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建立C4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8月31日,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自然。植物》雜誌發表了題為「穀子中的」擬南芥「: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的研究論文。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部分成員在穀子試驗基地。山西農大提供。

水稻模式植物體系「小薇」研發團隊的錢前院士說:「C3模式作物有『小薇』,C4又有了『小米』,希望『小薇』和『小米』共同築起基礎研究領域的新平臺,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據介紹,長期以來,模式植物擬南芥在引領重要科學發現和先進研究技術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隨著水稻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尤其是迷你種質「小薇」的創製,水稻作為禾本科的模式植物在基礎研究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擬南芥和水稻都是C3植物,作為C4作物的模式植物時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解決諸如C4光合代謝以及許多黍亞科特殊的基礎問題。穀子具有抗旱、耐瘠薄和高光效等突出優勢,恰恰彌補了擬南芥和水稻作為模式植物的不足,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

該研究利用EMS誘變技術對山西省名優穀子晉谷21進行了誘變,從中篩選到一個超早熟突變體「小米」。其生育和株高與模式植物擬南芥相當,從而解決了穀子作為C4禾穀類模式植物無法在室內大規模培養的難題。經過大量摸索和嘗試,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的遺傳轉化體系。該體系遺傳轉化效率高達23.28%,進一步解決了穀子遺傳轉化效率低下的難題。「小米」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必將極大地促進C4高光效、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抗旱抗病、遺傳馴化和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基礎等研究。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由山西省高層次引進人才韓淵懷教授於2010年開始組建。團隊主要從事雜糧功能基因組學、植物氮磷高效利用的分子調控網絡、穀子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穀子白髮病抗性機制等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刁現民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的Malcolm Bennett院士、DonGrierson院士等團隊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交流。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據隋毅博士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模式植物擬南芥、xiaomi和穀子遺傳轉化流程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 科學網—科學家找到C4禾穀類理想模式植物——「小米」
    本報訊(記者程春生)近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 山西農大創製「小米」作為C4禾穀類模式植物,可縮短育種年限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經過大規模誘變和篩選,獲得了一個超早熟迷你穀子新種質「小米」。在此基礎上,經過大量探索和嘗試,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遺傳轉化體系。從而,將「小米」發展成C4禾穀類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
  • 山西農業大學 創製出C4禾穀類模式植物
    跟醫學領域的「小白鼠」類似,長期以來植物領域一直採用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作為模式植物。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建立了單子葉植物水稻的模式植物體系「小薇」,可以像擬南芥一樣,在實驗室內大規模種植和篩選。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
    建立穀子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從2012年篩選到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開始,「長達8年的研究過程中,關鍵實驗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曾經給我們帶來很大挑戰」。從作科所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西崗課題組的趙美丞告訴《中國科學報》。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建立穀子高效遺傳轉化體系 從2012年篩選到葉片嚴重披垂的突變體dpy1開始,「長達8年的研究過程中,關鍵實驗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曾經給我們帶來很大挑戰」。從作科所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西崗課題組的趙美丞告訴《中國科學報》。
  • 我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該課題科研人員、山西農業大學王興春教授介紹道,此次,團隊成功培育出新的模式植物「xiaomi」,它的生育期只有2個月左右,株高僅30釐米左右,適合室內大規模種植研究,大大縮短了高產禾穀類作物科學研究的周期,並能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
  • 山西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這是我省在Nature Plants以第一單位發表的首篇論文,也是近年來國際穀子研究領域發表的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據了解,穀子通常是5月播種,10月收穫,一年一季,生長周期要5個月左右。對於科研人員而言,5個月的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模式植物體系的建立對於科研來說意義重大。
  • 鄭州師範學院「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
    我國是經濟植物大國,具有資源優勢。培育和利用經濟植物資源,對滿足我國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繁榮我國工農業經濟有著重要意義。在鄭州師範學院裡,活躍著這樣一支科研創新團隊,他們推進科研創新,潛心教書育人,積極服務社會,他們就是「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
  • 唇形科植物科研體系與辰山植物園共成長
    這裡有一支專業的引種收集和園藝支撐團隊負責唇形科植物的野外調查、收集和保育,由陳曉亞院士和Cathie Martin院士分別領銜的科研團隊針對鼠尾草屬和黃芩屬藥用植物的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以及藥用活性成分的合成和調控展開研究。
  • 我國植物提取物行業亟須健全標準體系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5日電  中國是全球植物提取物第一大生產國,美國膳食補充劑80%的原料來自中國。但是,我國的植物提取產業發展在戰略上還沒有清晰的定位和完整的標準體系,專家稱該產業「牆內開花牆外香」。
  • C4模式植物狗尾草
    由於其基因組小(510Mb),序列完整;植株矮小(10-15cm),生活周期短(約6周),兩性花,雜交方便,種子產量高;可利用農桿菌介導法轉化,轉化效率高等一系列優勢,現在已被作為一種典型的C4模式生物,被用作C4光合相關研究。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另一個令他振奮的時刻也發生在2018年,當年的11月28日,國家級完整數值預報業務體系的最後一塊拼圖——GRAPES全球集合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驗收評審,標誌著我國建成了以自主研發的GRAPES為核心的全球、區域確定性和集合預報系統,並對颱風、環境響應、海浪等專業模式提供支撐的完整數值天氣預報體系。
  • 短柄草-單子葉模式植物屬種
    短柄草屬作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模式體系,大大提升了我們植物生物學的認知。其中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的研究最廣泛。二穗短柄草作為禾穀類作物的模式植物用於研究具有各方面的天然優勢。 首先,二穗短柄草與普通小麥 (Triticum aestivum)、大麥(Hordeum vulgare)、燕麥(Avena sativa)等麥類作物同屬於早熟禾亞科,其形態、生理特性及基因組等特點都十分相似。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
    本報開設《創新團隊科技成果系列報導》欄目,展示他們在科研攻關、業務應用、人才培養、團隊組織等方面的豐富成果和先進經驗。  數值預報是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之一,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晶片」。在我國數值預報系統實現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的過程中,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湧現。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用同源重組的方法,但所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並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