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綜述 | 穀子(Foxtail Millet): 一個新的C4模式植物

2021-01-19 AraShare

撰文 | Lemma

原創不易,感謝轉發

 

2020年12月21日,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的張寶紅和安陽工學院的彭仁海Trends in Plant Science 期刊上發表一篇題為「Foxtail Millet: A New Model for C4 Plants」的熱點推薦文章(Spotlight),該文章提出1)擬南芥和水稻是C3主要模式植物,但一直缺乏C4模式植物;2最近的研究促進了穀子可能成為C4模式植物;3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快速發展,這將為植物功能研究和作物改良開闢一個新的時代。

一個好的模式植物不僅為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和資源,而且可以加速作物改良和簡化農藝。近20年來,從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到水稻(Oryza sativa)先後發展成為模式植物,不僅使許多生物學途徑的闡明成為可能,而且促進了植物遺傳的基礎和基因組功能的研究。然而,擬南芥和水稻都是C3植物,因此不能用於研究C4植物相關性狀,如通過Hatch-Slack途徑高效固定CO2等。雖然C4植物只佔開花植物種類的一小部分(~3%),但它們佔了大約25%的陸地初級生產力和30%的全球農業糧食產量。這主要是因為C4植物的光合作用非常有效,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並轉化為碳水化合物;C4植物也普遍表現出較高的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

1. 穀子(Setaria italica;一年生草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馴化作物之一,與其他植物,特別是作物相比,穀子具有許多優良性狀,包括耐非生物脅迫(如乾旱和鹽鹼),易於耕作,肥料需求低,以及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穀子是C4植物,它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具有比C3植物更高的光合效率。穀子有一個小的二倍體基因組約490 Mb和只有9對染色體。因此,穀子簡單基因組的研究和修飾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都比較容易。


2.  最近的一項研究再次證實,穀子可以成為類似擬南芥的模式植物,用於研究植物遺傳學和農學的研究基礎和應用。研究人員成功地從一個大的突變群體(約2萬)篩選和鑑定了一個名為xiaomi 的突變。xiaomi 突變體顯示出的特性使其成為類擬南芥模式植物的一個很好的候選。

1)首先,xiaomi 突變體的生活周期較短,與野生型相比由130天左右縮短到70天,開花時間由82天縮短到39天。這種較短的生活周期使得該突變體更容易用於植物生長發育的基因功能研究。雖然新的突變系小得多,但它比野生型產生了更多的種子(高達12.8%)。

2)這些小體積、短生命周期和高種子產量的新特點使xiaomi 可以在實驗室中培養,甚至在標準生長室內每年進行多代培養。對於研究不同植物性狀的植物模型來說,這些特徵是完美的。3)此外,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還對該突變進行了測序,並建立了包含全基因組信息的多組檢索資料庫和不同發育階段的轉錄組圖譜。所有這些遺傳和基因組數據,包括非編碼RNA表達譜,都是模式植物的重要資源。4)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開發了一種高效農桿菌介導遺傳轉化系統。穀子小米和獲得平均轉換與標記基因NPTII率為23.28%,相比較,轉換利率在當前模式物種,擬南芥和水稻。這些數據表明穀子小米是適合C4植物的種植模式。該模型將加速研究C4植物特有的特徵,如通過孵化鬆弛途徑固定CO2等。

 

3. 在過去的幾年中,穀子已經被用來研究一些重要的性狀。以穀子為模式植物,一項研究證明了下垂葉1 (DPY1),一種富含亮氨酸重複序列(LRR)受體樣激酶,通過協調早期油菜素甾醇信號控制葉片結構,包括葉片下垂。DPY1過表達的植株有著更多的直立葉片數量,以及莖粗,圓錐花序大。DPY1在植物界中也是保守的。這表明DPY1具有研究植物結構和提高作物產量的潛力。

xiaomi 是植物光敏色素C (PHYC)基因的點突變,該基因編碼光受體,這對光周期開花至關重要。基因突變的產生和篩選是創造新種質的常用方法。在過去,這主要是通過化學(如EMS)和/或物理(如X-或γ-射線)誘變來實現的。然而,這些方法是費時、費錢和費力的。

