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導穀子專家程汝宏:用一粒小米撬動農民增收

2020-12-05 長城網

長城網訊(記者於仕越 周亞彬)「用一粒小米撬動大產業,讓百姓吃上營養高味道好的小米,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這是穀子專家程汝宏最樸素的心願。

臘八節剛過,沒來得及喝上一碗臘八粥的程汝宏,從海南冬季育種基地剛回到石家莊,就開始對收穫的幾百份穀子材料進行品質篩選。

程汝宏是河北省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所長、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是全國著名穀子育種專家。他帶領科研團隊在國內外首創3種抗除草劑穀子育種材料,成功研發了「穀子簡化栽培育種與配套技術」,解決了穀子傳統種植所面臨的人工除草和人工間苗技術難題,減輕了勞動強度,增加了穀子產量和農民的收入,為河北省穀子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做出突出貢獻。

穀子專家程汝宏。程汝宏/供圖

貧寒童年讓他對農田充滿深情

1963年出生的程汝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小的時候家境貧寒,幾歲的時候就幫大人幹農活了,對農田有深深的感情。直到如今最令他沉醉的依然是秋收時田間的五穀香味。

「小時後我看到農民種地很辛苦,就希望長大了能夠成為一名農業科學家,用科技的力量,讓農民兄弟們輕輕鬆鬆就豐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程汝宏靠著艱苦努力考上了大學,雖然成績達到了重點大學錄取線,但是他毅然填報了農業院校。大學畢業後,程汝宏來到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師從全國著名的穀子專家李東輝研究員,從事穀子育種工作。

「咋上了好幾年的大學,畢業了還是種地啊?」家鄉人開玩笑說:「我看你這輩子是離不開農村了,上不上大學,你都是一個農民。」

但是程汝宏這個「農民」當得可不一般。由於穀子對除草劑敏感,精量播種易缺苗斷壟,使得穀子一直採用人工間苗、人工除草的落後方式生產,一旦遇到惡劣天氣,極易導致減產甚至絕收。

為了根治小米種植中這個困擾了人們幾十年的「疑難雜症」,程汝宏埋頭科研,苦尋「良方」。

程汝宏在試驗室裡工作。程汝宏/供圖

他讓穀子生產輕簡化 生產效率提高20倍

「為保證穀子幼苗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營養面積,應及時進行間苗和除草,使谷田水肥充足、通風透光,為培育壯苗、奪取高產打下基礎。」說起穀子來,研究了30多年穀子的程汝宏打開了話匣子。

穀子對除草劑敏感,生產上一直缺乏適宜的除草劑,主要依靠人工除草。

「大家都對『良莠不齊』這個成語不陌生,它說的就是狗尾巴草的幼苗和穀子的幼苗非常難以分辨。因為狗尾巴草和穀子都屬於『狗尾草屬』,所以長得非常像。」程汝宏拿出了穀子幼苗和狗尾巴草幼苗的照片讓記者辨別。

「這也太像了!我是看不出來哪個是穀苗。」

「不僅你看不出來,很多農民也不會辨別。而且幼苗矮小,農民只能彎著腰蹲在地上一點一點的仔細辨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句成語就是對穀子生產的生動寫照。」

程汝宏在穀子田裡。程汝宏/供圖

世界上85%的穀子產自中國,還有10%產自印度,所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缺乏對穀子的科學研究。

沒有成功的經驗借鑑,但程汝宏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艱難的研究之路,甚至做夢都在研究穀子。

2003年初秋的一天,程汝宏在穀子育種試驗田做除草劑試驗時,一個偶然的發現讓他有了靈感:抗除草劑穀子新品系,噴施除草劑後仍有部分穀苗死亡。

「如果培育長相完全一樣的抗、不抗除草劑的『雙胞胎』品種,把它們的種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仍按農民的習慣採用較大的播種量,出苗後再噴施相應除草劑,不就可以做到除草的同時也實現間苗了嗎?」想到這,程汝宏激動地拍著大腿,急忙連夜查資料,設計育種方案和配套栽培技術方案……終於,一個清晰的研究思路形成了!

