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農業技術那麼多,哪些能夠為中國農民所用?

2020-10-18 有農有藝

每年,前往荷蘭去觀看他們農業的農民與企業家不計其數,大多都是抱著學習、借鑑的心思。一個接待公司的負責人曾經對這些學習觀光團這樣說過一些建議:「我們經常接待從中國來的客人,經常傳授的經驗是:在一個地區一定要把溫室集中在一起。一個地區,至少要建50-100公頃的溫室,並且配套相應的設施,這樣才能形成集中效應」。

說的可能有點籠統,我們如果真的想要利用荷蘭的農業技術,具體要學習哪些,才能真正為自己所用?

第一、學習荷蘭設施農業的高度自動化、機械化、信息化和利用大數據進行管理和防控、生產的技術。荷蘭的設施農業突出的地方表現在兩個方面:1)高標準的水利和防洪設施;2)玻璃溫室的面積世界最大。首先,我們要加快土地的流轉,把土地集中到一起,這樣我們才能更合理地利用高成本設施,減少農民的成本壓力。

第二、學習荷蘭的智能化配肥噴灌系統和領先的生物防控技術。我國現在一直致力於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雖然我們在2018年已經實現了化肥與農藥的0增長,但現在的總使用量還是不小的。我們可以從荷蘭農業技術入手,加快降低使用量。

第三、學習他們對各環節把控都非常嚴謹的態度。無論是生產中管理,還是生產後的篩選,荷蘭人的嚴格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舉個例子,比如控果。在番茄基地,農場主告訴我們,為了保證品質,他們控制番茄每株結40串,每串只有5個番茄果,多出來的花必須摘除。在中國很多農民可能都做不到,即使會進行修剪,但一定做不到這麼嚴格。

