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增效 助力農民增收
三亞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
村民在大茅遠洋生態村高科技智能玻璃溫室內培育生態南瓜。記者李學仕攝
當下,三亞已開啟冬季瓜菜種植模式。近日,在天涯區桶井白土村線椒基地,種植戶陳達劍正在地裡忙活著。今年,他在村裡承包種植了78畝線椒。在市農業部門的指導下,他使用了地膜、滴灌等先進高效技術,線椒長勢不錯。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三亞圍繞「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的總體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品牌引領、產業升級的思路,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熱帶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轉變,不斷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力於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多項舉措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前三季度,三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7.9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11元,同比增長5.9%,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種植高效作物農戶收入有保障
「使用滴灌技術,水土不流失,不僅能保溫、保水、保溼,也不容易長草,確保每株種苗都能『喝飽』。」近日,在一片瓜菜種植地裡,天涯區桶井居委會桶西村農戶董五弟正在忙著給剛下種的種苗灌溉。今年他使用的滴灌技術,不僅能讓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節約水源,還能促進作物增產增收,提高經濟效益。
每一株青翠種苗都承載著農戶的希望,高效的作物能給農戶帶來更多的效益。近年來,三亞積極打造熱帶高效農業品牌,逐漸形成了南繁、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熱帶花卉、畜牧業、海洋漁業、休閒農業及熱帶經濟作物八大產業,擦亮三亞熱帶高效作物的金字招牌。
據統計,三亞每畝地平均產出產值在2萬元左右,高於全國的平均畝產值,這主要得益於多年來三亞積極推進探索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結果。近年來,三亞通過提質增效、調優增效、擴種增養等政策的引導、扶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使得新品種、新技術的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有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此外,在作物的種植上,三亞還採用先進技術防治病蟲害幫助農田增產增收,為農戶帶來了不少收益。「有了技術以後,種植的農作物長勢好、產量高,也能賣出更多的錢。」董五弟說。
「普通非嫁接的青瓜種苗畝產產量在四到五千斤,嫁接後產量可達到八千到一萬斤。」除了用先進技術保障傳統農作物增收,新品種在冬季瓜菜的種植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連日來,在市熱科院水蛟基地裡,技術人員正忙著對冬季瓜菜進行嫁接培育。經過30天培育,合格的種苗將發放到農戶的手中。市熱科院工作人員葉其宏介紹,今年採用的嫁接技術是把青瓜嫁接到南瓜上,不僅能提高它的產量,還能提升種苗的抗病性,助力農戶增收。
優化產業結構
「高產」「高效」雙增收
三亞地處北緯18度,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具備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天然優勢。這幾年,三亞依託優越的自然優勢,不斷引進經濟效益高的品種,百香果、火龍果、金椰子、柚子等產業在鹿城大地方興未艾;三亞的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南繁育種享譽全國,還有海洋漁業、園林花卉以及畜牧業等諸多業態,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曲環介紹,目前三亞農業發展面臨常年蔬菜基地建設散而不精,畜牧業生產量能不足,海洋漁業集約化發展有待提升;農業龍頭企業少,產業化示範帶動效應弱;農業產業鏈延伸不夠,農業品牌知名度和溢價不高等問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優勢有待進一步挖潛。
如何解決難題?近年來,三亞淘汰低效產業和落後品種,擴大高效產業和優質品種,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調優增效,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通過因地制宜,制定發展精品農業的目標,並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吸引企業入駐,扶持種植大戶,發展當地特色的種養殖業。比如,在天涯區種植的500多畝的燕窩果、在育才生態區種植的近700畝的榴槤,逐步打造高效農產品的新業態,通過不斷改造產田、優化品種、配套新的生產技術等方式,不斷提高高效農業單位面積的產出量。
此外,三亞將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三級農產品監管體系,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實施農產品品牌提升工程,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品牌建設的積極性,強化「三亞芒果」「三亞蓮霧」「三亞甜瓜」等區域公用品牌規範管理,講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文化包裝推介,提升農產品溢價空間。
(記者張慧臏)
【來源:三亞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