當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程汝宏帶領課題組在石家莊和海南兩地飛奔。白天在地裡做試驗,晚上在實驗室準備試驗材料和各種演算。

2004年8月,全新的穀子育種與栽培方法——「簡化栽培型穀子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方法」申報了發明專利,並於2006年6月獲得專利授權。它的出現,解決了穀子間苗、除草兩大難題,提高了勞動效率,結合配套機械,使穀子生產效率由每戶5畝提高到100畝以上。

程汝宏在田裡和農民交流穀子生長情況。程汝宏/供圖

「減產一斤我賠你兩斤」 程汝宏的「軍令狀」

本以為新技術的出現會產生「一種難求」的情況,可沒想到剛開始推廣就遇到了難題。

2006年6月,程汝宏興奮地帶著抗除草劑品種冀谷25和配套除草劑來到了晉州市周家莊鄉第九生產隊,可一向信任他的村書記這次卻面露難色。

「我和穀子打了幾十年交道,從沒聽說還有這種事。要是絕產了怎麼辦?上百畝的損失誰承擔?」面對新技術,村支書連連搖頭,

「我承擔!」程汝宏急得直拍桌子,最終靠「減產一斤賠償兩斤」的承諾才安排好了示範樣板田。

出苗15天後,噴施了除草劑的示範田果然實現了預期效果,最終示範田每畝節約間苗除草用工200多元,比對照增產40%。村民們心服口服。

當年秋天,在晉州市周家莊鄉第九生產隊召開了全省的現場觀摩會,面對沉甸甸的谷穗,大傢伙都被這項技術深深折服。自此「簡化栽培型穀子品種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方法」一炮打響。

簡化栽培穀子品種不僅實現了化學間苗和化學除草,還可以防除80%以上惡性伴生雜草谷莠子,具有明顯的節本增產優勢。到目前為止,在全國累計推廣3000多萬畝,累計增收節支近百億元。全國採用這項技術育成53個簡化栽培新品種,應用前景廣闊。

程汝宏和同事交流工作。長城新媒體記者 於仕越 攝

「抻」長產業鏈讓穀子有「出路」

隨著簡化栽培穀子品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程汝宏也「出名」了,面對接踵而至的掌聲、鮮花和榮譽,他轉身又一頭扎進穀子的世界裡。

在傳統種植中,穀子種植仍以一家一戶為主,生產的小米九成以上做成了小米粥,這樣單一的消費形式使市場需求量受到限制,穀子就賣不上價格。同時,不能深加工,沒有附加值,谷農的生產積極性就提不起來。

「要想讓穀子產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延伸它的產業鏈,讓更多的人吃到小米產品,比如小米饅頭、小米麵條、小米鍋巴等,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小米油酸含量低,保質期短。」程汝宏坦言,小米的亞油酸含量太高,是大米的四倍,亞油酸高了,食物就容易酸敗。因此加工食品貨架期短,導致小米深加工食品很少,產業鏈短。

「我們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今年就可以在全國試驗示範油酸含量提高1倍的高油酸穀子新品種。而且未來還可以通過編輯基因的方式把油酸含量提高五倍。這可以有效增加保質期,提高小米的營養價值。」說這話時,程汝宏信心滿滿。

為了把穀子變成貧困地區的支柱產業,2006年以來,程汝宏從未停息創新和深入農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的腳步,帶領課題組不僅培育出15個簡化栽培型穀子品種,而且育成5個低脂肪高澱粉、高谷蛋白、高油酸等適合食品加工的品種,在30多個貧困縣建立示範基地,舉辦了100多場次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與地方政府一起扶持壯大了20多家小米開發企業,積極組織產銷對接,帶動產業扶貧。

高產的冀谷36。程汝宏/供圖

「農業出路在於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這些年河北省科技廳給農業科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我能夠心無旁騖潛心研究,與河北省科技廳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程汝宏不無感慨地說。

