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河畔長沙美麗鄉村一角。 資料圖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根秸稈也能夠催放出「煙花」……在湖南長沙鄉村,科技迸發出生產力,讓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新增長。
一堆農業廢棄物轉化為高品質的有機肥,一種殘次果加工成為一杯純健康的酵素飲……在長沙鄉村,通過現代酵素生產工藝讓生產、生活實現生態化,綠色生命力在延長。
一群臥病在床的鄉村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理髮問題得到了解決;一群工人在「戰」疫狀態下引起的群體性恐慌得以平息……在長沙鄉村,鄉村治理區分為平時、戰時兩種狀態,「黨建+微網格」治理模式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讓鄉村治理的鏈條在拉長。
一個暢通鄉村,20分鐘一趟的公交車往返城鄉;一個數字鄉村,2小時為農民群眾辦好一個證……在長沙鄉村,生活,公交來代步;辦事,數據來「跑腿」,讓農民生活的幸福感在滋長。
這樣心動的瞬間,只是長沙探路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的幾個縮影。
今年初秋時節,在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囑咐長沙等地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帶著總書記的囑託,深秋季節,我們探訪長沙,邊走邊看,深度發現,無論是產業增加值在「增長」還是綠色生命力在「延長」;不管是鄉村治理的鏈條在「拉長」抑或是農民生活幸福感在「滋長」……長沙,正「長」風破浪。
長沙,正以「長」風破浪的姿態推進鄉村振興、探路農業農村現代化。
依靠科技進步和產業創新推進農村產業現代化,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讓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新增長
今年前三季度,長沙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8%,分別高於全國、全省增速1.5、0.7個百分點,排名湖南第一,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了新增長。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運行的大背景下,長沙現代農業為何能做到逆市上揚?答案就是依託科技進步和產業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推進農村產業向現代化邁進。
拿什麼來推進農村產業的現代化?「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我們長沙正在打造『中國種業矽谷』,長沙的農業產業現代化就從種業現代化中破局。」在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建新看來,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到59.2%;而良種在農業科技貢獻率中的比重穩定在43%以上,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因此,長沙唯有依託科技進步,聚焦種業創新,以種業的現代化帶動農村產業的現代化。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堆」種子才能決定未來。長沙從以前培育雜交水稻的一粒種子到如今一堆「種子」(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產、茶樹、林果花草、中藥材八大種業)的研發,在一個個農業產業奇蹟的背後是一項項頂尖技術的支撐。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推進下,1999年在長沙成立了隆平高科種業,致力於培育雜交水稻種業的研發體系。通過20多年的培育,長沙在國內率先建立起水稻商業化育種模式,按照「標準化、程序化、信息化、規模化」要求,育種創新實現專業化與規模化,大幅提高了育種創新效率和品種持續產出能力。
目前,隆平高科的種子銷售已覆蓋亞、非、拉60個國家和地區,收入規模及盈利能力居全國種企第一。預計到2025年,隆平高科將實現營業收入100億元,綜合實力進入全球種業五強。
近幾年,長沙著力打造「中國種業矽谷」。「矽谷」的建設,離不開育種技術的創新。而分子育種技術作為世界作物遺傳改良領域最先進的技術,正在長沙開花結果。
