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題材文藝作品,農民豈能僅當「綠葉」

2020-12-02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李雪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廣電周刊主編)

  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共備案公示546部,其中當代農村題材51部,佔比9.3%,雖然遠小於當代都市題材42.9%的佔比,但比前幾年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對比一下五年前的數據:2015年全年備案公示的電視劇共1146部,其中農村題材62部,僅佔總數的5.4%。受益於脫貧攻堅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宣傳的大環境,今明兩年,農村題材作品將在螢屏中佔有重要位置。

  雖然農村題材電視劇數量大大增加,但仔細一看,很多作品的主角並非農民。以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為例,有的講述退役軍人回鄉創業帶領村民致富,有的謳歌扶貧幹部紮根基層一心為民,還有的反映大學生村官在偏遠山村的傾情奉獻,本應是農村劇主角的農民朋友反而成了襯託「紅花」的「綠葉」。

  當下的文藝創作,不僅在農民身上著墨少,一些創作者還習慣用俯視的目光看待農村和農民,認為農民弱小、沒文化,需要啟蒙、引導、救濟,有的作品甚至把農民當作嘲諷揶揄的對象。正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時統宇在一篇文章中所言,從延續了幾千年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到著名油畫作品《父親》,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萬元戶」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民工,農民的形象沒有離開過「土」,似乎「高大上」從來與農民無緣。最要命的是,我們還常常走不出這樣的誤區——只有這種「土」才叫接地氣。

  無論是把農民當作「綠葉」的創作方法,還是俯視農民的創作態度,都很難反映出當下農村的真實面貌,更無法準確捕捉到億萬農村群眾在脫貧攻堅奔小康偉大徵程中豐富的內心世界。如此創作出的作品,只能懸浮於生活之上,無法真正打動人,尤其無法贏得7億農民朋友的認可。

  要創作出優秀的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就要讓農民當主角、站C位,把農民當作真正的書寫對象。在這方面,我們曾有很好的傳統。20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題材文藝創作曾出現過一個高峰,塑造出梁生寶、王雨生、李雙雙、張臘月、肖長春、高大泉等一大批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農民形象。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農民仍然是重要的描寫對象,湧現出《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陳奐生上城》《人生》《芙蓉鎮》等優秀農村題材作品。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如今的中國農村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的農民早已不是油畫《父親》中的老農民形象,更不是魯迅小說中祥林嫂、阿Q的那種形象。有知識、有理想、有朝氣、有闖勁的新型農民在廣大農村大有人在。農村題材文藝創作不應拘泥於幾千年來形成的刻板印象,而應積極描繪中國鄉村的新風貌,為新時代的中國農民畫像立傳。在這方面,一些文藝類型正在進行積極探索。比如,筆者在中央電視臺推出的《超級新農人》中,就看到了迥然不同的中國農民群像:海南定安的植保能手自製給榴槤去皮挖瓤的小機器,蘇州只有21歲的農業牛人用無人機放鵝,山東臨沂的農機高手用拖拉機「穿針引線」,浙江紹興的茶農用機器採茶……這些新農人不乏歸國留學生、城市青年或進城求學再回鄉的高學歷人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深愛農業生產,對田間事業執著追求,同時又不同於以往的老典型、老勞模,他們思想敏銳,意識超前,對雲平臺、大數據等高科技如數家珍。透過他們,觀眾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新圖景、中國農民的新面貌和中國農村的新希望。