在程汝宏和團隊的努力下,冀谷系列小米推廣面積連續15年居全國夏谷品種第一位,全國春夏谷總排名前三位,2006-2018年累計推廣2000多萬畝,累計節支增收60億元以上。

相關焦點

  • 穀子造句和解釋_穀子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穀子(gǔ zi)。即粟。糧食作物的一種。子實去殼稱小米。稻或稻的沒有去殼的子實。(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2、祖父的園子)穀子參考例句:1、他鬍子稀稀拉拉,像一把曬乾的穀子根。2、清明高粱穀雨花,立夏穀子小滿薯。3、小麥和穀子等莊稼也已開鐮收割。
  • 1400畝穀子「顆粒無收」,烏蘭察布40戶農民血本無歸,種子商至今仍未回應
    農民們等著盼著,卻發現穀子生長異常,面臨顆粒無收的窘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情況?這40戶農民多數將矛頭指向種子。穀子的稈已經長到半人高,卻不見抽穗!,農民們第一個想到了王守德。馬勇家的穀子已長得快和一個成年人肩頭齊平。「別人家的穀子已經成熟,這幾天就可以收割了。
  • 「決戰完勝脫貧攻堅」丁壁村「富硒」小米助脫貧
    報 道:劉戍梅 張佳頎  網絡編輯:郝楓   《笑臉》 劉通/攝  9月19日,高平市丁壁村上百名農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大賽以「美麗鄉村」為主題,用鏡頭記錄豐收的喜悅,展示新時代農村的風採,其中一張石碾小米的圖片曬出後,在朋友圈引起關注,帶動了丁璧村小米的熱銷。
  • 穀子地裡採收忙!一起來「圍觀」京西王佐如何收穀子
    穀子,也就是小米,在中國人的心中有多重要?從其古時候的名字就能看出來。那就是稷,社稷的稷。生活在北京的您知道穀子地是什麼樣的嗎?成熟的穀子又是怎麼採收的?10月19日,豐臺區王佐鎮西王佐中心村的科普農業文化體驗園裡,50畝地的穀子成熟了,進入採收季。
  • 空間搭載科學實驗「米脂小米」地面選育長勢喜人
    它們在這裡將通過地面選育,培育出真正屬於米脂自己的、適宜米脂種植的本土優質小米品種。據陝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郭銳介紹,6月20日,「米谷1號」」米谷2號」種子破土出苗;7月21日,幼苗進入拔節期;8月25日,植株進入開花期;9月1日,進入灌漿期。
  • 農業產業強鎮系列報導之一 戈壁灘上的「菜籃子」——永昌縣朱王堡...
    農業產業強鎮系列報導之一 戈壁灘上的「菜籃子」——永昌縣朱王堡鎮「農業產業強鎮」掃描 2021-01-07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影片《谷魂》將登熒幕 講述「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的故事
    人民網石家莊11月27日電 (楊文娟)以「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為故事原型的影片《谷魂》近期拍攝完畢,並將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片明年上映。該影片全方位、多角度再現了趙治海創造「張雜谷」,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歷程。
  • 基因組解密 山西小米更優質 - 山西日報數字報
    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有一個成語叫作『揠苗助長』,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篩選完畢後,我們在實驗室裡探尋這些特殊穀子背後的基因,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解析它們的功能。然後,再回到地裡,以這些理論指導育種。」回想起當初在試驗田裡尋找到這份意外驚喜時的場景,山西農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旭凱直到現在,還感覺歷歷在目。科研團隊利用EMS誘變技術對山西省名優穀子晉谷21進行誘變,歷經兩年,在十餘畝穀子試驗田裡70萬株谷穗中篩選出一個超早熟突變體「小米」。
  • 穀子與黍子的區別是什麼,怎麼區分?
    一,穀子和黍子的名稱和分類地位穀子是一個通用名稱,它的正式中名在《中國植物志》中記載為粱,是禾本科狗尾草屬植物。別名在廣東等地叫狗尾草、黃粟等;黃河以北多地叫小米;在《中國植物學》中記載為穀子。二,穀子和黍子的區別第一,果穗剛毛:穀子的果穗上有不育小枝形成的剛毛。黍子的果穗上沒有不育小枝剛毛。第二,果穗形狀:穀子的花序和果序穗狀,成熟時常下垂。黍子的花序和果序圓錐狀鬆散或開展,成熟後常彎垂。
  • 愛政村農民種植月莧草增收
    從1993年開始,這個村農民開始試種月莧草,但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直到1998年,村裡與吉林省舒蘭市植物油廠聯繫,廠家提供種子,全村種植2000畝,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民種植月莧草的熱情逐年高漲,也使一大批農民通過種植月莧草發了家。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穀子遺傳連鎖圖 【科學網 高長安 全志武報導】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成功完成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該成果為研究人員全面探究穀子的遺傳機制提供了基於基因組水平的新的研究思路,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5月14該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生物技術》 上在線發表。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綜述 | 穀子(Foxtail Millet): 一個新的C4模式植物