2018年,袁隆平團隊在雲南箇舊利用「超優千號」品種創造了水稻平均畝產1152.3公斤的高產紀錄,但該品種不抗稻瘟病與白葉枯病。如何儘快提高其抗病性?袁隆平將這個任務委託給了當時剛剛落戶長沙的華智生物。華智生物很快就培育出了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的改良版「超優千號」,既抗病又維持了原品種的超高產水平。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長沙要打造成「中國種業矽谷」,絕不會滿足於雜交水稻一粒種子的研發,而是要瞄準一堆「種子」的研發培育、一個種業體系的構建。為了加快種業體系的構建,今年5月,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在長沙掛牌成立。
當天的掛牌儀式上,在長沙種業領域深耕多年的6名「種子」院士——袁隆平、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劉少軍、劉仲華悉數亮相,他們研究的範疇涉及水稻、油菜、畜禽、辣椒、淡水魚和茶葉等六大類。在這些「種子」院士的領銜下,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和優勢物種領域攻關,推進八大種業的研究。
科技研發能帶來什麼?長沙種業人會自豪地告訴你,到2025年,種業總產值有望實現大幅度新增長,將由現在的70億元增加到100億元,佔中國種業市場比例將達到40%。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根秸稈也可以催放出「煙花」,這樣的奇蹟出現在「世界花炮之鄉」瀏陽市。一方面要發展花炮經濟,另一方面要尋求生態環保,這項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瀏陽的回答是依靠技術創新。
瀏陽市淳口鎮是農業生產大鎮,水稻等農作物種植面積約6.6萬畝。淳口鎮上空是黃花機場航線領域,過往飛機多;同時,境內也有兩條高速路通過。過去,秸稈在田裡一把火燒掉、烏煙瘴氣,不僅空氣嗆人,還對飛機飛行和汽車駕駛造成幹擾。
秸稈能不能和煙花產生關聯?這個石破天驚的想法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在多次技術創新中竟然實現了。花炮底座的原料是3成廢紙、7成雙灰粉。廢紙屬於緊缺資源,回收和粉碎成本並不低,需1600-1800元/噸。雙灰粉則屬於難降解物質,花炮燃燒後一個月也不能降解,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
2016年,廢紙成本漲至2000多元/噸。天天和秸稈打交道的瀏陽市雙豐農業科技發展公司黃紅波等人萌發一個想法,能不能用秸稈取代廢紙作為花炮底座原料?雙豐公司和另一家企業共同研發,用秸稈替代了70%的花炮底座用廢紙,這一技術取得成功並獲取專利。今年,雙豐公司又開始了新的「配方」,用秸稈直接取代雙灰粉,這一技術,讓花炮底座可以在一周之內降解。
在實踐中,雙豐公司通過產業創新把秸稈的價值發揮到極致。黃紅波介紹,如果直接把秸稈打碎加工成花炮底座原料,需要粉碎成本200元/噸,而公司首先利用機械收割後的溼秸稈直接養菇,這樣長出來的仿野生菇,雖然產量不高,但營養好、價值高,100斤秸稈可以長20斤菇,產出約200元的價值。而產了蘑菇後的秸稈變成了短纖維,只需稍微打碎,每噸省了粉碎成本200元。再把短纖維秸稈加工成花炮底座所需原料,這樣一來,原料成本可降低40%以上,同時,花炮底座重量大大減輕,運輸成本也隨之減少。
這一技術模式在今年10月試產成功。黃紅波算了一筆帳:瀏陽市至少有20家企業生產花炮底座,按照傳統方法,平均一個企業廢紙的需求量要40噸,雙灰粉需要1000多噸,如果全部能用秸稈替代,那就真正能實現所有秸稈都變成「寶」。
依託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推進農村生態現代化,以「五治」為抓手,綠色生產、綠色生活,讓綠色生命力持續在延長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推進農村生態現代化靠什麼?
「要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使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實現綠色化、生態化,才能讓農村生命力持續延長,才能逐步實現農村生態現代化。」長沙市副市長李蔚認為。
作為湖南省唯一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示範市,長沙扛起湖南省會城市擔當重任,提出以「五治」為抓手,全力推進農村「治廁、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風」工作。今年已完成農村戶用無害化廁所改造16.4萬座;寧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通報;實現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行政村全覆蓋;啟動創建了129個高標準「美麗屋場」。統籌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畜禽糞汙綜合治理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邁入全國先進行列。
