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市農民發明家 用科技實現農業現代化

2021-01-13 新疆新聞網

  中新網新疆新聞11月22日電(通訊員 夏裡哈爾 哈依那爾 報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棉花是烏蘇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每年秋收過後,棉田滴灌帶回收既費時又費力,人工作業勞動強度大。如今,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村民袁慶龍發明了滴灌帶回收機,既節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袁慶龍是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平時就很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技術,以及各種機械的工作原理。每年秋收後,棉田滴灌帶回收既費時又費力,讓袁慶龍很是頭疼,萌發了研製滴灌帶回收機械的想法。經過多年的精心研究,2008年他的第一代「慶龍」牌滴灌帶回收機問世了,並獲得了國家智慧財產權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農民袁慶龍說:「現在我這個滴灌帶回收機,前面到地裡回收這個膜管兒的時候同步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針對滴灌帶纏繞等問題,袁慶龍通過查閱書籍和網絡,請教農業機械專家,搜集掌握了大量關於滴灌帶回收的各項資料,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改進,隨後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滴灌帶回收機相繼問世。

  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農民袁慶龍說:「它以前沒有離合器的時候拖拉的跑得快,滴灌帶容易拉斷,現在我設計這個離合器你拖拉的再快它不會斷帶,這個解決了用戶的方便,現在也是用戶認可這個機子,我希望下一步還要改進,更加先進,質量讓用戶放一百個心。」

  如今,袁慶龍發明創造的第四代「慶龍」牌滴灌帶回收機轉速快、工作效率高、機械運行穩定,每天作業能回收200畝地的滴灌帶,得到了廣大農民和客戶的一致認可。目前已經銷往兵團第八師132團等地二十餘臺。132團種植戶馬宏偉在朋友的介紹下購買了一臺「慶龍」牌滴灌帶回收機。

  兵團第八師132團種植戶馬宏偉說:「棉花收完,聽說有賣的機子,那就買上一臺試試唄,買上來也將近一個月了,下來一天將近(賺)2000塊錢左右,反正幹起來是感覺相當不錯的,可以說是非常好用了。」

  哈圖布呼鎮查次村農民楊文俊說:「用起來特別方便,以前十個人收,像現在兩個人就可以了。」

  據了解,袁慶龍發明的滴灌帶回收機在2009年、2012年和2014年分別獲得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國家智慧財產權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獲得國家專利認證,給了他繼續研發的信心,袁慶龍表示今後將繼續研發創新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農民 袁慶龍:「我發明的滴灌帶回收機現在解決了勞動力冬翻地這一塊兒速度特別快,杆子打掉、帶子一收就完事了,解決了農民收帶子難、找不上人,給他們帶來了方便,給滴灌帶廠子也帶來了快捷,把這個膜管收回,加工二次利用,老百姓帶來了好處,給滴灌帶廠裡面帶來了方便。這樣子我繼續研發滴灌帶回收機,下一年,我準備把滴灌帶回收機做的更加精細,更加完美,讓用戶用的放心,讓他們賺錢賺的安全。」

