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華2021年第一首詩,《一隻身體溫熱的麻雀》,水平如何?

2021-01-15 歷史釀的酒

餘秀華,是一位現代女詩人。其實在歷史上的詩人,大多數是男性的,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女詩人,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在詩歌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歷史上出現的女詩人,有李清照、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兒、薛濤、唐琬、魚玄機等等。

現代人很難寫出符合格調、平仄、韻味的古體詩。當然,餘秀華是不能夠與古代女詩人相對比的,但是在現代詩人中,餘秀華還是一位熱度不減,同時在詩壇上極為活躍的一位女詩人。

相對而言,餘秀華的詩,是有「詩魂」的,詩歌的構思巧妙,用字得當,常常引起人們對現實,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而這些正是如今人們所欠缺的精神糧食,從這個角度看,也能解釋為何餘秀華的詩,頗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

餘秀華的詩中,有一首讓人印象頗深,且讀來極其感動的,它便是《再致》,這首詩的每個字,仿佛都是從心底裡刻出來般。無論外界的爭議如何?餘秀華能夠守住內心,用心寫詩,用情寫詩,也是難得可貴的。

在2014年與2015年新年交際之時,餘秀華曾寫下一首《再見,2014》,用獨特的視野,告別了一年的光陰,其實這首《再見,2014》也可以用在任何年份。2021年,又是嶄新的一年,餘秀華寫下了三首新詩,其中第一首為《一隻身體溫熱的麻雀》。這首詩的水平如何呢?

這首詩的視角獨特。有人認為是一首詠物詩,整首詩,以一個旁觀者視野,目睹了一隻麻雀的悲慘命運,而面對被擺布的命運,即使被困入水泥之中,麻雀還是天真無知。

詩人以麻雀為對象,麻雀是弱小的,是無助的,與整首詩的格調,非常之吻合。

整首詩分為三個小節。

第一小節。一隻麻雀發現了兩顆草籽,而且觀察了很久,第一句中的一個「還」字用得極為講究,表示麻雀徘徊了很久。第一句中,最具有韻味的,便是那句:「風翻動著荊棘上的陽光」,至於這隻麻雀的夥伴彈動著翅膀,則是為下文做鋪墊。

第二小節。終於這隻麻雀飛去食用這兩顆草籽,然而它只吃了其中一顆,雙腳便陷入去了,讀到這裡也可以猜測,這兩顆草籽,落在泥潭上。這兩顆草籽,仿佛如同命運作弄一般,然而以麻雀的角度,它卻自始至終不知發生了何事,所以「它來不及弄不清是不是草籽給出的幻影」,展現了無盡的悲哀。

第三小節。這一節是收尾,筆者十分喜歡那句「空氣被它的叫聲劃得支離破碎」,這一句與第一小節所說的「風翻動著荊棘上的陽光」,相互呼應。讀到這裡,才發現整首詩的第二個主角,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風。

上文也說了,這隻麻雀的夥伴彈動著翅膀,而這隻倒黴的麻雀,它慘叫一聲之後,陷入泥潭窒息而死了,而它的羽毛,則浮在泥上。它的夥伴自然因為這隻麻雀的慘叫,被嚇得一鬨而散,一隻倒黴的麻雀,而幾隻僥倖的麻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這首詩最細思極恐的細節,是兩顆草籽。一顆草籽被吃了,剩下的一顆,是否繼續浮在泥面上。假若再飛來一群麻雀?

餘秀華的詩,總能用獨特的視角,引起人們的深思,而且詩歌的節奏緊湊,詩中也有現代詩該有的韻味,同時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部分,便是詩的靈魂。

那麼,你覺得餘秀華2021年的第一首詩《一隻身體溫熱的麻雀》,寫得怎麼樣呢?