經過「五治」,長沙不僅「治」出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潔、淨、美」,還滋養出了綠色產業的「興、強、富」。
十幾年前,為了生存,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幾乎家家養豬,養殖糞汙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房前屋後。經年累月,錫福村淪為一個「山清水不秀,到處豬屎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發愁」的窮村莊。錫福村在長沙縣率先開展畜禽糞汙治理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如今,走進錫福村,天藍地綠水美,庭前院後靜美。
環境變好了,生態優美了,但綠水青山不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因而,為了把「綠色資源」變成「綠色經濟」,把「生態看點」變成「發展賣點」,錫福村下決心結合「治房」行動將民居打造成民宿。2015年,錫福村引進湖南慧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慧潤公司)利用村民閒置農房打造「共享民宿」,發展「共享經濟」,所得收益按照村民佔比60%、村集體收益佔比10%、慧潤收益佔比30%的比例分配。
好生態吸引人、好生活才能打動人,慧潤公司融合「生態+生活」,致力於打造綠色的鄉村生活方式。「一宅一品一主人,一個個民宿漸漸形成自己的文化IP。」慧潤公司董事長皮青認為民宿重點在於「民」,其核心產品是與農民互動,是一種家庭文化的互動。所以,錫福村沒有刻意新建一棟樓,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去改造、去提升,主打「家」的概念。不僅如此,慧潤公司還花了兩年時間建立數據化平臺,給村裡民宿主提供私域流量,村民可以直播講自己民宿的故事、帶活農戶自產、公司統一打造的「板倉人家」「酵好生活」等優質農產品。
「夢裡不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來自廣州的李先生在錫福村的「靜水閒居」一住就是一星期。在李先生看來,吃著家常菜、喝著自製茶、聊著家常事,這樣的生活方式簡單、純樸、綠色,在這裡找到了極簡極美的老家感覺。生態民宿既給遊客帶來綠色享受,也讓農村集體經濟從傳統轉變為新型,更讓農民實現了增收,「靜水閒居」讓彭正祥一家月收入過萬元。
綠色的生活方式打造好了,還得要有綠色的生產方式,唯其如此,才能相得益彰。2019年,湖南伊潤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伊潤公司)落戶錫福村,致力於通過現代發酵工程技術,打造綠色循環產業。伊潤公司副總經理蔣海雲介紹,公司通過酵素技術,讓生產方式更健康:首先是讓農民種養等農業生產方式更生態,以保證土壤和「投入品」安全;其二是讓農產品加工生產方式更健康,打造「酵好生活」系列產品。
為了確保飼養的畜禽吃得健康,公司研發生物發酵飼料,使養殖過程中不用或儘量少用抗生素,讓農產品更安全優質;同時,畜禽排放出來的糞汙通過現代發酵技術,加速分解速度和質量,製作成高品質有機肥,用於錫福村及周邊8000畝的特色水果產業。
水果豐收了,為了既提高水果的附加值,又讓水果吃法更健康,伊潤公司通過酵素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將水果加工成酵素飲,與酵素餐、酵素洗相配套,以此實現農產品的生態使用和綠色享受。繼而,以民宿家庭為單位,將錫福村打造成一個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的生活宜居村莊。
「現在的錫福村有福咯,有『慧潤』辦好民宿、引來客流;有『伊潤』改變方式,綠色生產。」錫福村村民王平放棄了深圳的高工資,回家搞民宿、種生態水果、發展林下養雞。「生態水果甚至是以前只能爛在枝頭的殘次果,也被加工成健康酵素飲品,價格比鮮果附加值還高10%-20%。」王平說,他和村民、遊客一樣,住在「錫福」很「惜福」。
依循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以「雙升級」為彰顯,讓鄉村治理鏈條不斷在拉長
今年疫情暴發時,鄉村進入了戰時狀態,疫情對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後疫情時代,給了我們一個強烈的警醒,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上,新時期的鄉村治理應該分為兩種狀態:平時狀態和戰時狀態;應該著重打造兩個鄉村:平安鄉村、健康鄉村。」在長沙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鄒春林看來,核心是基層組織、基層幹部要提升兩種能力: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