相關焦點

  •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院士專家呼籲,用科技讓農民富起來
    而他們討論的核心話題就是如何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真正富起來」。在院士專家們看來,科技創新是解決農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只有通過科技改良農產品的品種品質,提升產量和降低蟲害和抗災能力……讓農產品先成為好商品,才能有好銷路,才能最終幫助農民致富,進而實現農業農村發展。
  • 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
  • 你是如何看待農業現代化的?
    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和農村民生質量持續改善等諸多表現,使農業進入現代化快車道,國內農產品質量、加工水平和生產效率全面提高,農產品供應量大幅提高,農業現代化實現重要突破,引領著現代農業。現在公眾對農業現代化的態度越來越明確,不僅僅是注重產品的營養高、品相好,更加在意健康優質安全,如此就亟待推動農產品質量和品牌農業的發展。
  • 農業農村部:將推動黑龍江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其網站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5號建議的答覆》中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整合現有政策和資金項目,加大對黑龍江省的支持指導力度,夯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現代設施裝備水平,提高農業質量效益,推動黑龍江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 吳惠芳代表: 2022年率先實現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
    作為中國農村最早實現小康夢想的永聯村,下一步的方向是什麼?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永鋼集團常務副總裁吳惠芳表示,永聯村提出,2022 年率先實現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爭做標杆樣板。
  • 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機遇
    [摘 要] 當前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和發展機遇在於農業,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和出路在於農業產業化,根本動力在正在興起的新一輪世界與中國的科技創新、新型工業產業化。中國農業要有新出路,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創新。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OTO模式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當今的時代是「世界農業產業化的時代」。
  • 胡春華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產能邁上1.3萬億斤新臺階。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提前一年實現較2010年翻番目標。
  • 科迪華農業科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籤署合作備忘錄
    2019年3月25日,中國北京—今日,科迪華農業科技,陶氏杜邦(NYSE:DWDP)農業事業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籤署合作備忘錄。聚焦科技興農,雙方將根據備忘錄在技術開發、田間現場應用、農藝技能提升以及打造鄉村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等多個領域展開切實合作,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 「長」風破浪圖振興——湖南長沙市探路農業農村現代化紀實
    一個暢通鄉村,20分鐘一趟的公交車往返城鄉;一個數字鄉村,2小時為農民群眾辦好一個證……在長沙鄉村,生活,公交來代步;辦事,數據來「跑腿」,讓農民生活的幸福感在滋長。這樣心動的瞬間,只是長沙探路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的幾個縮影。今年初秋時節,在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囑咐長沙等地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 47家!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調研時指出,要積極扶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 為進一步總結推廣農民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的實踐經驗,農業農村部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遴選確定了第二批47家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 農民日報長篇通訊·聚焦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山重水複終有路
    它不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效,而且還是重慶挖掘鄉村振興這個最大潛力、追求城鄉融合這個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重慶是個「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大個子。山地大農區包裹著超級大城區,往往一個轉彎,鱗次櫛比的高樓被擋在山後,農家院就映入眼帘。農村常住人口超過千萬,武陵山腹地、大巴山深處仍有不少剛剛擺脫貧困、生活還不算富裕的農民群眾。
  • 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7萬家!煙臺提前兩年實現「十三五」目標
    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劉振曉,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晨光,煙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明川出席發布會,通報了全市「十三五」期間農業產業結構改革、農業現代化建設等工作情況。據了解,煙臺市農業農村系統「十三五」規劃的各項任務基本完成,各項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 科迪華農業科技攜三大新品亮相雙交會 數位化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科迪華農業科技攜殺線蟲產品深力保、種子處理劑路明衛、小麥除草劑銳快立三款全新產品在本屆雙交會上亮相,同時科迪華還引入數位化農業發展技術和理念,賦能中國農民增產增收,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三大新品首次亮相中國市場    據了解,科迪華農業科技源於陶氏杜邦農業事業部,於2019年6月1日正式完成拆分並成為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是一家專注於農業領域的上市公司。  科迪華農業科技大中華區總裁鄭子勤稱,科迪華憑藉平衡且多樣化的種子、植保及數位化解決方案,積極賦能全球農戶實現生產力的最大化併力促增產增收。
  • 湖北鄉村振興21條舉措出爐,2050年建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
    著力建設農業強省,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湖北鄉村振興新篇章,達到總體目標,湖北要實施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其中,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 「農」墨重彩 大地生金——陝西榆林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92.21億元,是1978年的86倍,年平均增速12.1%。40年來,全市總耕地面積基本維持不變,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主要農產品增產明顯。2017年糧食總產量165.89萬噸,是1978年的2.7倍,創歷史新高;油料達10.14萬噸,是1978年的26倍。
  • 聚焦中國農業70年 昌盛日電光伏+農業創新模式為農業發展培植厚土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農業發展不僅擺脫了底子薄、積累少、「靠天吃飯」的局面,更站上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更湧現出一大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聯農帶農緊密的龍頭企業。
  • 系列報導穀子專家程汝宏:用一粒小米撬動農民增收
    長城網訊(記者於仕越 周亞彬)「用一粒小米撬動大產業,讓百姓吃上營養高味道好的小米,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這是穀子專家程汝宏最樸素的心願。臘八節剛過,沒來得及喝上一碗臘八粥的程汝宏,從海南冬季育種基地剛回到石家莊,就開始對收穫的幾百份穀子材料進行品質篩選。
  • 科技如何幫助農民致富?30位院士專家為數位化農業「把脈」
    「做農業第一需要地多,第二需要水資源豐富,而我們國家人多地少水缺,但我們用18億畝地養活14億人口,還養活了7億豬,100億隻雞,還要養活將近一億頭牛和羊。」她說國內農業生產的條件不盡如人意,可仍能創造奇蹟。但產銷不對稱仍然是我國農業最難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會遇到賣難問題。」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粒粒盤中餐背後的農業信息化我國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要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過渡,信息化是有力抓手。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又是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的特殊年份,十四五即將開啟的「數字經濟」模式,在加大信息產業的迭代速度、佔據高精尖領域自主可控的同時,還強調用信息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是新技術賦能的重中之重。農業部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