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大劇《老農民》 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

2020-12-02 網易娛樂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中國農民歷史的尋根大劇,歌頌了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和生生不息,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


《老農民》。


《老農民》。


《老農民》。

網易娛樂1月15日報導 如果說中國是一棵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的松柏,那中國的8億農民無疑是支撐這顆大樹蓬勃發展的根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中國農民歷史的尋根大劇,正如劇中馬仁禮喝醉後為足下的土地手舞足蹈地奉上一首《將進酒》一樣,《老農民》歌頌了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和生生不息,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是一部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尋文化的根: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提到中國文化不得不提的是中國農民,而熟知農民60年歷史的人如今已經不多了,高滿堂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老農民》可以說是對農民文化,甚至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搶救。它不同於以前農民題材電視劇對農民的歪曲和醜化,《老農民》描寫的是中國文化的脊梁。

提起編劇高滿堂,很多外行人都知道他是中國「最會編故事」的編劇,而業內人士在評價高滿堂時,公認他是「走路最多」的編劇,因為他一直倡導劇本要「接地氣」,不是坐在屋裡、在網上憋出來,還是要靠編劇用雙腳走出來。「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是高滿堂作品的鮮明標籤。從《闖關東》《北風那個吹》到《鋼鐵年代》《溫州一家人》,在傳奇劇的外殼下,他的多部作品呈現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劇中濃鬱的生活情趣,感人的生活細節,無不打動著觀眾的心。

《老農民》開播之前,高滿堂曾在公開場合宣稱,這部作品他寫了五年,堪稱生命之作,「寫不好老農民,我就退出影視圈。」立這麼重的誓,足見他對這部作品傾注的精力與熱血,還有一個金牌編劇對自己作品的期許和信心。當然,說出這樣的話,他還是有十足底氣的。而隨後老農民在收視和口碑方面的優異表現也證明了高滿堂此話不是炒作,而是對自己作品的十足信心。

六十集的《老農民》,不論從時間的跨度,還是從題材蘊含的社會歷史的深度挖掘上,以及反映農村生活的光度方面,都鑄就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一座高峰。《老農民》以六十集的篇幅,六十年的時間跨度,以主人公牛大膽帶領麥香嶺村農民辛勤勞動,為過上好日子,殫精竭慮,不停探索的過程為主線,再現了新中國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追求幸福生活的艱難歷程。折射出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層面,塑造出了牛大膽、馬仁禮等一批勤勞勇敢、誠實守信、閃亮純樸、不甘貧窮的中國農民形象。歌頌了以周老虎為代表的黨的好幹部,對以張德富為代表的極左路線的執行者,還有在潮流中迷失方向的韓美麗也給予了批評。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是一部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尋民族的根:為八億農民樹碑立傳

《老農民》為八億農民書寫史詩,具備了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從生活創作源泉中汲取營養,從生活中尋覓素材,他們熱愛農民、關心農民,更關注國家的農業。正是懷著對農民的熱愛滿腔的熱情投入創作,才能透過作品,看到一部波瀾壯闊的新中國農民奮鬥史和新中國農業發展史。

為了真實地還原上個世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農民,《老農民》的製作團隊可謂精益求精。「劇中的這些演員們,可以說不是帥哥就是美女,要把他們打回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乃至文革時期到八十年代的農民形象,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是演員,本來就比普通的人長得好看,再加上明星的那種氣質,打回到農村去,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次我們在化妝技術上做了一些突破,演員的農民膚色不是靠打底色來完成,而是用了好萊塢噴繪的方式,是用噴槍噴出來的。」靠著這種技術,造型師陳敏正成功地在演員們的臉上還原出農民皮膚的那種質感,從而讓這部戲的總體風格很真實,很接地氣兒。

高滿堂同時也表示,「拍中國農民的60年,如果失了一個『真』字,一切都成妄談,這是我最基本的想法。」也因此,不僅編劇要對歷史負責,演員的每一身衣著、一招一式,也要對觀眾負責。因此,在拍攝《老農民》期間,他鼓勵陳寶國、馮遠徵、牛莉、蔣欣「靜下心來、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大家在農田裡放下身段、彎下腰,一塊兒勞動。麥子怎麼收的,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澆水,不懂的東西,演員們深入生活都要先一一補齊。高滿堂對時下中國電視劇生產流程中的 「快餐文化」很焦慮,覺得 「離一個真字太遠」。