未來,是高科技大棚和垂直農業的時代。這兩種方式一可以節能環保,增加產量;二能免於使用農藥和化學農資產品;三能節水、實現水的零消耗;四是能進行數位化智能管控;五能實現機器人管理。並且我們都知道荷蘭的溫室和無土栽培都屬於全球領先。所以對於荷蘭農業的學習之旅是不能中止的,並且要更堅信的學習下去。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從荷蘭回到張家口種樹莓,他想用AI無人種植變革中國農業|鈦媒體...
    然而,種樹莓、賣樹莓並不是他的目標,他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無人決策」實現「農業複製」,變革中國農業。中國中小種植戶多以家庭為單位,他們沒有系統的知識結構,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在生產中主要依靠經驗做決策,導致經常出現 「看天吃飯」的局面。「中國農業生產很大問題是人的問題。」
  • 荷蘭農業靠這5大經營模式
    政府在其中發揮了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力投資教育,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和科研水平;二是將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能輸送給農民,促進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升。 荷蘭5大經營模式 除了農業發展模式之外,荷蘭的5大經營模式也值得借鑑。
  • 聚焦中國農業70年 昌盛日電光伏+農業創新模式為農業發展培植厚土
    多維度深耕產業發展,集群效應優勢凸顯依託於全國百餘園區的建設及運營經驗,昌盛日電還主動探索先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致力進一步盤活園區資源、激發市場活力。昌盛日電先後與中國農科院、以色列國家農業研究院、荷蘭等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展開深度合作,積極引入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並與成熟的光伏現代農業體系進行深度融合,結合不同地區產業特點及氣候特點,研發出適合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生長的20多種棚型,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支撐。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深入推進,大批農村創業創新人員加速投入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當中。
  •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院士專家呼籲,用科技讓農民富起來
    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豔曾經長期在農業農村部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參與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她發現一個現象:科學家研製的品種好、技術好,農民種得也好,常常也會賣不出好價錢,等於科學家最終沒幫到農民。「農業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緊密結合,初心就是要解決中國農業最難、最頭疼的問題。」她說。
  • 科技如何幫助農民致富?30位院士專家為數位化農業「把脈」
    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陳劍平,在會上談及當下農業市場痛點時提到,國內少有大平臺能夠將生產和市場直接對接起來,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信息不對稱仍然是生產過程中的阻礙。「我們農民的生產沒有市場前置,有時往往多種也賣不了好價錢,農民滿腔熱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現實回報。」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劉豔也在會上提到,想要在傳統農業大國做好農業絕非易事。
  • 2020(廣東)功能性農業大健康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要創新思路辦法,強化工作舉措,把更多資源聚集到產業發展上,久久為功、持續用力,為脫貧地區更快發展加油助力。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業已成為深化農業貿易合作、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未來還將不斷創新辦會方式,進一步辦出特色、辦出質量、辦出影響力,越辦越紅火。
  • 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荷蘭農業領先的訣竅有這些……
    我國是典型的地大物博,荷蘭與我們的資源相比,那根本不值一提,但荷蘭農業在國際上的名聲卻比我們要響亮得多。今天我們《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發現,荷蘭的耕地是不多,但他們的效率卻高的嚇人。我們就來看看他們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荷蘭由於耕地的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國家都要更注重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大多農業企業都採用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化的生產方式。
  • 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新聞發布會倡導功能農業·農業大健康
    談到發起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的初心,還得要談談今年的在山西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突出區域和地標性,謀定研究:倡導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沿黃各省區展團經過預期時間的精心布展,黃河流域特色農產品和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與廣大參與者見面。」
  • 知識貼|無人機農業能給農民帶來什麼?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離開農村來到城市,很多農田就此荒廢。農民不願意種地,原因在於種地太辛苦了,而收益又太低,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農民辛辛苦苦種地,還不如進城裡打工賺錢,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 生態農業是對化學化農業的撥亂反正
    今天,一提到農業,很多人必然想到美國,想到現代化的大型農場:一個農民可以耕作上千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在一個縣乃至一個州都種植單一的作物,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調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上述規模化、機械化、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農業,被很多學者乃至決策者奉為農業的最高境界,被冠以現代農業的美稱。
  • 全球七大農業強國曝光!中國的排名和令人意外!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農業大國,但還算不上農業強國。如今排名世界前列的農業強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今天我們想從另一個小切面看看這些強國究竟強在哪兒?或許有些不太主流的觀點,正是我們真正能夠學習的地方。1、美國機械化的背後是「地區專門化」至少從農業產值上而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農業第一強國。
  • 世界上最強的農業國排名,一般人做農民要考證,與白領地位相當
    農業是農耕社會賴以生存職業,與總統、律師、醫生一樣重要,如果沒有農民,社會可能會倒退一萬年,民眾都去捕獵和採集野果野菜為生,沒有時間開工廠、沒有精力做科學研究,農業是社會的基礎,世界各國幾乎都很重視農業發展。本文所講農業指狹義的種植業,不包括畜牧業、漁業、林業等等。
  • 「尋根」大劇《老農民》 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中國農民歷史的尋根大劇,正如劇中馬仁禮喝醉後為足下的土地手舞足蹈地奉上一首《將進酒》一樣,《老農民》歌頌了中國農民的勤勞質樸和生生不息,保存了農村60年的文化底蘊,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是一部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
  • 大慶市大同區農業農村局舉辦「科普之冬培訓班」為農民送「精神大餐」
    12月21日到24日,區農業農村局舉辦2020年大同區農業技術科普之冬培訓班,來自全區的80名農村合作社成員與農民代表參加了此次培訓。為增強科普培訓的效果,4天的培訓採用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區農業農村局邀請了八一農大的專家為及相關農技專家為廣大農民講解農產品品牌建立與推廣、畜牧養殖、農產品栽培及網絡營銷等相關知識。
  • 當代中國農業轉型技術選擇之爭:化學化?轉基因?
    國內許多學者以誘致性變遷理論為基礎,對中國農業技術選擇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有學者在進行文獻綜述後認為,目前普遍認為中國尚不具備大規模採用勞動節約型技術或機械技術的條件,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應是土地節約型技術或生物化學技術( 魏金義等,2015) 。
  • 烏蘇市農民發明家 用科技實現農業現代化
    袁慶龍是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平時就很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技術,以及各種機械的工作原理。每年秋收後,棉田滴灌帶回收既費時又費力,讓袁慶龍很是頭疼,萌發了研製滴灌帶回收機械的想法。經過多年的精心研究,2008年他的第一代「慶龍」牌滴灌帶回收機問世了,並獲得了國家智慧財產權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 重磅|未來農業新武器:農業生物技術
    在線農業綜合市場平臺正在全球持續崛起,2018年度全球投資額大幅增長58%,在該領域,更多的創業公司開始把農民與買家聯繫起來,一方面幫助農民獲得合適的價格與銷售渠道,另一方面幫助買家獲得更好的農產品和服務。同時,生物技術在改善人類生活、改善地球環境方面前景遠大。
  • 中國農業生產日益淪為化學農業
    於是,共和國後30年的農業,拋棄了共和國前30年主要通過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培育良種等方法發展農業,施用化肥、農藥只是起輔助作用生態農業模式,走上了一條種田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養殖大量使用激素的「美國式」化學農業道路。由於中國耕地不到美國的一半,為取得更高的產量,今天中國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的單位數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數倍,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學農業。
  • 農民對新中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在眾多道路之中,農民所付出的代價是最大的,所承重的傷痛是最深的;同時,農民又是最有情有義的,在建造新中國的路上,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以說烈士革命中50%以上都是農民子弟。在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發展目標是要將農業國變為工業國,農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農業對於國家的貢獻不亞於任何一個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製造大國,但是在經濟方面,農民們仍然無私的奉獻著。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1年1月10日農業頭條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確保中國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