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中國農民歷史的尋根大劇,歌頌了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和生生不息,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
《老農民》。
《老農民》。
《老農民》。
網易娛樂1月15日報導 如果說中國是一棵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的松柏,那中國的8億農民無疑是支撐這顆大樹蓬勃發展的根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中國農民歷史的尋根大劇,正如劇中馬仁禮喝醉後為足下的土地手舞足蹈地奉上一首《將進酒》一樣,《老農民》歌頌了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和生生不息,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是一部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尋文化的根: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提到中國文化不得不提的是中國農民,而熟知農民60年歷史的人如今已經不多了,高滿堂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老農民》可以說是對農民文化,甚至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搶救。它不同於以前農民題材電視劇對農民的歪曲和醜化,《老農民》描寫的是中國文化的脊梁。
提起編劇高滿堂,很多外行人都知道他是中國「最會編故事」的編劇,而業內人士在評價高滿堂時,公認他是「走路最多」的編劇,因為他一直倡導劇本要「接地氣」,不是坐在屋裡、在網上憋出來,還是要靠編劇用雙腳走出來。「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是高滿堂作品的鮮明標籤。從《闖關東》《北風那個吹》到《鋼鐵年代》《溫州一家人》,在傳奇劇的外殼下,他的多部作品呈現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劇中濃鬱的生活情趣,感人的生活細節,無不打動著觀眾的心。
《老農民》開播之前,高滿堂曾在公開場合宣稱,這部作品他寫了五年,堪稱生命之作,「寫不好老農民,我就退出影視圈。」立這麼重的誓,足見他對這部作品傾注的精力與熱血,還有一個金牌編劇對自己作品的期許和信心。當然,說出這樣的話,他還是有十足底氣的。而隨後老農民在收視和口碑方面的優異表現也證明了高滿堂此話不是炒作,而是對自己作品的十足信心。
六十集的《老農民》,不論從時間的跨度,還是從題材蘊含的社會歷史的深度挖掘上,以及反映農村生活的光度方面,都鑄就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一座高峰。《老農民》以六十集的篇幅,六十年的時間跨度,以主人公牛大膽帶領麥香嶺村農民辛勤勞動,為過上好日子,殫精竭慮,不停探索的過程為主線,再現了新中國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追求幸福生活的艱難歷程。折射出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層面,塑造出了牛大膽、馬仁禮等一批勤勞勇敢、誠實守信、閃亮純樸、不甘貧窮的中國農民形象。歌頌了以周老虎為代表的黨的好幹部,對以張德富為代表的極左路線的執行者,還有在潮流中迷失方向的韓美麗也給予了批評。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是一部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尋民族的根:為八億農民樹碑立傳
《老農民》為八億農民書寫史詩,具備了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從生活創作源泉中汲取營養,從生活中尋覓素材,他們熱愛農民、關心農民,更關注國家的農業。正是懷著對農民的熱愛滿腔的熱情投入創作,才能透過作品,看到一部波瀾壯闊的新中國農民奮鬥史和新中國農業發展史。
為了真實地還原上個世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農民,《老農民》的製作團隊可謂精益求精。「劇中的這些演員們,可以說不是帥哥就是美女,要把他們打回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乃至文革時期到八十年代的農民形象,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是演員,本來就比普通的人長得好看,再加上明星的那種氣質,打回到農村去,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這次我們在化妝技術上做了一些突破,演員的農民膚色不是靠打底色來完成,而是用了好萊塢噴繪的方式,是用噴槍噴出來的。」靠著這種技術,造型師陳敏正成功地在演員們的臉上還原出農民皮膚的那種質感,從而讓這部戲的總體風格很真實,很接地氣兒。
