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是當代詩人當中比較有天賦和靈氣的一位,聽到她的名字已是幾年前,那時,在網上的某個論壇,不經意間瞥見幾句詩: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我要給你一本關於植物,關於莊稼的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別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弔膽的春天
瞬間就被融在這詩中的才華所吸引,然後藉助搜索工具,找到這段詩的出處,才知道是一個女詩人的作品《我愛你》中的結尾,於是記住了這個名字。
但由於當時自己要看的書太多,沒有去細細研究,現在餘秀華的詩歌精選集《我們愛過又忘記》再版,收到了編輯老師寄來的詩集,我甚感欣喜。
01
詩歌經常由於它特殊的形式,給讀者一種神秘的感覺,很多人覺得好卻又說不出好在哪裡。
同樣作為詩人,我想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給大家理一理,應該能有助於讀者更好地領略其中的美好。
在正式賞析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對詩歌的理解:
詩歌是文學的高級形式,它由形式和內容組成,其中形式是文字,內容包含意象和內涵,我們認為內涵是詩歌真正的內核,是詩人想要通過詩歌表現的東西。
很多人對詩歌的認知很淺,停留在表層,無法區分好詩和打油詩的區別,這個時候是不足以鑑賞優秀作品的。
這裡我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框架,可以試著套用在詩歌的欣賞中:
02
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餘秀華老師的這本《我們愛過又忘記》。
我認為這本集子的特點是婉約、細膩,從中我讀出的是一個女人對生活的思考和抗爭,主旋律是個人的抒情,通過自我與心靈的對話,為我們獻上了一場演出,我們看到一個主角,在一幕被命運安排的舞臺上,盡力地舞蹈。
先來說說整個集子中我比較喜歡的幾首詩。
首先是輯一中的《在秋天》,在這首詩中,詩人充分利用了一種「無之用」,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提到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一節中最後兩句寫到:
秋天,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所以夜晚就有了不熄滅的燈盞
詩人沒有實指具體的事情,而是留出了想像空間,將文字拉伸,形成了一種拓撲結構。
同樣的設計也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
在秋天一定有事物從一個人的內心發生了變化
詩人沒有點明是變得成熟,或是凋零,這種寫法,把各種可能的變化融合在了一起,達到了文字的最大效用。
這首詩也充分體現了餘秀華老師的特點,想像奇妙,用詞樸實。
我最喜歡裡面的一個比喻:「時光,在一輛馬車上燃燒。」既寫出了時光的匆匆,又有一種燒過之後只剩灰燼的感覺。
輯二中我比較喜歡的是一首短詩《一座城,一盞燈》,這首比較短,可以貼一下:
一座城的燈光只能遠望一個身子走進去,影子太多,形同絕望不能說出的是還有一盞燈,於千萬燈火裡讓我還沒望過去就已經淚溼眼眶
這首詩讀完第一感覺是視角選取的很好,通過城市的燈光來寫人的孤獨,寫一種感情,朦朧中分明能感受到那種真實。
輯三的《除了繼續寫,還是繼續寫》、《他睡了》,輯四的《白》、《一棵荊棘》,輯五的《更大的雪落下來》、《一場大雪覆蓋了沉睡著的我》都是佳作,篇幅原因就不細說了。
03
另外,我還想單獨談幾首詩人寫自己的詩,一首《點種》,一首《——「餘秀華」》,還有一首《田老師,我想和你說個事情》,細品之下,令人動容,不勝唏噓。
《點種》從一個常見的農事入手,寫自己心不在焉,想像著花生的的種子的未來,慢慢牽引到自己的身世上,轉換的很自然,尤其是最後兩句詩眼,令人心頭一緊:
老天,你在種我的時候是不是也漫不經心
這是一種對命運的控訴,處於詩人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控訴相當的隱忍,更加令人心疼。
