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曾被食指批評:農村來的詩人卻不提農民生活之苦

2020-12-05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兩年前,朦朧派詩人代表食指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面對近些年紅得發紫的女詩人餘秀華,說了一句義正言辭的話:一個農村出來的詩人卻提都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

食指此話一出,如同平地起驚雷,瞬間調動起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情緒,讓兩方激烈論戰,好不熱鬧。

時過兩年,當所有人冷靜下來,再回頭審視這件事時,就多了一份理智和包容。

作為同行,同吃詩歌這碗飯,食指為什麼要這樣數落餘秀華,依我之見:在食指眼裡,餘秀華是橫空出世的民間詩人,迅速搶佔了正統詩人的資源,他批評餘秀華,在本質上體現了兩個詩人陣營,兩種詩歌立場,兩種詩歌生態環境的對立。

食指成名很早,毫無疑問是詩歌界的老前輩,「朦朧派」在上世紀80年代異軍突起,食指藉助這個東風,跟朦朧詩派其他詩人,如北島、顧城、楊煉、舒婷等人,在國內詩壇迅速走紅,名利雙收。若排資論輩,他們這些詩人完全有資本以正統詩人自居。

80年代的文學生態環境很好,民間有一種誇張的說法:從樓上扔下去一個蘋果就能砸中半個詩人或作家。作家和讀者都很多,做文學夢的人也很多,文學作品是大部分人的精神食糧,茶餘飯後探討文學,談論詩歌,是一大景觀。因此,那時的詩人和作家,要多麼風光就有多麼風光,被普通大眾當作偶像看待,社會地位很高,所受的禮遇跟今天的歌星、影星沒有多大區別。

然而,隨著近30年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文學不再是唯一的文娛產品,不可避免地走向邊緣化,詩人的生存環境受到擠壓,身上的光環逐漸褪去,失去了昔日那種萬人矚目的榮光,只能躲在小圈子裡自娛自樂。大起大落後,詩人們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後,不但推出了許多網紅,還造就了不少詩人。擁有寫詩技能的人,如果能抓住機遇,依託網際網路傳播自己作品,大概率可以成為名人。餘秀華恰恰是網際網路造就出來的著名詩人。

餘秀華成名後,發表詩歌、出書、演講、講課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快也名利雙收。

老詩人食指看到一名新生詩人可以如此紅火,可以享受到他們幾十年前享受到的所有榮耀,似乎有點坐不住了,醋意大發,就以「衛道士」的姿態,向餘秀華開起了火。

食指出生於1948年,從他出生到現在,尤其在他前半輩子,他經歷了許多苦難,對那個時代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時代因素對個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命運等方方面面的影響非常大。那個時代的藝術家,不論是詩人、作家,還是畫家、音樂家,大多喜歡表現宏觀元素,對苦難題材情有獨鍾。在具體創作上,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較深,有意識地把宏觀元素放在了表達首位,個性化的私人表達則退隱在背後。因此,那個年代許多詩歌未必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是個人命運向時代命運妥協的產物。

在當代,詩歌立場和詩歌生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詩人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關注個體命運和個人內心世界。關心自身當下生活,漠視時代變化,表達個人訴求,成為文藝工作者樂此不疲的做法。這種做法的最大弊端就是,使詩歌喪失了幾千年來的「詩言志」的優良傳統,而且大部分詩歌非常口語化,丟失了傳統詩歌的含蓄、凝練和內涵豐富的審美價值,弱化了詩歌的藝術功能和教化功能。

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詩歌。如果站在上一輩詩人的觀念和立場來看,食指如此批評餘秀華,也有些道理。

餘秀華以及當代許多詩人的詩歌,基本上都是延續當代個體化、私人化的寫作模式。

詩歌究竟要寫什麼?如何表達?表達什麼?幾千年來,似乎是莫衷一是,婆說婆有理。

從歷史看,唐代是古代詩歌的巔峰時期,寫作方式不拘一格,以杜甫、白居易為首的詩人,關心國家命運和百姓疾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詩歌。同樣,以李白、李賀、李商隱為首的詩人,喜歡表達自我感受,同樣留下許多不朽詩歌。

宋朝的辛棄疾、陸遊等人,擅長寫愛國詩,柳永、蘇軾、李清照等人擅長用詩詞挖掘個體生命體驗,兩種風格同樣能分庭抗禮,創造了高峰,不能說誰的好誰的不好。

由此可見,百花齊放是促進詩歌蓬勃發展的良方。況且,每個詩人都有寫作自由和表達自由,他人無權幹涉,詩人寫作時,只要能抓住詩歌本質,能在詩歌中凝注真情實感,這樣寫出來的詩就是好詩。