為了創新鄉村治理體系,長沙市在具體實踐中形成「黨建+微網格」「黨建+『五零』村建設」等一批基層治理模式,把黨的領導作用、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融入基層治理的各個環節;建立「縣、鎮、村、組、戶」五級治理工作體系,從以前的打通「最後一公裡」到如今打通「最後一米」,讓鄉村治理鏈條不斷延長,進組入戶,入腦入心。
在平時狀態,鄉村的主要治理任務是矛盾排查、糾紛化解。在長沙市各個縣(市、區)之中,瀏陽是長沙市農村面積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的縣(市),矛盾糾紛一度較多,鄉村治理任務較重。因此,瀏陽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指導中心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建立市、鄉、村三級工作平臺和五級治理工作體系,註冊10400多名微網格長(調解員),通過實時監管督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依託這個中心,集裡街道以「黨建+微網格」為手段,建立起了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對全街道15個村(社區)的2887個微網格長實行全覆蓋,村黨總支書記作為網格的總片長、村黨支部書記作為網格的片長、以小組或屋場為單元的微網格長與市、鎮五級豎向拉通、橫向連通。
以前,哪個組、哪個家庭鬧矛盾甚至上訪事件,層層推諉;這個村與哪個村村民引發糾紛,村村敷衍,矛盾糾紛就這樣聚小成多,積重難返。
「現在有了大數據平臺,有了微網格員,2887雙眼睛在盯著你的背後,是農民群眾的眼睛在盯著你,因此,哪怕是一點小糾紛都必須第一時間快速有效化解,讓矛盾儘可能地不出村、不出戶。」宏源村黨總支書記黃豔紅認為,這歸功於五級治理工作體系,縱向協作,橫向聯動,讓這個網絡內的任何一人不僅不會偷懶鬆懈,反而互相比拼。
今年10月底,宏源村與唐家園村村民因為修路發生了糾紛。唐家園村位於橫新公路的路口,而宏源村在路中線以後。宏源村動工將橫新公路改建為瀝青路,但唐家園村因為某些因素當時沒有動工改建。「不先給我們家門口修路,就不讓你們過。」唐家園村一些村民將宏源村的修路工程車給堵了,如果不及時制止,兩村村民甚至會引發暴力衝突。
正在急難時刻,水溈支部微網格長潘臺兵趕了過來,立即將情況上傳到平臺,唐家園村黨總支書記張紅波從平臺上發現這一緊急情況後,迅速趕到現場,勸導村民,僅用了不到1個小時就解決了阻工問題。
相對平時狀態,「戰時」迸發的矛盾則複雜得多,化解矛盾的治理能力也要求高水平、高技巧的呈現。
今年2月3日,正值首批覆工復產的緊要時期,在位於寧鄉市大成橋鎮永盛村的特步湖南工廠,終於召集500多個工人到廠復工。可不巧的是,一對夫妻工人發燒,引發工人集體要求離職。此時,不僅工廠內人心惶惶,而且這種恐慌的情緒瀰漫到周邊村莊,因為8成工人是鄰近村莊的老鄉。
如果不遏制事態發展,不僅復工復產要停頓下來,而且稍有不慎會引發集體騷亂。大成橋鎮黨委、政府迅速啟動了戰時應急預案,將「黨建+微網格制」應用到疫情戰時狀態中來。
「大戰」在即,大成橋鎮黨委、政府立即派出四路人馬,趕往四個地方。一路人馬立即將情況上報,緊急將這對夫妻送往醫院進行檢測;大成橋鎮黨委書記賀偉帶著第二路人馬火速趕到工廠,此刻工人師傅們正試圖衝出廠區,賀偉立即衝到了人群最中間:「大家昨天進廠時量過體溫,都顯示正常,這對夫妻有可能是別的因素引起的發燒;再說即使是疫情,如果有傳染,我現在也在你們中間,和大家一樣。」幾經勸說下,工人們的情緒才慢慢平復下來。
第三路人馬趕到寧鄉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經過緊急會商,在當時上級部門沒有明確規定「咽拭子檢測」免費時,決定特事特辦,由財政出資對寧鄉特步工廠職工進行全員檢測,當天下午,從長沙請來的專業檢測機構趕往工廠進行現場檢測;第四路人員則由微網格長帶隊,挨家挨戶到工人們的院落裡喊話,緊急做家屬工作,勸導大家宅在家中不要外出。
從當天下午全員做「咽拭子檢測」,不到12個小時檢測結果出來,全員無恙,一場群體性恐慌在有條不紊地應對處置下得以平息。「正是『黨建+微網格制』在戰時發揮了即時作用,才做到了『零延誤報告、零差錯檢測、零失誤處置、零距離對話勸導』,讓群體矛盾不出村、不出廠區,第一時間得到了有效化解。」湖南省鄉村治理調研組相關負責人認為,作為今年1月剛剛獲評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大成橋鎮就在2月疫情戰時狀態中不辱使命、表現出色,讓鄉村治理體系經受住了充分考驗。
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要安民恤民,就必須要在提升服務能力中貼近民意、服務民生。
「勿以善小而不為,初心體現在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越是涉及民生問題的小事,越要精準地服務。」在望城區靜慎村黨總支書記姚羅華看來,望城作為雷鋒的家鄉,望城人就要甘願做一顆毫不起眼的「螺絲釘」,專注於將一件件小事做好。
在如今的鄉村,即便是對正常人而言,理髮這件小事卻變得異常困難,更何況是對26個患病臥床的老人。年輕人一方面忙碌在外,一方面不願幹,因此這樣的小事到底誰來幫?姚羅華想到了他牽頭創辦的「九賢治村」模式,建議由其中一賢「六老宣講團」的老人們來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理髮。這樣的想法得到了「六老」們的積極響應。董壩子組的姚定國是靜慎村的老剃頭匠,主動挑起了這個重擔,這樣幫人理髮的小事一幫就是10年。