《——「餘秀華」》這首一眼看上去就是關於詩人自己的詩,但看至正文,詩人選取的是名字作為切入,這樣題目中的雙引號就有了意義。
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對名字意義的追尋,對名字背後的「我」的意義的探索,對自身渺小的無奈。
《田老師,我想和你說個事情》的設計很巧妙,從火車上小男孩的聲音,到他的外貌,詩人看到了一種美,於是想到了自己也想要一個孩子,也想打扮的漂亮。
最後下車的時候,畫風一轉,男孩沒有左耳,詩人此時忍不住淚流滿面。我們非常能夠理解,聯想到詩人的天賦,和她的生理缺陷,也有這種強烈的對比。
田老師應該是對詩人起到過很大幫助的角色,正如缺少左耳的男孩被照顧的乾淨又漂亮,詩人此時在遺憾中湧出的還有感激之情。
04
這個集子裡的詩歌,最大的優點是充滿了濃烈的情緒和奇妙的想像,加之以渾然天成的樸素詞句,使人感到真實。
當然也並非完美,至少在我的角度看來,有些詩句的邏輯可能存在問題,有部分詩歌淺嘗輒止,沒有深挖,深度稍顯不足。
但這並不妨礙餘秀華老師成為一個好的詩人,尤其是在當代的中國。
我們不能要求一個詩人兼具所有的優點,在某一個或者幾個方面足夠優秀,已是難得,更何況在意象的使用上,餘秀華老師可謂是卓爾不群,每翻幾頁,我都能發現一個驚喜。
所以對於這本《我們愛過又忘記》,我更願意把它看成是一塊原礦,一塊成色出眾的原礦。
對於餘秀華老師,雖然媒體一直大肆宣傳為「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其實相似之處不多。
從她篇幅頗多的描寫愛情的詩中,那種濃烈的情感反而使我想到的是布朗寧夫人,而經常出乎人意料的想像,又讓我聯想到西爾維婭.普拉斯。
但她詩中的那種來自鄉村的質樸,又是前面三個女詩人的作品中看不到的。所以,沒必要給餘秀華加上奇怪的頭銜,她可以成為獨特的自己,希望她能夠變得更深刻。
我認為詩歌的深度可以有兩個方向可探尋:
一個是從更廣闊的的層面去挖,包括社會上的問題、現象,人類共同的困惑、難題,民族之間的衝突,人性永恆的美與醜,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深挖的;
另一個是從自身的層面,返回到哲學探索的基本問題,我是誰,從哪兒來,生存的意義是什麼之類的「靈魂拷問」,這些也是值得進一步深入的問題。
當然更優秀的作品可能是從兩個方向同時展開,充分體現文字的張力,這種層次的作品要求太高,但也不是不能達到。
前提是不要固步自封,不要滿足於目前因天賦帶來的名聲,而是繼續砥礪,反映社會和人性的真實,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05
回到這本詩集本身,我認為它適合兩個群體:
一是對詩歌已頗有研究的詩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少妙處,又不會被一些偶見的凌亂意象和邏輯的漏洞所帶偏;
另一個是初入詩歌國度的愛好者,能夠從中領略意象的美感,想像的奇妙,文字的溫度,感情的濃烈。
而對於還在詩歌道路上探索,卻仍未抓住詩歌本質精髓的探索者,不妨先放一放,或者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
詩歌是一種來自靈魂的表達方式,是句子被強烈的感情衝撞的支離破碎,又被藝術的女神溫柔又細心地粘貼起來的樣子。
詩人創作詩歌,來自於無法壓抑的情感爆發,或者是音樂性地記錄情緒或事件,抑或是不能直抒胸臆但又不得不說的東西。
這種情感來自於體驗,來自於敏感,理性未必能夠盡知,但靈魂一定能夠共鳴。
06
最後,我想寫一首詩向餘秀華老師致敬,也獻給各位喜歡詩歌的朋友,大家隨便看看就好。
《牆角盛開的薔薇》
牆角盛開的薔薇,綻放
堅強地傾吐著芬芳
即使在這偏斜的一隅,缺少金烏的青睞
你依然靜靜地展示著,
最美的模樣
縱使因空間而扭曲,又何妨?
人們因你的香氣前來,搜尋,
拆了歪在一邊的灰牆
你終於得以舒展莖葉
抖擻著花瓣
瀉下這一地彩色的流光
撞擊混合出一片片
濃烈的景象
盛開、成熟、結果、孕育
種子終將投入永恆的大地
它不需要奇怪的命名
生長何曾受限於人類可笑的傲氣
這片自然所傾心的田野
它的美與豐富,來自
交雜錯生的與經濟無關的植物
上帝並沒有漫不經心
也從未刻意將任何人播種
這世界,他的花園,每一個角落,
都需要有一個詩人,將它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