 

最近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包括鹼基編輯和素編輯,為創建所需的基因突變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工具。CRISPR/Cas9是一種精確編輯目標基因的方法,可用於多種目的,包括沉默、過表達、調節和監測單個基因。CRISPR/Cas9已被廣泛用於創建人類遺傳疾病研究的多種動物模型。雖然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作物改良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利用CRISPR/ 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來建立遺傳模式的報導尚未見,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現在,CRISPR/Cas9技術是對特定目的而開發模式植物的有效替代策略(圖1)。

 

圖1  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碼工具建立新的模式植物和突變庫

穀子xiaomi 突變體生活周期短,植株體積小,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高效的轉化方法,適合在分子、細胞、生化和生理水平上研究植物性狀。xiaomi 也可能成為研究農藝措施以及營養和脅迫生理學的模式。

然而,在xiaomi 成為研究植物性狀的遺傳模式之前,需要創建和/或開發不同性狀的遺傳突變。成熟的穀子轉化方法和新的CRISPR/ Cas9基因組編輯工具促進了xiaomi 成為新的模式植物,尤其是C4模式植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開發CRISPR/ Cas9指導RNA庫,這可以實現快速獲得穀子適合研究不同性狀的遺傳突變。

擬南芥和水稻是目前的植物模型,不僅因為它們的生活周期短、體積小、轉化過程高效,還因為它們有大量的突變體庫可用。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通過農桿菌T-DNA方法或化學誘變技術產生了這些突變體,用於不同的研究目的。新的CRISPR/Cas9技術現在允許在新的模式植物物種穀子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創建大型突變體庫,以解決植物進化、發育和對環境因素的響應問題,特別是C4植物特有的性狀(圖1)。


本推文未經專家審閱,限於作者水平,難免存在錯漏,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閱讀原文獻!