在全劇組精益求精的嚴格要求下,麥香村的農民們無論是「土的掉渣」的形象還是智慧詼諧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受到了觀眾和影評人的一致好評。

尋歷史的根:60年編年體史詩填補空白

電視劇《老農民》以歷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廣度,生動地講述了中國農民四個重要的奮鬥史階段,尋歷史的根。第一,1948年的土改,農民分到了地,農民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第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民包產到戶了,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過上了好日子。三,2006年,全國取消農業稅,幾千年來的皇糧國稅不用交了。四,2008年,國家給農民發了土地證,從今以後,農民自己的土地自己說了算。農民對土地有了真正的權利。

高滿堂在創作時就表示一定要抓住這60年我們的農民是怎麼過來的,並且一定要逼近真實。「60年太漫長了,僅僅靠一個單面支撐不起60年。那是典型的虛無主義,偽現實主義。我們就實實在在說,這60年一個農民怎麼過來的。忍讓、瞞天過海,左手可以呼風,右手可以喚雨,這樣農民是藝術典型,不是一般的藝術形象,這個牛大膽一定要留住中國電視劇文化長廊裡、人物畫廊,而不是一閃即過的人物形象,所以我們不斷地探討和深化這個形象,談了四年,今天呈現在大家面前。」

《老農民》記錄的不僅是北方的歷史,更是中國的歷史。 農村題材的作品很容易地方化。地方化的作品,雖然容易表達,但是它的傳播力是有限的,而《老農民》是一個去地方化的開放的作品,結合了農業政策,農村政治變遷史,和農民的命運,代表了中國。同時它還有一定的國際性。這裡面有俄羅斯人、德國人。《老農民》裡記載的歷史已經不單單是傳統的封閉的麥香村了。

之所以說《老農民》是歷史尋根大劇,第一,這60年第一次用全景式的歷史,關照了農民60年,每個歷史進程,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村莊的故事,60年全景式展現。第二,全劇逼近真實,講究紮實,崇拜厚實,不是風花雪月,不是簡單地歌頌,而是把這60年的歷史,真實地端在觀眾面前。當2008年,農民有了土地證之後,牛大膽就說了一句話,60年一張紙啊,這黃土埋到鼻子尖上了,兩個鼻孔還喘氣,打著底下的黃土直撲騰,可是沒埋在我的眼睛,我看見了。我們通過牛大膽的眼睛見證了這60年的歷史變遷。