    穀子(Setaria italica;一年生草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馴化作物之一,與其他植物,特別是作物相比,穀子具有許多優良性狀,包括耐非生物脅迫(如乾旱和鹽鹼),易於耕作,肥料需求低,以及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穀子是C4植物,它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具有比C3植物更高的光合效率。
  • 【潮湧天山】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轉變——呼圖壁農民增收...
    在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德順興果蔬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室裡,合作社理事長高菊蘭正在給附近幾個村的農民講授果蔬保鮮技術。  通過從事果蔬保鮮產業,高菊蘭這些年已獲得數百萬元收益。而她講授的這些技術,也讓很多農民對今後的增收思路變得進一步清晰起來。
  • 「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故事將登熒幕 講述中國科學家「谷魂」
    (資料圖)製作方供圖  現年62歲的趙治海是中國知名穀子研究專家,他培育出的「張雜谷」系列曾填補世界空白,他也因此被譽為「雜交穀子之父」,業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趙治海」之稱。  由河北電影製片廠、五洲同聲河北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主旋律電影《谷魂》,是以「雜交穀子之父」趙治海為原型創作改編的傳記影片,講述了趙治海幾十年艱苦努力、鍥而不捨地研究雜交穀子,並最終找到了穀子光(溫)敏不育的規律,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穀子光(溫)敏兩系雜交種「張雜谷」的故事。圖為導演黃山(中)在片場指導拍攝。
  •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院士專家呼籲,用科技讓農民富起來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等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解讀時,都提到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種子是農業的「晶片」。 無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還是農民增產增收,都必須將打造好農業「晶片」,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提到農業,大部分不太會聯想到高科技,認為就是件辛苦活兒。其實不然,農業本就應該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
  • 一個「硒」字,撬動傳統山貨品牌
    說這段話的,並不是商場的銷售人員,而是來自海東市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範園區內務工的農民。  「富硒西紅柿、富硒紅提葡萄還有富硒雞蛋、富硒大蒜、富硒土豆、富硒油菜、富硒牛羊肉……」在種植示範園區常年務工的農民李索元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以前種地,都不知道啥是硒,這幾年,通過種植富硒果蔬,十裡八鄉的鄉親們都知道,這含硒的土地裡長出來的作物都是「寶貝」。
  • 產業融合發展 賦能鄉村振興 讓農民在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增收致富
    近年來沙坪垻區回龍壩鎮和中梁鎮,通過實施鄉村振興,鼓勵農民自願、有償地依法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農業為基礎、以農耕文化為內涵,以鄉村旅遊為促進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 北美冬青寒冬俏銷 沂南小紅果映紅農民增收致富路
    採取「產、學、研、推」相結合的模式,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觀賞性強的北美冬青種植,並為農戶提供栽培技術和銷售指導,帶動農民致富增收。2020年12月28日下午,位於沂南縣大莊鎮東沂莊村的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沂南縣栩生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裡,一株株北美冬青為冬季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合作社內,村民們正在給北美冬青剪枝、修枝。
  •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人民日報  作者:鬱靜嫻  2020-08-19 8月初,江蘇睢寧縣邱集鎮王宇村稻蝦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