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新聞11月22日電(通訊員 夏裡哈爾 哈依那爾 報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棉花是烏蘇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每年秋收過後,棉田滴灌帶回收既費時又費力,人工作業勞動強度大。如今,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村民袁慶龍發明了滴灌帶回收機,既節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袁慶龍是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一名普通的農民,平時就很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技術,以及各種機械的工作原理。每年秋收後,棉田滴灌帶回收既費時又費力,讓袁慶龍很是頭疼,萌發了研製滴灌帶回收機械的想法。經過多年的精心研究,2008年他的第一代「慶龍」牌滴灌帶回收機問世了,並獲得了國家智慧財產權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農民袁慶龍說:「現在我這個滴灌帶回收機,前面到地裡回收這個膜管兒的時候同步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針對滴灌帶纏繞等問題,袁慶龍通過查閱書籍和網絡,請教農業機械專家,搜集掌握了大量關於滴灌帶回收的各項資料,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改進,隨後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滴灌帶回收機相繼問世。
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農民袁慶龍說:「它以前沒有離合器的時候拖拉的跑得快,滴灌帶容易拉斷,現在我設計這個離合器你拖拉的再快它不會斷帶,這個解決了用戶的方便,現在也是用戶認可這個機子,我希望下一步還要改進,更加先進,質量讓用戶放一百個心。」
如今,袁慶龍發明創造的第四代「慶龍」牌滴灌帶回收機轉速快、工作效率高、機械運行穩定,每天作業能回收200畝地的滴灌帶,得到了廣大農民和客戶的一致認可。目前已經銷往兵團第八師132團等地二十餘臺。132團種植戶馬宏偉在朋友的介紹下購買了一臺「慶龍」牌滴灌帶回收機。
兵團第八師132團種植戶馬宏偉說:「棉花收完,聽說有賣的機子,那就買上一臺試試唄,買上來也將近一個月了,下來一天將近(賺)2000塊錢左右,反正幹起來是感覺相當不錯的,可以說是非常好用了。」
哈圖布呼鎮查次村農民楊文俊說:「用起來特別方便,以前十個人收,像現在兩個人就可以了。」
據了解,袁慶龍發明的滴灌帶回收機在2009年、2012年和2014年分別獲得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國家智慧財產權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獲得國家專利認證,給了他繼續研發的信心,袁慶龍表示今後將繼續研發創新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哈圖布呼鎮烏蘇查次村農民 袁慶龍:「我發明的滴灌帶回收機現在解決了勞動力冬翻地這一塊兒速度特別快,杆子打掉、帶子一收就完事了,解決了農民收帶子難、找不上人,給他們帶來了方便,給滴灌帶廠子也帶來了快捷,把這個膜管收回,加工二次利用,老百姓帶來了好處,給滴灌帶廠裡面帶來了方便。這樣子我繼續研發滴灌帶回收機,下一年,我準備把滴灌帶回收機做的更加精細,更加完美,讓用戶用的放心,讓他們賺錢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