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經濟植物大國,具有資源優勢。培育和利用經濟植物資源,對滿足我國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繁榮我國工農業經濟有著重要意義。在鄭州師範學院裡,活躍著這樣一支科研創新團隊,他們推進科研創新,潛心教書育人,積極服務社會,他們就是「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該團隊主要通過研究經濟植物的植物學特性、栽培、繁殖、收穫和加工等,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開展經濟植物的邊緣材料或者廢棄材料進行加工利用研究,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作為一個科研創新團隊,「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無論在團隊帶頭人還是團隊成員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並有著明確的研究方向及目標。
一、強化科研意識
團隊帶頭人楊玉珍教授,系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鄭州大學聯合培養單位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植物生理生態方向教學科研工作,主要講授《植物生理學》、《中國十大名花觀賞與應用》等課程。主編《現代生物技術概論》,《植物生理學》等教材,參編《鄭州植物志》、《經濟林栽培與利用》等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主持省部級、地廳級以上項目9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貳等獎1項。目前主要開展香椿、油用牡丹、北美冬青等特色經濟植物研究工作,在植物生理生態領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國內同類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楊玉珍教授以其超高科研研究水平、活躍的學術思想、嚴謹求實的作風和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吸納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強化了整個團隊的科研意識。團隊現有成員20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9人。團隊成員不僅包含優秀教師,還有在讀植物學研究生,團隊結構體現了老中青傳幫帶的機制,並且在科研創新過程中能夠達到同時培養合格研究生的目的。
二、明確研究方向
該團隊運用植物分類、植物生理生化、解剖學、遺傳學及生態學等研究方法,以分子生物學、系統學、分類學、遺傳學和進化論等作為理論基礎,所明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經濟植物栽培及抗性生理方向:主要以一些特色經濟植物為研究對象,通過運用解剖學、遺傳學及生態學等研究方法,進行經濟植物新品種選育、豐產栽培技術體系研究;開展經濟植物植株快速繁殖及再生體系研究,研究經濟植物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及其抗寒性、抗旱性、抗熱性等抗性生理反應機制。
(二)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方向:主要對一些經濟植物的邊緣材料或者廢棄材料進行加工利用研究,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三)植物分子生物學方向:以分子生物學、系統學、分類學、遺傳學和進化論等作為理論基礎,在生理生化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林木栽培、抗性生理、物種系統發育和種內分化。
三、鎖定科研目標
科研是極具創新性的腦力勞動,需要不斷探尋新問題、研究新項目,沉下心來鎖定目標孜孜以求,逐步積澱科研成果。
(一)孕育科研創新碩果,力爭年均1-3項省級以上科研立項;取得一批有較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年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項。通過建設,使團隊主導研究方向在省內所屬研究領域達到領先水平,在國內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加強學術梯隊建設,梯隊中培養1-3名能帶領本學科趕超國內、省內先進水平的學科帶頭人,3名科研標兵,9-10名優秀中青年科研骨幹,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
(三)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在加強市級和院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爭取植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申報河南省重點實驗室;每年新增100-120萬元的實驗設備投入,新建產、學、研創新基地1-2個,全面推進學科建設。
(四)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對接地方政府發展導向和行業企業需求,通過開展成果轉化、專利申請、聯合技術攻關、技術諮詢服務、儀器設備共享、科普、人才培養多方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科研振興農業,堅持產教融合、校地互動,立足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我們期待團隊通過對不同階段不同配置的複合經營模式進行生理生化、生態、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分析,獲得經濟效益最好、推廣價值最大的生產模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繁榮我國工農業經濟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