  當前我們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任務還沒完成,中國農村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不管國家如何幫扶,不管扶貧幹部如何付出,農村的發展最終還得靠農民自己,他們才是農村那片天地的主人。像《超級新農人》一樣,讓農民回歸農村文藝敘事舞臺的中央,既有利於新型農民形象的塑造,更有利於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資源。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8日 07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三農」視頻日誌:當今農村的「新農具」
    鄉村題材作品一直是文藝創作的重要內容。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農事的古老吟唱。此後,無論散文中的「世外桃源」,詩歌中的「憫農感懷」,乃至小說中的「鄉愁故土」,影視劇中的「平凡世界」,鄉村題材文藝創作都呼應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當下,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三農」視頻日誌正在蓬勃發展。
  •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以農村為題材,且看農民怎麼評價它
    『2』巨著《平凡的世界》創作背景,這本書是以農村為題材的偉大著作,路遙本人就是從農村長大的,所以他對很多農村的習俗風情都很了解,這是他創作這本書的地理背景,當然了這本書主要的文學價值還是因為它的社會背景。路遙創作這本書的時候是剛結束文革,他個人看到了文革後鄉村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都如雨後春筍的崛起,一切都是那麼的欣欣向榮。
  • 「尋根」大劇《老農民》 為中國農民浮一大白
    尋文化的根:關於中國當代農民的現實主義力作提到中國文化不得不提的是中國農民,而熟知農民60年歷史的人如今已經不多了,高滿堂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老農民》可以說是對農民文化,甚至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搶救。它不同於以前農民題材電視劇對農民的歪曲和醜化,《老農民》描寫的是中國文化的脊梁。
  • 「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舉行,各路專家建言獻策 —— 以當代...
    提到這些城市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關於它們的文藝作品。文藝如此深刻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南京書寫』中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生產出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藝精品,就成了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11月30日,在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上,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的一番開場白,精準地切中了這場研討的意義。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面對早已被反覆吟詠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我輩」如何自出機杼、彰顯時代視野?
  • 餘秀華曾被食指批評:農村來的詩人卻不提農民生活之苦
    文·段宏剛兩年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面對近些年紅得發紫的女詩人餘秀華,說了一句義正言辭的話:一個農村出來的詩人卻提都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擁有寫詩技能的人,如果能抓住機遇,依託網際網路傳播自己作品,大概率可以成為名人。餘秀華恰恰是網際網路造就出來的著名詩人。餘秀華成名後,發表詩歌、出書、演講、講課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快也名利雙收。
  • 【鄉愁】家鄉泥土最為親 ——讀孫虎原新作《年輪上的綠葉》
    這些作品走進生活的深處,表達人民的心聲,筆墨浸染著濃厚的泥土色彩和味道,顯示出各自的思緒和不同的章法,讀後讓人如臨其境,懷想從前,能夠觸摸和體察到久遠的鄉村,並由此想像到鄉村的未來。其成功之處就在於為本土地域文化留下了生動的立體剪影,這既是作者創作源泉之所系,也是家鄉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得以被流傳的延續。孫虎原老師新近由遠方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年輪上的綠葉》就是這樣的寫作。
  • 東莞小型舞臺藝術作品在省藝術節展「文藝莞軍...
    近日,東莞4件小型舞臺藝術作品——器樂合奏《大灣區的夢想》、舞蹈《明月當空》、舞蹈《請戰書》、歌曲《雨巷》在本屆藝術節新增的「小型舞臺藝術作品評選」板塊精彩亮相,與眾多專業院團打造的作品同臺PK,大展「文藝莞軍」風採。業餘團隊,專業水準,這些富有東莞特色、東莞風格、東莞氣派的藝術精品,獲得業內專家及現場觀眾一致好評。
  • 「蒲公英」34年傳播「文學種子」講述農民故事
    新華社哈爾濱6月3日電(劉赫垚)詩詞培訓、即興創作、作品交流……在黑龍江省明水縣崇德鎮蒲公英農民文學社,一場主題為「筆耕黑土地,建功新時代」的社員聯誼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 農村廁所改造僅需3000元,為何農民卻不情願?原來有難言之隱
    農村廁所改造僅需3000元,為何農民卻不情願?原來有難言之隱近幾年,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國家實施了不少的惠農政策和扶持政策,其中有一項非常特別,這就是農村廁所改造。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農村的廁所是一種旱廁,沒法像城市裡那樣用完就用水衝掉,相反,如果不定期清理,人的排洩物會越存越多。一般的處理方式都是打到兩個黑色的大橡膠桶裡,用扁擔挑到地裡去澆菜。這種旱廁極其不衛生,在幾米內味道都很大,上完廁所渾身都是味道,而且容易滋生病菌,走進去也不算非常美觀,其次就是不安全,年齡小的孩子使用這種旱廁很容易發生墜落的危險。