服務的鏈條延伸到哪裡,治理的功能就彰顯在哪裡。正是治理能力與服務能力的雙升級,靜慎村獲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依賴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民收入「三優化」工程,以「三品」提升為標誌,讓農民生活幸福感日益滋長
截至目前,長沙已連續13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真正的幸福,不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
幸福從哪裡來?長沙農民日益滋長的幸福感來自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民收入「三優化」工程,以此來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生活品位和生活品味。
在長沙,隨著水電路網等農村基礎設施的大提質,農民生活品質得到大提升。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到100%,市中心20公裡範圍內的區農村客運實現公交化改造;農村通信網絡覆蓋面持續擴大,預計到2020年底,農村面積和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6.5%和98%,農村線上辦事步入「快車道」。
生活,公交來代步;辦事,數據來跑路。這樣便捷的方式在長沙一些農村已成為常態。寧鄉市大成橋鎮8個村,僅寧橫公路就有4路公交,每15-20分鐘就有一趟。從寧橫公路盡頭的鵲山村出發,只需乘坐40分鐘公交就能到達寧鄉城區。
家住鵲山村的謝金殊在寧鄉市上班,以前沒有公交車,一周只能回一次家,家裡的事幾乎顧不上。而現在,公交車讓她實現了通勤上班,每天陪伴家人,其樂融融。而家住寧鄉城區的謝建,每天乘坐公交車到鵲山村服務中心上班。公共運輸的便利,吸引了更多城裡人到農村就業創業,促進了人的雙向自由流動。
公交方便出行,網絡則讓村民辦事少跑腿。大成橋鎮副鎮長李志光介紹,隨著數字鄉村在農村落地,以「網上辦、一次辦、就近辦、幫代辦」為服務路徑,村民基本實現了辦平常事不出村,辦特別事不出鎮。曾經辦個生育證、老年證,需要從村裡跑到鎮裡,鎮裡再派專人到市裡,最後再跑到鎮上去拿,前前後後至少十天半月;而現在,只需去村裡一趟,提交資料上傳後,快馬加鞭馬上審、馬上批、馬上出證,一張生育證2個小時左右就能拿到手。
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大大提升了農民生活品質,而城鄉公共服務等值化則讓農民的生活品位得以提高。
瀏陽市大圍山鎮白沙村,是一片有紅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土地。正是在這裡,毛澤東指揮的秋收起義第三團取得首次勝利。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白沙鄉建設的一座蘇聯風格的電影院坐落於此,成為全鄉的文化中心,但此後便漸漸處於半廢棄狀態。
這些年,看著白沙村村民日子過好了,打牌之風卻開始盛行,村裡決定通過打造村文化屋場,以文化提升農民的生活品位。2017年,白沙村在保持影院建築原貌的前提下,對老影院進行了新改造,把影院打造成了「文化大舞臺」。
「以前一天不上牌桌就手癢,現在一天不排練就不爽!」說這話的是白沙村村民戴平美。她現在是村裡鄉村振興文化隊的副隊長,帶著村民自編自導自演地方特色戲,今年已經演出了140多場。
白沙村只是一個縮影,隨著長沙在農村建成圖書館分館125家、文化館分館50家、農村文化屋場400家,農村已不再是文化的「沙漠」,農民的文化品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
幸福感的滋長,最實在的體現在於農民收入的增加。而在長沙,這種幸福,不僅僅是農民收入的提高,更是由農民收入結構優化帶來的生活品味的提升。
今年33歲的寧鄉伢子肖勝藍,大專畢業後在工廠當鉗工,由於打工收入工資較低,2009年,肖勝藍扔下鉗子,握起鋤頭返鄉創業,種植了100多畝辣椒。肖勝藍腦子活,能吃苦。他只種錯季辣椒,人家辣椒快扯樹了,他從10月種,來年3月還能採摘,補了寧鄉秋冬季本地辣椒稀缺的空白;加上都施有機肥,辣椒口感好,辣中帶甜。肖勝藍為此註冊了產品品牌「辣美椒甜」,品牌農產品提升了生活品味,本村農家樂和外地消費者紛紛訂單消費。
11年來,肖勝藍穩紮穩打,從以前只有務工收入到如今有了豐厚的產業收入。一畝「辣美椒甜」純利潤可達3500元,肖勝藍一年淨賺35萬元。
在長沙,許多鄉村新農民和肖勝藍一樣,用一股子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辣勁,加上敏銳捕捉市場的巧勁,讓「辣中帶甜」的幸福生活越來越有滋味……
責任編輯:孫超
作者:晨風 煒彤 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