相關焦點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重磅推薦 || 穀子:一種新的C4模式植物
    A mini foxtail millet with an Arabidopsis-like life cycle as a C4 model system. Nature Plants, 2020, 6(9):1167-1178[2] Xianmin Diao, James Schnable, Jeffrey L. Bennetzen, Jiayang Li.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穀子:C4新模式植物
    10.1016/j.tplants.2020.12.003擬南芥和水稻是C3植物的主要模式,但我們仍然缺乏C4植物的模式。最近,Yang和他的同事開發了穀子作為C4植物模型;隨著簇狀規則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技術的迅速發展,這將為植物功能研究和作物改良開闢一個新紀元。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
    「伴隨著作物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們在穀子中已經可以很容易的敲除某一個特定基因,甚至可以像擬南芥那樣構建『雙突』突變體,這對基因功能研究及遺傳學通路確立是不可或缺的。」趙美丞說。C4光合作用模式植物「這個成果是實驗室多年的積累,說明穀子作為功能基因組研究模式植物的潛力深厚、前景廣闊,必將促進穀子模式植物體系的發展,也鞏固了我國在穀子基礎研究中的國際領先地位。」刁現民說。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副研究員湯沙介紹,他們利用穀子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克隆了控制穀子葉片披垂的基因DPY1。該基因編碼的DPY1蛋白激酶可以與油菜素內酯的一個共同受體發生互相作用。當DPY1蛋白激酶大量與這個共同受體結合時,就競爭性地抑制了油菜素內酯受體與該受體間的互作水平,從而抑制早期油菜素內酯信號的過度激活。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北京林業大學綜述細胞膜轉運調控植物免疫的機制!
    基於其生化和調節特性,每個磷脂激酶或脂質激酶領導一個特定的磷脂為基礎的信號通路。這些途徑改變了細胞和生理過程,包括膜變形、膜轉運事件、內膜組織和細胞骨架重排。植物已經進化出一種複雜的免疫系統,能夠感知和對抗病原微生物。細胞膜運輸通過向質膜(PM)或其他膜內隔室傳遞防禦相關蛋白在這場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Mol Plant|浙江大學樊龍江團隊發表孤兒作物研究綜述封面文章
    #BioArt植物#Molecular Plant 2021年第1期發表了浙江大學樊龍江教授團隊撰寫的題為「Orphan crops and their wild relatives in the genomic era」的觀點綜述文章,併入選當期封面。
  •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五篇韌皮部專題綜述
    、裸子植物中的韌皮部運輸中壓力和阻力的問題、葉片中的韌皮部網絡、篩分成分和韌皮部汁液汙染等五個方面的研究進展。由於個人水平有限,精力有限,不能一次性通讀,故僅附上五篇綜述的原文連結,請有需要的同志下載閱讀,謝謝。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C4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植物》雜誌發表了題為「穀子中的」擬南芥「: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的研究論文。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部分成員在穀子試驗基地。山西農大提供。水稻模式植物體系「小薇」研發團隊的錢前院士說:「C3模式作物有『小薇』,C4又有了『小米』,希望『小薇』和『小米』共同築起基礎研究領域的新平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據介紹,長期以來,模式植物擬南芥在引領重要科學發現和先進研究技術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Plant SciI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馬有志課題組|水稻中SiMYB56
    總之,SiMYB56通過調節木質素生物合成和ABA信號途徑增強轉基因水稻的抗旱能力,SiMYB56可以作為提高禾本科作物抗旱性的一個很好的候選基因。Abstract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is generally cultivated
  • 科學網—科學家找到C4禾穀類理想模式植物——「小米」
    本報訊(記者程春生)近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 山西農業大學 創製出C4禾穀類模式植物
    跟醫學領域的「小白鼠」類似,長期以來植物領域一直採用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
  • 山西農大創製「小米」作為C4禾穀類模式植物,可縮短育種年限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大規模誘變和篩選,獲得了一個超早熟迷你穀子新種質「小米」。在此基礎上,經過大量探索和嘗試,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遺傳轉化體系。從而,將「小米」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
  • Science| 新發現!植物是結瘤還是免疫?受體蛋白的LysM1說了算
    在植物防禦方面,比如擬南芥中的CERK1(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1)可感知幾丁質或幾丁質寡聚糖(病原菌分泌的一種典型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誘導植物的防禦信號。儘管二者信號類型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此類受體均含有LysM結構域,且可識別幾丁質寡聚糖或其衍生物(如:NOD)激活下遊的信號通路。
  • Mol Plant 封面| 浙江大學樊龍江綜述孤兒作物研究進展
    我國有豐富的孤兒作物資源及種植栽培歷史,如穀類作物中的粟(穀子;Setaria italica)和黍/稷(Panicum miliaceum)(「五穀」之二)、菰米(古老穀類作物,已消失,同時被馴化為蔬菜茭白;Zizania latifolia)、稗子(E. esculenta和E. frumentacea)、薏米(Coix lacryma-jobi)等。
  • 人才強校 | 植保學院崔福浩副教授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
    本網訊  10月17日,我校植物保護學院崔福浩副教授在Cell Press旗下的綜述性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RLCKs Bridge Plant Immune Receptors and MAPK Cascades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異質性結構根際中的根-土互作過程及根際...
    This limits the contribution of rhizosphere science to agriculture and the ongoing Green Revolution.Here, we argue that understanding plant responses to soil heterogeneity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rhizosphere processes.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日前,美國科學院院士、杜克大學董欣年教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Gitta Coaker教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張杰研究員合作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題為「Plant Immune Mechanisms: from Reductionistic to Holistic Points of View」的展望綜述論文
  • Plant Phenomics | 高通量表型分析滯綠相關的高粱動態冠層性狀
    https://spj.sciencemag.org/journals/plantphenomics/2020/4635153/https://spj.sciencemag.org/journals/plantphenomics/2020/1375957/https://spj.sciencemag.org/journals/plantphenomics/2019/2591849/
  •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菌根真菌對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1:00 愛沙尼亞自然歷史博物館Leho Tedersoo研究小組綜述了菌根真菌如何促進植物種群和群落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