  • 軍事題材電影《瀕海交鋒》在煙臺舉行開機儀式
    原標題:軍事題材電影《瀕海交鋒》在煙臺舉行開機儀式水母網10月16日訊(通訊員 旅宣)10月15日上午,由中宣部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和北京天工聯合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瀕海交鋒》在煙臺開機,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蓬萊市委宣傳部、蓬萊市文化和旅遊局有關負責同志參加了開機儀式。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這種神奇的動物存在於什麼地方呢?在美國東部海岸線水深較淺的地方以及一些鹽沼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動物的身影。如果說要拿一種類型的人來描述這種動物的外貌,那就是文藝少女。
  • 農村全身是刺的聖誕樹,農民見了就砍,卻不知有這功效!
    農村全身是刺的聖誕樹,農民見了就砍,卻不知有這功效!自然界中許多稀奇古怪的植物,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只要說起它的奇怪特性,就能引起在多數人的注意。就比如說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種植物,它主要生長在我國的中下遊地區,卻最受西方人的歡迎。
  • 樓亞群——群眾文藝創作的多面手
    樓亞群,祖籍浙江義烏,從事文藝創作30餘年,發表及上演文學、音樂、戲劇、曲藝作品二百餘篇(件),其中獲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群星獎等省級以上各類文藝賽事獎項達68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研究員,中國說唱文藝學會理事,金華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義烏市音樂家協會主席。獲第七、第八批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義烏市第十一屆、十二屆政協委員。
  • 東營區龍居鎮文藝輕騎兵再出發
    隨後,部分村民和志願者們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參加農家書屋「悅讀」推廣文藝輕騎兵親子教育公益講座和非遺傳承文藝輕騎兵「剪紙」公益培訓。活動現場,東營區作協副主席、林家村「第一書記」商瑞娟作為文藝輕騎兵志願者代表表示今後會以服務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創造出更多具有龍居特色,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充滿地氣兒的作品。新華書店研學旅行部經理王鑫代表書店向西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捐贈圖書1000冊,希望在全社會營造濃鬱的讀書氛圍,最大發揮圖書的價值,積極引導、鼓勵農民群眾多讀書,用文化知識的力量建設新農村。
  • 專家建議農村停用柴火,改用天然氣,聽農民怎麼說?
    咱們國家擁有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炊煙」作為一種承載著農耕生活和鄉土氣息的文化符號,曾經不只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成為原本出生在農村、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不少人對「家」或者「故鄉」的記憶。農耕有農耕的特點,農民有農民由來已久的習慣。
  • 全省掃黑除惡文藝作品展播(10)|快板《依法治國亮利劍》
    為充分彰顯青海省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的重大成效,展現掃黑除惡英雄的精神風貌,近期,青海省掃黑辦在全省開展了掃黑除惡題材文藝作品徵集活動,政法君從中精選了一批優秀作品,今天向您展播西寧市文化館快板《依法治國亮利劍》,大家快來圍觀吧!
  • 農村合作醫療農民是交還是不交?
    作為農民來講,合作醫療最好還是交上。  針對農民的商業醫療保險品種很多,農民能接受並繳費的險種少之又少,相比之下,合作醫療在繳費標準、報銷比例、疾病種類等方面還是有優勢的,特別是年齡偏大後,得大病的機率偏高,沒有任何的醫療保險花費還是很大的。我的鄰居就是實例,45歲前從沒交過合作醫療,46歲那年突發腦淤血,住院看病花費幾萬塊不能報銷,特別後悔,自此以後每年按時繳費。
  • 我縣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將於9月23日舉行
    近來,我縣正精心籌備「慶豐收·迎小康」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目前,各項籌備工作已準備就緒,活動將於9月23日舉行,以此充分展示我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和廣大農民群眾的豐收喜悅。據了解,本次活動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旨在通過農民豐收節的舉辦,全面展示我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成效,展現新時代扶貧脫貧壯闊實踐,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宣傳推介巴山原鄉農特產品,推進消費扶貧,展示大巴山民俗特色,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評選表彰農村致富帶頭人和新型職業農民,講好減貧生動故事,展示城口農民的偉大創造,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 農村常見的雜草,被農民稱為「雞屎藤」,是農村地區的「瑰寶」
    農村常見的雜草,被農民稱為「雞屎藤」,是農村地區的」瑰寶「在農村有很多的植物,有很多植物都不被農民朋友們重視,在農村有一種常見的雜草,農民們叫它為雞屎藤,雞屎藤裡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氣味,在農村非常的突出,它經常都出現在農村的山溝裡,深山中,非常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