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種地的農民,我們的印象就是窮,還是會想到電視上他們吃不起穿不起的畫面。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種地的農民,他叫李登海。同樣是種地的農民,他卻打造了一家上市公司,而且他做的貢獻,還被國家讚揚。據媒體報導,他現在身價已超過35億。
李登海是上市公司「登海種業」的大老闆。他現在被外界譽為「雜交玉米之父」,這些年李登海與袁隆平齊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譽。目前他研製的基因玉米新品種已達到了畝產1500多公斤,穩居世界第一。因為種了他的品種,累計讓中國農民增收1500多億元。
看到李登海能出這麼厲害的科研成果,我們很多人會覺得他肯定是哪個科學院出來人。其實很多人都錯了,李登海真實的身份是一位只有初中學歷的老農民,他完全是靠自學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的。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在山東省萊州市的一個小村裡面,家裡世代是農民。到了他這一代,照樣延續傳統當農民。上個世紀60年代,他初中畢業後就回村裡務農。關於為什麼不繼續上學這個問題,李登海回憶,1966年初中畢業,當時正趕上文革,沒有再升學的機會。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他並沒有像農民一樣重複每天種地的日子,他一直在尋找崛起的機會。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有個專家到鄉下搞科研,帶來的一份資料讓李登海目瞪口呆:美國農民華萊士創建的先鋒種子公司,春玉米畝產最高達到1250公斤!要知道當時他們那個地方的玉米畝產僅兩三百斤。看到差距之大,李登海心頭一震,他感受到了不安。
01 美國農民能辦的事,我們中國農民也能辦到
李登海想:美國農民能辦的事,我們中國農民也能辦到;華萊士能開創美國的玉米高產道路,我也能開創中國的玉米高產道路。於是,他立志要把「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為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
然而,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到坎兒就是沒有文化,想到這個問題,李登海開始自學遺傳學、栽培學的大學課程,1974年經縣社推薦去萊陽農學院進修一年,用一年的時間學了4年的課程;他還跟老農學習如何耕地,學習農用技巧。
一個玉米新品種,從培育到成功,機率只有12萬分之一。這條路太難了,很多人都勸李登海放棄,尤其你還是個農民,然而李登海才不在乎這些,他就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學習,他有一次甚至騎著自行車跑了150多公裡去看人家如何種地的。
後來,他放棄了到城裡的工作機會,回到鄉下還利用家裡的幾畝田和從親戚家租來的地搞實驗,在那個年代周圍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不少村民都笑他傻。
在北方,玉米育種一年只能一次。為加快實驗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種。李登海27年沒能在萊州家中與白髮蒼蒼的老母親過春節,他一年育種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長了3倍。
02 研究新玉米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
就這樣,李登海經過8年的高產攻關研究,1979年秋,在萊州後鄧村的一片農田裡,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創下中國夏玉米單產 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年僅31歲、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一躍站在了中國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1989年,李登海利用掖單13號創造了1096.29公斤/畝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1990年農業部在萊州市召開全國玉米生產現場會,確定了「八五期間推廣緊湊型玉米1億畝,增產200億斤糧食」的國家重大項目。他培育的玉米高產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0億畝,實現經濟效益1000億元。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中國土地由每畝養活 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10億畝土地上推廣,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
憑藉自己的研究成果,李登海2005年創辦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後來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和每股淨資產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剛剛發布的2018胡潤百富榜顯示,李登海的身價達到35億,在前幾年甚至有媒體稱他為中國最富有的農民。
按照道理,李登海從農民稱為富豪後可以休息一下,但李登海成了大老闆後,他的勤勞勤奮更是有增無減,因為時間對他來說更加寶貴了。他要完成他的承諾,再培育出新的超級玉米品種,在有生之年,讓農民再增收10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