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找到C4禾穀類理想模式植物——「小米」

2020-11-27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程春生)近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他們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超早熟穀子,並將其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體系。

擬南芥和水稻作為模式植物在相關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它們均為C3植物,在作為C4作物的模式植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解決諸如C4光合代謝以及許多黍亞科特殊的基礎問題。而穀子具有抗旱、耐瘠薄和C4高光效等突出優勢,恰恰彌補了擬南芥和水稻作為模式植物的不足,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因此,可利用這一模式體系幫助研究人員發掘穀子中控制品質、抗逆、耐貧瘠等特徵的相關基因,進而利用這些基因的分子標記開展穀子分子育種,培育米色、口感好,保健功能強,抗逆,水肥高效且適於機械化栽培的優質穀子品種。

據團隊負責人、山西農業大學教授韓淵懷介紹,由於穀子生育周期較長,植株高大,不適於作為模式植物在室內大規模培養。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發團隊對山西名優穀子「晉谷21」進行了大規模誘變,從中篩選到一個超早熟突變體「小米」,其生育期兩個月左右,株高30釐米左右,與模式植物擬南芥相當。在此基礎上,科研人員組裝了高質量參考基因組,構建了全生育期基因表達圖譜和多組學資料庫,研發了高效遺傳轉化技術體系,從而將「小米」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為開展分子育種和促進高產優質作物新品種選育提供了便利條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747-7

《中國科學報》 (2020-09-0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模式植物擬南芥、xiaomi和穀子遺傳轉化流程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 山西農大創製「小米」作為C4禾穀類模式植物,可縮短育種年限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大規模誘變和篩選,獲得了一個超早熟迷你穀子新種質「小米」。在此基礎上,經過大量探索和嘗試,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遺傳轉化體系。從而,將「小米」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
  • 我國科研團隊建立C4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植物》雜誌發表了題為「穀子中的」擬南芥「: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的研究論文。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部分成員在穀子試驗基地。山西農大提供。水稻模式植物體系「小薇」研發團隊的錢前院士說:「C3模式作物有『小薇』,C4又有了『小米』,希望『小薇』和『小米』共同築起基礎研究領域的新平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據介紹,長期以來,模式植物擬南芥在引領重要科學發現和先進研究技術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 山西農業大學 創製出C4禾穀類模式植物
    跟醫學領域的「小白鼠」類似,長期以來植物領域一直採用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據隋毅博士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8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15年,他們已經找到了DPY1的候選基因。「可是當時穀子遺傳轉化體系不成熟,很難在穀子中直接驗證DPY1的功能,因此我們只能初步地在擬南芥和水稻中檢測DPY1的生物學功能,這嚴重限制了研究的深入。」趙美丞說。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
    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和有機物合成的主要器官,與葉片形態建成相關的株型直接影響作物的種植密度及產量。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基因組解密 山西小米更優質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小米」是C4基因功能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  穀子是二倍體自花授粉作物,基因組較小,具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C4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 C4模式植物狗尾草
    由於其基因組小(510Mb),序列完整;植株矮小(10-15cm),生活周期短(約6周),兩性花,雜交方便,種子產量高;可利用農桿菌介導法轉化,轉化效率高等一系列優勢,現在已被作為一種典型的C4模式生物,被用作C4光合相關研究。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綜述 | 穀子(Foxtail Millet): 一個新的C4模式植物
    ,但一直缺乏C4模式植物;2)最近的研究促進了穀子可能成為C4模式植物;3)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快速發展,這將為植物功能研究和作物改良開闢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好的模式植物不僅為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和資源,而且可以加速作物改良和簡化農藝。近20年來,從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到水稻(Oryza sativa)先後發展成為模式植物,不僅使許多生物學途徑的闡明成為可能,而且促進了植物遺傳的基礎和基因組功能的研究。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糖分,形成葉子並生長,然後生產穀物和水果,但糖分積累也會減緩光合作用。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小米手機進入Recovery模式方法教程
    小米手機用的都快準備換新的了,可是對於小米手機的recovery模式確從來沒有使用過,今天我運用自己的實際經驗給大家操作演示下,下面我來說下小米手機進入Recovery模式方法教程。打開我們手上的小米手機,然後找到和打開小米手機上的「設置」圖標按鈕。
  • C4植物如何抵抗高光和高溫脅迫?
    C4植物在原生環境中經常經歷高光(HL)和高溫(HL)脅迫,嚴重威脅其生長與產量。
  • 短柄草-單子葉模式植物屬種
    短柄草屬作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模式體系,大大提升了我們植物生物學的認知。其中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的研究最廣泛。二穗短柄草是一種廣泛生長於溫帶地區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種質資源豐富,原產地分布於北非、南歐和中亞一帶,屬於禾本科 (Poaceae) 早熟禾亞科 (Pooideae) 短柄草屬(Brachypodium P. Beauv. 2n=2x=10, x=5)。 二穗短柄草有多個亞種,分別為二倍體、四倍體和六倍體。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科學家找到讓植物像螢火蟲般發光的方法 《阿凡達》場景或成真
    據CNN4月27日消息,周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來種植在黑暗中發光的植物,這種植物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散發並保持著一種神秘的綠色光芒。
  • 藜麥和小米哪個營養價值更高?藜麥和小米的吃法
    小米中含有豐富的VB1、VB2和煙酸。(5)、礦物質小米中礦物質的含量約為2.5%一3.5%,如鈉、鈣、鎂、磷、鉀,小米中的鐵是植物來源的優良鐵,可以改善兒童體內的血紅蛋白狀況。小米中的硒以有機硒的形式存在,國際上普遍認為小米中的硒具有非常好的功效 。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而在暗處,它則儘可能減少損耗,葉片呈黃白色的、較小,頂端呈鉤狀彎曲,同時莖細而長,呈現類似豆芽的形態,這種發育模式被稱為「暗形態建成」。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這一年,雖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農業科學家並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此,本報梳理和盤點這一年中國農業科學家發表的部分重要論文成果,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