高滿堂同時也表示,「拍中國農民的60年,如果失了一個『真』字,一切都成妄談,這是我最基本的想法。」也因此,不僅編劇要對歷史負責,演員的每一身衣著、一招一式,也要對觀眾負責。因此,在拍攝《老農民》期間,他鼓勵陳寶國、馮遠徵、牛莉、蔣欣「靜下心來、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大家在農田裡放下身段、彎下腰,一塊兒勞動。麥子怎麼收的,什麼時候種,什麼時候澆水,不懂的東西,演員們深入生活都要先一一補齊。高滿堂對時下中國電視劇生產流程中的 「快餐文化」很焦慮,覺得 「離一個真字太遠」。
在全劇組精益求精的嚴格要求下,麥香村的農民們無論是「土的掉渣」的形象還是智慧詼諧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受到了觀眾和影評人的一致好評。
尋歷史的根:60年編年體史詩填補空白
電視劇《老農民》以歷史的縱深感和現實的廣度,生動地講述了中國農民四個重要的奮鬥史階段,尋歷史的根。第一,1948年的土改,農民分到了地,農民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第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民包產到戶了,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過上了好日子。三,2006年,全國取消農業稅,幾千年來的皇糧國稅不用交了。四,2008年,國家給農民發了土地證,從今以後,農民自己的土地自己說了算。農民對土地有了真正的權利。
高滿堂在創作時就表示一定要抓住這60年我們的農民是怎麼過來的,並且一定要逼近真實。「60年太漫長了,僅僅靠一個單面支撐不起60年。那是典型的虛無主義,偽現實主義。我們就實實在在說,這60年一個農民怎麼過來的。忍讓、瞞天過海,左手可以呼風,右手可以喚雨,這樣農民是藝術典型,不是一般的藝術形象,這個牛大膽一定要留住中國電視劇文化長廊裡、人物畫廊,而不是一閃即過的人物形象,所以我們不斷地探討和深化這個形象,談了四年,今天呈現在大家面前。」
《老農民》記錄的不僅是北方的歷史,更是中國的歷史。 農村題材的作品很容易地方化。地方化的作品,雖然容易表達,但是它的傳播力是有限的,而《老農民》是一個去地方化的開放的作品,結合了農業政策,農村政治變遷史,和農民的命運,代表了中國。同時它還有一定的國際性。這裡面有俄羅斯人、德國人。《老農民》裡記載的歷史已經不單單是傳統的封閉的麥香村了。
之所以說《老農民》是歷史尋根大劇,第一,這60年第一次用全景式的歷史,關照了農民60年,每個歷史進程,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村莊的故事,60年全景式展現。第二,全劇逼近真實,講究紮實,崇拜厚實,不是風花雪月,不是簡單地歌頌,而是把這60年的歷史,真實地端在觀眾面前。當2008年,農民有了土地證之後,牛大膽就說了一句話,60年一張紙啊,這黃土埋到鼻子尖上了,兩個鼻孔還喘氣,打著底下的黃土直撲騰,可是沒埋在我的眼睛,我看見了。我們通過牛大膽的眼睛見證了這60年的歷史變遷。
尋精神的根:勤勞質樸、堅持不懈創造美好生活
《老農民》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充滿精氣神的人物:勤勞質樸、敢想敢幹的牛大膽,才華橫溢、滿腹計謀的馬仁禮,無私善良、堅持不懈地燈兒,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農民優秀的品質,或許他們沒有所謂的文化,但他們的性格確實可愛的,是這片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他們堅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體面是由自己爭取來的,這些鄉村精英,在每個時代都力爭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雖然不免碰撞的頭破血流,然而進擊的生命終究有時代的回報。黃土、黃煙、黃金,都不如政策、法律帶來的廣闊空間,大有作為的麥香嶺鄉親,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曲裡發展起個體戶、鄉鎮企業和跨國墾荒。牛大膽建了養豬場「天蓬樂園」,馬仁禮建了飼料廠「天蓬食府」,燈兒自己開了賣面點的鋪子,他們的身上無不閃耀著著不屈不撓、不向生活和貧窮屈服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