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新疆日報社視覺中心艾克熱木江·依米提
記者蓋有軍 通訊員程勇
1月4日,窗外白雪皚皚,室內暖意融融。
在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德順興果蔬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室裡,合作社理事長高菊蘭正在給附近幾個村的農民講授果蔬保鮮技術。
通過從事果蔬保鮮產業,高菊蘭這些年已獲得數百萬元收益。而她講授的這些技術,也讓很多農民對今後的增收思路變得進一步清晰起來。
近些年來,呼圖壁縣不斷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從「單一結構」轉向「產業集群」;從「單打獨鬥」轉向「聯合作戰」;從「一產擔綱」轉向「三產融合」,有效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讓該縣逾7萬農牧民實現持續增收。
「2019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920元,預計2020年將比上年增加800元左右。」呼圖壁縣農村經濟管理局黨支部書記馬勇說。
「從單一結構」轉向「產業集群」
農民四季有錢賺
「以前到了冬天我們就回縣城過冬,但今年冬天我們就顧不上了,得忙著掙錢吶。」2020年12月28日上午,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大泉村村民雷學明一邊對記者說著,一邊忙著招呼遊客。
眼下已是深冬。要在前些年,呼圖壁縣很多農民便從鄉下搬進在城裡的樓房過冬了,待到第二年春天才會回到農村,開始一年的勞作。然而,現在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一年四季都忙得不可開交,過去那種忙完收完便是冬閒的生活方式已然改變。
這幾年,村裡冬季旅遊搞得紅紅火火,來的遊客也多。雷學明便在村裡的百泉湖景點旁開了一家旅遊度假村,取名「聚寶泉」,專門經營當地的特色美食。「現在黨的政策好,掙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村民們越幹越有勁頭。」他說。
「這種變革源於產業的轉型升級。」五工臺鎮黨委書記徐傑說,以前,農民的種植結構單一,生產方式也單一。現在不一樣了,以五工臺鎮為例,已形成葡萄種植、特色種養、全域旅遊等產業鏈條。農民們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有錢賺。2020年,該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2.4萬元。
「我們著重在培育農業產業集群上下功夫,全縣已形成苗木、葡萄、乳業等一批農牧業產業集群,助推農民增收。」呼圖壁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忠海說。
王忠海介紹,這些年,呼圖壁縣積極推動苗木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目前,該縣苗木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輻射帶動近3萬人從事苗木生產,年銷售各類苗木花卉1.5億株,銷售額14億元。呼圖壁縣也因此成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生產集散基地,被譽為「西部苗都」。
呼圖壁縣大唐西域酒莊和唐墩果園是呼圖壁縣葡萄產業的兩家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將分散的農戶,集中到集葡萄種植、儲藏、運輸、葡萄酒加工和酒莊文化為一體的產業生態鏈中。
目前,呼圖壁縣葡萄種植面積已達3萬畝,在葡萄產業各環節勞作的農牧民已達1萬餘人。這些農牧民依靠葡萄產業,每年戶均增收10萬元左右。
從「單打獨鬥」轉向「聯合作戰」
增收致富底氣足
「過去,我們農牧民一家一戶經營,賣農產品價格由收購商來定。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農牧民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由合作社牽頭跟收購商談價格。」2020年12月28日,呼圖壁縣大豐鎮同發飼料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熱西提·牙生底氣十足地說。
幾年前,同發合作社社員唐勇以每畝每年1000元的價格,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家裡一人到合作社務工,每年收入5萬多元,合作社每年還分紅10萬元。土地流轉後,唐勇發展養殖、經營農機,全家每年收入40萬元上下。
「以前農民種地,從前一年的冬天就開始忙活。一年到頭從種到收全都得自己幹,忙得不可開交不說,收入還有限。現在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不僅土地流轉有收入,年底還有分紅。」唐勇說,幾年前,他家就在縣城買了樓房,去年還換了輛30多萬元的私家車,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在農業生產方面,大豐鎮已完全顛覆了過去的經營模式:起初是農牧民一家一戶單打獨鬥,之後是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現在已形成合作社和合作社聯合的聯合社模式。」呼圖壁縣大豐鎮黨委書記林強說。
林強介紹,現在每年春種、夏管和秋收都有專業合作社分工負責,產品銷售由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牽頭帶動,各個合作社相互依存、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形成了由專業合作社疊加而成的「聯合艦隊」,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
在呼圖壁縣,幾乎所有的農牧民都加入了各類合作社。各專業合作社由種植、養殖能人牽頭管理,聯合社則聘請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級人才負責經營。近幾年,隨著合作社業務的不斷擴大,天山南北甚至內地都有呼圖壁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身影。
「由傳統經營模式下的『單打獨鬥』,轉變為以合作社為基礎的聯合社,這是一場變革,也讓全縣農牧民增收更有底氣了。」王忠海說。
從「一產擔綱」轉向「三產融合」
共享融合新成果
2020年12月29日上午,在位於呼圖壁縣的新疆西域春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酸奶生產車間,車間主任陳二闖緊盯著智能監控屏,監控著生產線上的每個環節。
2008年,陳二闖從部隊退役後,返鄉進入西域春乳業工作。
「我現在每月工資1.2萬元。這些年公司穩步發展,我們的待遇也逐年提高。」陳二闖自豪地說,兩年前,他在縣城給父母和自己各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新疆西域春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童剛平介紹,該公司立足呼圖壁縣,全力打造飼草料種植與加工、奶牛繁育改良與飼養、乳製品加工與銷售的奶業全產業鏈。目前,該公司吸納當地1500人就業,人均月工資4000元。
王忠海介紹,呼圖壁縣以建設全國奶業30強縣、自治區現代畜牧業示範縣為目標,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和發展以奶牛為主導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培育了西域春、維維等乳製品龍頭企業,有力促進了該縣奶業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呼圖壁縣奶牛存欄5萬頭,帶動飼草料種植20萬畝,農牧民人均來自奶業的純收入達到1200元,奶業已成為帶動該縣現代畜牧業發展和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
奶業只是呼圖壁縣農業由一產向三產融合的縮影。
「如果把飼草料種植到奶牛養殖,再到形成乳製品直至形成效益產品,比喻成『綠色產業』,那麼,呼圖壁縣的50萬畝棉花種植就是『白色產業』,10萬畝番茄種植就是『紅色產業』。」王忠海說,該縣在三次產業融合中,「白色產業」形成了種植、軋花、紡紗、織布到製衣的全產業鏈;「紅色產業」形成了從種植到工業制醬再到出口貿易的產業鏈條。這些延伸了的產業鏈促進了三產融合,7萬多農牧民在三產融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增收夢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推動農業持續發展、農牧民穩定增收是關鍵。通過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讓農牧民實現穩定增收,這始終是呼圖壁縣農業農村工作的著力點。我們將不斷培育適合呼圖壁縣農牧民增收的產業集群,不斷延伸產業鏈,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呼圖壁縣委書記丁彥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