《黃土高天》將三農問題搬上螢屏,圍繞「活下去,富起來,新農民」呈現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變遷。劇中,不僅耿直憨厚的秦學安令人印象深刻,網友對陳組長、褚建林等政策參與者好感度也是upup,「陳組長與褚教授,已經身居要位,卻依舊到豐源大隊實地調研,這才是真正的心繫农民啊,為他們點讚。」
  • 【網絡媒體走轉改】再見,黃土高坡
    央廣網陝西10月1日消息(記者 王啟慧) 昔日裡,人們對陝西的固有印象不外乎是頭上綁著白頭巾揮汗如雨耕作的農民、黃土高坡、土窯。但現在當你走進這座城市,你將意外地發現,老陝落後貧窮的「黃土高原」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陝西省吳起縣是長徵勝利結束的落腳點,也是中國革命的新起點。
  •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19課《青山不老》課件及同步練習
    知識點 一多音字 卷:juǎn(捲曲)juàn(試卷) 載: 3.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紮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於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電視劇《黃土高天》: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黃土高天》散發著黃土高原獨有的泥土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該劇從農業政策研究者、農民、農村幹部和農村企業家4種身份的農村代表人物入手,講述一村三代人的奮鬥故事,年代跨度大、事件體量大、現實意義大。   豐源村的改革,是中國農村40年來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大量的微細顆粒的黃土歷史的堆積。黃土從何而來,並未有確切定論,抑或是北方的風積年累月從蒙古高原或是更遠的地方吹刮來,亦或是地殼運動後,上升隆起的陸地高臺中就含有黃土……不管怎樣,黃土高原的粗狂的大地上,從不缺的就是各種形式的黃土。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黃土高原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讓黃土高原變綠需要突破哪些技術的瓶頸?黃土高原究竟能不能變成農民的「金山銀山」?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大講堂」(ID:cctvzgjjdjt),原文首發於2019年12月9日,原標題為《【深度】科技興農:如何讓黃土高原變成「綠水青山」?》,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黃土高天》圓滿收官 良心製作「口碑收視價值」三贏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部片子是帶有史詩性的農村改革開放題材,採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通過各種方式全面展現歷年下發的一號文件,這是任何過去寫農村題材片子沒有的。」《黃土高天》通過講述因眾多「一號文件」促使豐源村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性發展,進而全面展現出中國改革階段性的歷史成果,於電視劇創作領域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 農村土灶裡的黃土,人稱「伏龍肝」,農民曾用它來治水土不服
    導讀:農村土灶裡的黃土,人稱「伏龍肝」,農民曾用它來治水土不服在農村裡有著許多的「土方子」,雖然它們的原材料稀奇古怪,但不得不說效果還是十分不錯的,以至於到如今依舊在民間被使用著。因為這伏龍肝其實就是一種黃土,不過卻不是普通的黃土,而是農村土灶裡,經過多年的煙燻火烤之後的「灶心土」。在過去的時候,農民們都是用的黃土來砌土灶,土灶經過多年的煙燻火烤之後,這些砌土灶的黃土會變得又黑又硬,於是在翻修土灶的時候,農民們會把這些燻黑的地方整塊鏟下來。
  • 初心迴響|一首誕生於黃土高原的歌,為何能飛向太空
    ,有這麼一首歌,它誕生於黃土高原,被改編和廣為傳唱後,不僅創造了演唱人數和演唱次數的紀錄,還曾搭乘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飛向太空。東方紅 太陽升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人們總是習慣用歌聲來抒發情感。每當東方露出晨曦,黃土地上便會響起粗獷豪放、熱烈率直的歌聲。「一個在那山上,一個在那溝,咱們見不上個面面,招一招手……」陝北的溝溝壑壑限制了人與人地域間的交往,卻阻隔不了原生態的民歌在大山間迴蕩。1903年,在陝北佳縣張家莊一戶窮苦農民家裡,李有源出生了。
  • 2016中國黃土論壇暨國際黃土研討會預告
    為總結黃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我國黃土研究水平,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長安大學、甘肅慶陽市委、慶陽市政府等多家單位於2016年8月12-15日在甘肅慶陽市聯合召開"2016中國黃土論壇暨國際黃土研討會"。組委會熱烈歡迎各位學界同仁蒞臨大會,共商黃土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之大事。
  • 撫順城鄉青山工程小開荒還林綠了荒山富了山鄉
    中國園林網5月15日消息:進入春天,我市城鄉青山工程全面啟動,小開荒、超坡地還林等生態恢復工作緊鑼密鼓,截至目前,我市小開荒還林已完成6.93萬畝,退坡地還林1.36萬畝。5月8日,記者走進撫順縣峽河鄉,山坡上不時可見植樹的農民;村屯、溝谷間片片新植的樹苗吐出簇簇新綠。
  • 中國一位農民所遇到的外星人事件是否是真實的
    2020-11-06 19:23:58 來源: 跨境達人珍妮 舉報   中國有一位農民
  • 2003水利「亮點」工程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實地查看了近百座淤地壩,走訪了部分幹部和農民,查閱了有關文獻,參考了有關省區和黃委會上中遊管理局提供的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全文如下: 加快淤地壩建設是治黃減沙、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農民致富一舉多得的好措施 -黃土高原區淤地壩專題調研報告 如何從根本上治黃減沙、鞏固和擴大黃土高原地區退耕還林成果,確保八年補助期結束後甚至更長時間內農民的吃糧和花錢,真正實現山川秀美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基層廣大幹部群眾普遍擔心的一個問題。
  • 中印尼合作青山工業園區紀行
    新華社雅加達10月19日電 通訊:漁村改舊貌 鎳業煉新顏——中印尼合作青山工業園區紀行  新華社記者餘謙梁 周檬 鄭世波  「我生活在這個小漁村已經40年了,中國企業到這裡來投資的這3年,村裡發生的變化遠遠超過了前面30多年。」
  • 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世界土壤日前夕,記者來到位於陝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走近我國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以及她所痴迷的那個與土壤有關的「小世界」。「無名有機體」近觀這片黃土地,常常會發現很多地塊的土壤表面,並非鬆散的黃土,而是一種黑且堅硬、有時還長有苔蘚或地衣的有機複合體——它們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 走進青山工業園區
    從印尼首都雅加達飛行3個多小時,再轉乘快艇3個小時,就到了位於中蘇拉威西省摩羅瓦立縣的中印尼經貿合作區青山工業園區。該園區由中國青山鋼鐵集團下屬的上海鼎信投資集團和印尼八星集團合作投資,是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尼時,在兩國領導人見證下簽署的合作項目之一,可謂是近年來中印尼密切合作的一個縮影。
  • 鋦瓷20餘載的非遺傳承人:化「殘缺」為藝術的升華
    中新社石家莊11月16日電 題:鋦瓷20餘載的非遺傳承人:化「殘缺」為藝術的升華作者 李曉偉 黃歆堯將殘瓷用細繩綁定,金剛鑽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16日,受邀來到「2019第七屆中國國際(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