食指從90年代後,很少再看到他的詩歌新作,他用自己迂腐的詩歌觀念批評餘秀華,似乎有點牽強附會。而餘秀華近些年寫了大量詩歌,創作頗豐,僅從這一點,他沒有比餘秀華做得更好,他批評餘秀華的聲音不足為憑。

不過,餘秀華並非完人,她的大部分詩歌語言直白,散文化趨向比較明顯,整體意境和格調都不夠深遠,如果長期這樣寫作下去,不但自廢武功,還會誤導大眾對詩歌的認知。

作為從農村出身,依靠寫作讓自己擺脫貧困並過上好日子,餘秀華的人生經歷相當勵志,給許多青少年做了好榜樣,這一點非常值得肯定。

相關焦點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莊曉雅1月13日,「朦朧詩鼻祖」、老詩人食指在《在北師大課堂講詩》新書發布會活動現場上批評當紅詩人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
  • 新詩人與老詩人:餘秀華與食指
    但是依憑食指對餘秀華具體的指責:「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統統忘得一乾二淨,這不可怕嗎?」我想,食指所謂的對歷史負責是指詩人應拋開個人狹隘小情小調的書寫,應該著眼時代、社會、人類命運、家國情懷的書寫。
  • 神問答|怎麼看朦朧派詩人食指和腦癱女詩人餘秀華之間的「罵戰」?
    導語:1月14日,詩人食指(代表作《相信未來》)在北京一場新書發布會上批評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提都不提
  • 食指與餘秀華爭論背後,是士大夫詩人的巨大失落
    編者按:小眾的詩歌難得成為熱點,事情緣起老詩人食指對餘秀華的批評。在一場新書發布會上,他認為餘秀華作為從農村出來的詩人,從來不提農民生活的痛苦、對小康生活的嚮往,不考慮人類的命運、祖國的未來,只嚮往喝喝咖啡、打打炮,評論界不應該把她捧紅。餘秀華則發布博客文章《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進行回應。
  • 詩人食指與詩人餘秀華吵架,文人之爭,你的神經興奮啥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的一段話,是出自詩人內心的使命與責任,並不是故意的刁難,可沒想到引起了一場文壇少有的吵架,正如有人說,作為文壇的「風流餘韻」,文人吵架不是壞事,圍觀這些文人吵架,總比盯著那些明星的私生活有意思多了。
  • 食指與餘秀華:是大牌詩人看不慣業餘詩人,還是另有原因所在?
    這還不算上詩歌作者的環境,背景理解能力這些等。身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食指,他成名很早,大家也是聽著他的詩歌長大的,甚至還有很多人至今仍舊記得他筆下的那些經典名句。從什麼時候開始,文學詩壇之中出現了餘秀華的身影。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食指和餘秀華,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詩人,因為一場詩壇論戰被聯繫到一起。食指先生不理解,為何大家要捧餘秀華,他表示餘秀華的存在讓新詩的嚴肅性無從談起,並找了數個論點將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對此,餘秀華用了一篇《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應。
  • 詩人的鄙視鏈:喝過咖啡的「食指」看不起「吃過大蒜」的餘秀華!
    自古文人相輕,相較於娛樂圈的糜爛和醜事不斷,文人的圈子這幾年似乎寂寂無聲,沒了早些年韓寒撕逼現代詩人,也沒了李敖罵遍圈子無敵手,文學的發展都在迷茫中踽踽前行,連火花的碰撞都越來越少,著名詩人食指和餘秀華的爭論雖然並不文雅,卻對外人了解現代詩人的現狀有很大的意義。
  • 搖搖晃晃半生,富了的餘秀華比瘋了的食指活得更像個人
    老詩人食指從精神病院出來演講,主題也是這。很多年輕人好奇地問——「誰是食指?」「為什麼不叫中指?」「為什麼不叫拇指?」「為什麼不叫無名指?」不知食指的,可能只被動地讀過海子,還不會超過2篇。食指不知道,而今,當詩的力量還不如個屁響,批評搖搖晃晃的餘秀華,是心殘的打身殘的。
  • 餘秀華:我寧願平庸,也不願犧牲生活來換取詩歌
    坐得滿滿騰騰的人群中,有一位男讀者站起來提問後不忘大聲喊,「餘秀華老師,我愛你。」這個大型追星現場的主角,不是娛樂明星,也不是青春文學「偶像」作家,而是一位詩人。近幾年由於網絡平臺的助推,新詩出現復甦態勢,但總體還算是小眾文化。但餘秀華的出現,卻點燃了不少年輕讀者讀新詩的熱情。近日,詩人餘秀華來到成都文軒BOOKS書店,做了一場詩歌分享會。
  • 餘秀華:塵世中保持率真是我的天賦