尋精神的根:勤勞質樸、堅持不懈創造美好生活

《老農民》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充滿精氣神的人物:勤勞質樸、敢想敢幹的牛大膽,才華橫溢、滿腹計謀的馬仁禮,無私善良、堅持不懈地燈兒,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民優秀的品質,或許他們沒有所謂的文化,但他們的性格確實可愛的,是這片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他們堅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體面是由自己爭取來的,這些鄉村精英,在每個時代都力爭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雖然不免碰撞的頭破血流,然而進擊的生命終究有時代的回報。黃土、黃煙、黃金,都不如政策、法律帶來的廣闊空間,大有作為的麥香嶺鄉親,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曲裡發展起個體戶、鄉鎮企業和跨國墾荒。牛大膽建了養豬場「天蓬樂園」,馬仁禮建了飼料廠「天蓬食府」,燈兒自己開了賣面點的鋪子,他們的身上無不閃耀著著不屈不撓、不向生活和貧窮屈服的光輝。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農村題材文藝作品,農民豈能僅當「綠葉」
    受益於脫貧攻堅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宣傳的大環境,今明兩年,農村題材作品將在螢屏中佔有重要位置。  雖然農村題材電視劇數量大大增加,但仔細一看,很多作品的主角並非農民。以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為例,有的講述退役軍人回鄉創業帶領村民致富,有的謳歌扶貧幹部紮根基層一心為民,還有的反映大學生村官在偏遠山村的傾情奉獻,本應是農村劇主角的農民朋友反而成了襯託「紅花」的「綠葉」。
  • 農民種植大豆,如何防止野兔偷吃豆苗?老農民說了幾個方法
    農民種植黃豆,如何防止野兔偷吃黃豆苗?老農民說了幾個方法文/農夫也瘋狂老話說得好: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節就快要到了,這個時候農民也開始忙碌著春耕了,翻耕好了土地之後,就要開始播種花生、大豆了。而在種子播種了以後,並不是說就可以撒手不管了,農民要操心的事情還是比較多的,其中讓農民比較煩心的一個事情,那就是地裡的豆苗容易遭到野兔們偷吃。對於野兔來說,豆苗可以說是最愛了,它們一旦發現地裡的豆苗長出來了,就常回來禍害,讓許多的農民是苦不堪言。
  • 毛澤東與中國農民問題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實質上是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戰爭。農民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的向背關係著革命的成敗。毛澤東同志是最早關心農民問題,最早提出農民問題重要性的黨的領導人之一。他出生在農村,對農民的疾苦有切身的體驗和深刻的了解。他在廣州和武漢親自主持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的農民運動幹部。
  • 抗日大劇《火流星》熱播 王挺:最想當一個農民
    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李威    對不認真的人就是戲霸    一向以硬漢形象出現在螢屏上的王挺這次在電視劇《火流星》中還是繼續了自己鐵血男兒的本色,談到他出演的男一號霍辰星,王挺有自己的看法:「霍辰星是一個有堅強信念的人,他一開始努力剿匪為父母報仇
  • 藥家鑫「農民很難纏」:誰是農民?
    這種規定帶給中國農民的傷害毋庸置疑,意味著普通農民進城的路基本被堵塞,他們的流動遷徙大受限制。因此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農民的標準,不再是職業,而是血統和出生地。對農民的定義偏離了經濟行為的考量,成為一種政治塗鴉。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認定標準與貴族的認定標準無異,有明顯的封建色彩。翻開《現代漢語詞典》,它對農民的定義是:「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
  • 農民願意老品種,還是雜交品種,二者有什麼區別
    以前的農民每次收割完稻穀,包括種的蔬菜,他們都會挑選好的顆粒飽的籽滿保存下來,留作明年的種子用。自己留下來的種子,它的生長適應能力強,它可以耐旱,也可以抗寒。為了高產量農民都到種子公司購買種子。以前我們那邊基本上都是種兩季稻分早稻和晚稻,以前老品種的禾雖長不高,不夠粗壯,稻穗結得也不長,也就是產量不高,但是它產出來的糧食口感吃起來很好。老的品種靠農民自己保留也是不行,保留的次數越多,它的產量就越低,而且慢慢會變雜,種子裡面也會有稻草的種子,來年種的話,田地裡面的草會更多,所以這個老品種還需要相關部門來保存,雖然它產量低,但口感好。
  • 2020(廣東)功能性農業大健康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2020(廣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新聞中國採編 中國新聞釆編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權釆編:「倡導農業大健康以創造交易機會、打通功能性食品及特色地域地標性農副產品到達餐桌最後一公裡,促進農商對接和渠道理順,促成貿易合作為核心,加強產業扶貧成果展示展銷,強化品牌營銷和產銷對接,集中展示農業各行業新業態新產品
  • 中國農民最敬佩的人是袁隆平,沒有袁隆平就沒有我們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譽名校長。
  • 「老」農民用小型果園開溝機省掉人工,提高效率,一舉兩得!