    詩人餘秀華10月25日,詩人餘秀華受新經典文化之邀,攜新版《月光落在左手上》做客上海書城福州路店,與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圍繞詩歌創作展開對談回顧餘秀華這一路,《詩刊》編輯劉年刊登「一位腦癱詩人的詩歌」,《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得以刷爆朋友圈。緊接著,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在走紅一周後出版。不久後,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我們愛過又忘記》,散文集《無端歡喜》也陸續和讀者見面。一時間,腦癱詩人、農民詩人這些標籤被貼到她的身上。雖然她不喜歡被人強調「腦癱」、「農民」,但好在餘秀華成了詩人餘秀華。
  • 魚臺籍詩人食指,講述「家國情懷」
    這樣的研討會,總會到一些知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但所有人的發言,我感覺只有食指的發言最讓人動容。記得在會上,談到詩人的社會責任,食指引用了清朝詩人趙翼一句詩:「國家不幸詩家幸。」食指說:「文人應該好好想想國家和作家的責任,還是國家幸得好,寧可詩家不幸,也要國家幸。」在常人眼裡,詩人食指是不幸的。
  • 【專欄】餘秀華是同質時代的「異質之人」
    曾有朋友聊天說,現在身邊的「奇人」少了。往前幾十年,每每會遇見讓人驚嘆「市井有傳奇」的人物。菜場擺攤的農婦們,張口就是八個音部的合唱;鄉野小學的教師,研究著魏晉南北朝歷史;路邊閒晃的野漢,竟有一身霸道的橫練功夫……仿佛是《一代宗師》中金樓裡的各色人等,點亮燈後都讓人驚嘆不已。 而餘秀華,無疑就是這樣的奇人。
  • 人物紀實:詩人的桂冠,我在精神病院見到的食指
    這首詩正是詩人食指多少年來命途多舛的寫照,也是詩人長久以來,無論遇到怎樣的苦難與逆境都對詩歌矢志不渝的回答,「詩人的桂冠」當之無愧屬於詩人食指!  詩人食指的狀態非常好,身體已經完全康復。我帶著一種虔誠的心情,把來病院探訪的目的告訴了他。因為詩歌,我們在精神病院附近的那個簡陋餐館裡,大家親如兄弟姐妹,談詩論畫,用詩歌下酒。我們都忘了食指還是一個病人,而食指更深地沉浸在他自己詩歌的秘密花園中,即興為我們朗誦了他最近寫的新詩。食指朗誦完,開始拼命吃掉桌上剩下的飯菜。大春說,每次來看他都這樣,無論他吃得多撐,最後都會把剩飯剩菜吃得乾乾淨淨。
  • 在農村,老人常說:「燕子不進苦門之家」啥意思?有道理嗎?
    住在農村,在老人區經常能聽到朗朗上口的諺語、農諺類、生活類、交往類等,是包羅萬象的,通過口耳相傳的古語、簡略、通俗、易懂的話,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我認為,流傳至今的原因是人們可以從這樣的諺語中領悟到一些道理和經驗。現在也不能不佩服這種農村老話。
  • 餘秀華2021年第一首詩,《一隻身體溫熱的麻雀》,水平如何?
    餘秀華,是一位現代女詩人。其實在歷史上的詩人,大多數是男性的,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女詩人,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在詩歌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歷史上出現的女詩人,有李清照、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兒、薛濤、唐琬、魚玄機等等。現代人很難寫出符合格調、平仄、韻味的古體詩。
  • 牆角盛放的薔薇——讀餘秀華《我們愛過又忘記》有感
    這裡我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框架,可以試著套用在詩歌的欣賞中:02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餘秀華老師的這本《我們愛過又忘記》。我認為這本集子的特點是婉約、細膩,從中我讀出的是一個女人對生活的思考和抗爭,主旋律是個人的抒情,通過自我與心靈的對話,為我們獻上了一場演出,我們看到一個主角,在一幕被命運安排的舞臺上,盡力地舞蹈。
  • 詩人食指:因愛情瘋癲半生,精神病院呆12年:困住了身卻放鬆了心
    泰戈爾的《飛鳥集》中有一句話: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第一次讀這句話就很是觸動,每個人生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是一艘駛向遠方的船,一路上風吹雨打,沿途遇到的波浪或大或小,都要悉數承受。1968年,食指開始下鄉插隊,不得不承認,詩人的靈感來源於生活,可能是一剎那的碰撞產生了難以磨滅的火花,在他即將踏上火車離開生他養他的家鄉的那一刻,他的心中一股強烈的不舍之情,對這個地方滿滿的留戀,他寫下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 獨家|詩人食指之妻發文:壞的名聲是永遠掙不脫的枷鎖
    2006年6月18日,北京,詩人食指在「第二屆大場詩歌朗誦會」上演講。視覺中國 資料圖憑著對生命的熱愛,對詩歌藝術的追求,很幸運,他走出了福利院。2002年3月21日出來至今16年過去了。16年來,我們努力經營自己的小家,過再普通不過的老百姓生活,不招惹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