    我們都知道,每年果園地裡要進行不少次的開溝作業,以前開溝農民都是用鋤頭來實現的。現在農民也都年齡大了,年輕人不願幹,他們寧願請人用「鋤頭」來工作,顯然是不可能,而且現在農業逐步實現機械化,一般都是用機器來進行開溝作業。
  • 農民救下一隻大老鼠,沒想到老鼠竟是「大仙」,救了農民一條命
    農夫救出一隻大老鼠,沒想到老鼠竟是「大仙」,救了農夫一條命#解放初期,許多農夫都趕上了災荒,許多農夫都吃不上飯,一個老農民也長得老眼昏花,不能回家吃飯,現在又遇饑荒,又被兒媳趕上山去挖野菜,老農民也有六七十歲了,早已老眼昏花,腿腳不便,於是一瘸一拐地進了山
  • 普拉託博士:中國農民對改善動物福利設施的態度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也是第二大禽肉生產國。通過大規模採用西方現代農業技術,中國的生產能力得以提高。然而,由於對動物福利造成負面影響,該類技術自2013年以來已在歐洲被禁止使用。在起初階段,中國農場採用這些技術與模式並無不妥,因為它們滿足了當時農民們的基本需求與目標—增加肉類產量。
  • 當代中國的五種農民類型及其政策含義
    在上述定義中,居住狀態、產業特徵和社會身份並不需要完全具備,只要具備其中的某些特徵就均應納入農民範疇,這種較為寬泛的界定為人們理解中國的農民分化問題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較長時期,農民群體的同質化特徵極為顯著。
  • 中國特聰明的農民,學歷只有初中,卻自學成了著名科學家
    因為種了他的品種,累計讓中國農民增收1500多億元。看到李登海能出這麼厲害的科研成果,我們很多人會覺得他肯定是哪個科學院出來人。其實很多人都錯了,李登海真實的身份是一位只有初中學歷的老農民,他完全是靠自學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的。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在山東省萊州市的一個小村裡面,家裡世代是農民。到了他這一代,照樣延續傳統當農民。
  • 中國老一輩農民的疑惑與希望
    父親是老一輩農民,今年60多歲了。他知道我只有周末休息才有空能和他嘮嘮家常嗑。今天一大早就發微信給我。「這幾天一直在和屯裡人研究土地託管的事,像我這樣年紀大的,幹不動的人都覺得是好事。不用種地,照樣自己賣糧掙錢。
  • 中國農民從地理標誌中獲益
    湖南省桑植縣的農民在茶園裡採摘白茶。新華社記者張丹 攝新華社長沙12月25日電 桑植縣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因獨特的柱狀山峰和險峻的懸崖而著稱。電影《阿凡達》中的很多電腦特效都是模仿這裡的景色。擁有47萬人口、28個民族的桑植縣曾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 中美農民收入差距為什麼這麼大?真的是因為國外的月亮圓?
    農業農民也不例外。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就對中美的農民做了一番比較。說美國的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10—20萬美元,而中國農民來自於農業的收入不足一萬人民幣。作者將中美農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歸結為兩點:一點是美國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程度高,產量高;另一點是美國農產品價格高。做為一個鄉鎮幹部,雖然知識有限,但對此觀點真的不敢苟同。
  • 荷蘭的農業技術那麼多,哪些能夠為中國農民所用?
    每年,前往荷蘭去觀看他們農業的農民與企業家不計其數,大多都是抱著學習、借鑑的心思。一個接待公司的負責人曾經對這些學習觀光團這樣說過一些建議:「我們經常接待從中國來的客人,經常傳授的經驗是:在一個地區一定要把溫室集中在一起。一個地區,至少要建50-100公頃的溫室,並且配套相應的設施,這樣才能形成集中效應」。
  • 中國農民豐收節環伍姓湖長跑比賽盛大起跑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奔向小康」環伍姓湖長跑比賽盛大起跑秋風送爽慶豐收,瓜果飄香迎小康。9月20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奔向小康」環伍姓湖長跑比賽在山西運城永濟市伍姓湖溼地公園盛大起跑。舉辦此次賽事,既是展現新時代運城農民奮發向上、勇爭一流的精神風貌,也是展現億萬農民群眾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昂首闊步奔小康的喜悅心情和豪邁雄姿,必將進一步凝聚起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奮力譜寫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嶄新篇章。希望運動健兒在環湖賽道上,放飛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用速度和激情展示生命活力,用拼搏和進取演繹無限精彩,用堅毅和汗水詮釋運動真諦,跑出幸福加速度,奔向美好新生活。
  • 高益槐:為農民當「財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是走在生命科學前沿的科學家,一心想把天然藥物提取技術帶到中國來。    他將中醫傳統理論和現代生物科技完美結合,促進了中藥現代化變革。    他心繫家鄉,甘當農民「財神」,帶領鄉親走出了一條科技興農的產業化道路。
  • 在田裡幹活的農民多大歲數算老了?看後就會明白了
    這個是值得深思的話題 ,如果按法定年齡到60周歲就是到了退休的年齡,就是說在農業上還是工業上,屬於體力工作者都是到60周歲就退休了,農民在60周歲也是到了退休的年齡,農民在60周歲的時候,國家給發100塊錢的補助金,這補助金也是按照退休年齡而發的,農民到了60周歲以後,就可以不幹農業活了 ,這些種地的活由有兒女們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