相關焦點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食指和餘秀華,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詩人,因為一場詩壇論戰被聯繫到一起。食指先生不理解,為何大家要捧餘秀華,他表示餘秀華的存在讓新詩的嚴肅性無從談起,並找了數個論點將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對此,餘秀華用了一篇《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應。
  • 餘秀華:塵世中保持率真是我的天賦
    ,人老了沒有激情了,身體不好更不想寫,我感到羞愧」……分享會幾乎成為了餘秀華的脫口秀,言辭犀利幽默,金句頻出。餘秀華寫詩是快樂的,沒有目的的,如她所說,「寫詩時並不是為了上《詩刊》。」她相信一個人的天分是前世基因在今生的延續,寫詩就是她的天分,後來的發展大概就是一步一步地點化。所以哪怕沒有人教她寫詩,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也沒有人給她回應,但她還是拿起筆,寫了二十幾年。上學時餘秀華的成績很好,在八十多個人的班級裡排到前十幾名。那個時候她一心一意讀書,並沒有心思寫詩。
  • 詩人食指與詩人餘秀華吵架,文人之爭,你的神經興奮啥
    確實,看看網絡對那些所謂的明星的報導,以及各種追星族們的狂熱與喧囂,真的不如讓我們靜下來讀首詩,雖然讀不懂,但總比那些文化垃圾強得多多,至少一首詩,會讓我們沉思。蘿蔔白菜各有愛,請大家的評論嘴上留德,給自己積德,給你的家人朋友積德,你可以喜歡誰不喜歡誰,這是你我的權利,但不能罵人家,更不能因為身體原因流言蜚語,說句實在話,他們水平的詩歌,你寫不出來!即便是你寫出來了,也不會得到這麼多人的批評,說句大白話,人家比你強多了,別整天滿嘴噴水,又不是噴壺。
  • 評讀餘秀華《一隻烏鴉正從身體裡飛出》
    最後的問題是一副身體不知道烏鴉飛回來的時刻賞析:無論在中外文化中,烏鴉都是一種醜陋,噁心,不吉利的象徵,在詩歌世界裡也是這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詩人愛.倫坡的《烏鴉》和法國詩人蘭波的《烏鴉》在這首詩的開頭,作者即提出了一個悖論
  • 牆角盛放的薔薇——讀餘秀華《我們愛過又忘記》有感
    先來說說整個集子中我比較喜歡的幾首詩。首先是輯一中的《在秋天》,在這首詩中,詩人充分利用了一種「無之用」,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提到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一節中最後兩句寫到:秋天,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所以夜晚就有了不熄滅的燈盞詩人沒有實指具體的事情,而是留出了想像空間,將文字拉伸,形成了一種拓撲結構。
  • 食指與餘秀華爭論背後,是士大夫詩人的巨大失落
    無論詩歌圈子裡討論怎麼激烈,流派如何繁雜,詩歌也不再熱門了。食指與餘秀華的爭論,最後很可能是自說自話,而當喧囂過後,若有一天庶民時代走向黃昏,詩歌又會通往何方?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在今天,食指的詩歌觀念被視作「不合時宜」,而餘秀華則贏得了中立者的集體同情?食指批評餘秀華的背後,涵蓋了兩代詩人身份觀的格格不入。食指是朦朧詩的開創者,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代表作是《相信未來》和《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 餘秀華:我寧願平庸,也不願犧牲生活來換取詩歌
    5年前,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刷爆朋友圈,餘秀華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之後出書也是一本接一本。餘秀華這次來成都,帶來的就是她第一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新版、她的首部散文集《無端歡喜》、詩集《我們愛過又忘記》。《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年出版後出現熱銷態勢,至今銷量已經近40萬。有人說,這是中國新詩自海子以來,單本詩集銷量最好的。
  • 一隻麻雀在我窗前失眠
    一隻麻雀在我窗前失眠 官方權威發布平臺 關注 一隻麻雀在我窗前失眠 □雷盛成 午夜 夜來香已沉沉入睡 海棠和山茶 朦朧馨香和露潤
  • 神問答|怎麼看朦朧派詩人食指和腦癱女詩人餘秀華之間的「罵戰」?
    1月16日,餘秀華(代表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x你》)發表長文反駁:「詩歌界有一個人,整天評價這個,評價那個,評價女詩人。如同農村裡碎嘴的老女人,也如同我們村裡那些老男人整天談論政治一樣。我就呵呵了,你就這個水平,這個胸懷你好意思點評任何人?我就問你一句:你是怎麼關心人類的,你是怎麼關心國家的,你是怎麼關心農村的?」這場詩人之間的「罵戰」,是當代的文人相輕嗎?
  • 【專欄】餘秀華是同質時代的「異質之人」
    而餘秀華,無疑就是這樣的奇人。近日,這個蝸居於湖北中部農家小院的農婦,因為一首首濃烈而真摯的詩歌備受關注。詩歌之外,身體殘疾帶來的人生艱難,更是成為迅速引爆公眾情感的導火索。 有人說,寫詩其實是在「經歷一種狀態」。沉浸入對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體驗與思考,方能為詩。在田埂與小院之間,在五穀與三餐之間,餘秀華確實是經歷著「詩歌狀態」,這也讓她的人生超越了柴米油鹽。
  • 食指與餘秀華:是大牌詩人看不慣業餘詩人,還是另有原因所在?
    從什麼時候開始,文學詩壇之中出現了餘秀華的身影。這個腦癱詩人極具爭議,而且爭議的地方有二點,其一就是對於她的詩,很多讀者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看法。其二就是對於詩人的個性與言論,又有著不同的看法。甚至連朦朧詩派的食指也出面指責她,不帶好臉色地表示「餘秀華的詩,全都是情啊愛的,根本不具人文壇詩者的樣子,太俗套,毫無口味可以言!」真的是這樣子嗎?反倒對於食指的說法與指責,餘秀華自己也是毫不示弱地用「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擊他。
  • 搖搖晃晃半生,富了的餘秀華比瘋了的食指活得更像個人
    食指不知道,而今,當詩的力量還不如個屁響,批評搖搖晃晃的餘秀華,是心殘的打身殘的。一個因為腦癱,走路歪歪斜斜、口角歪歪斜斜、家裡窮到近乎家徒四壁的女人,活著,是別人口中免不了的笑話。為了讓她活著,餘秀華不到20歲就被嫁給了一個大她很多歲的丈夫。你可以想像願意娶她的男人會是什麼樣,餘秀華說過,在她摔倒的時候,丈夫是不會上前攙扶,而是在一旁嘲笑她。在她歪歪斜斜掙扎著活的時候,沒有一個文化人兒想著「負責」點啥,她比打破吉尼斯記錄還不可思議的靠寫詩成名了,你跟她談「你不對歷史負責,就會成為歷史的笑話」?!
  • 餘秀華曾被食指批評:農村來的詩人卻不提農民生活之苦
    餘秀華恰恰是網際網路造就出來的著名詩人。餘秀華成名後,發表詩歌、出書、演講、講課的機會越來越多,很快也名利雙收。老詩人食指看到一名新生詩人可以如此紅火,可以享受到他們幾十年前享受到的所有榮耀,似乎有點坐不住了,醋意大發,就以「衛道士」的姿態,向餘秀華開起了火。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莊曉雅1月13日,「朦朧詩鼻祖」、老詩人食指在《在北師大課堂講詩》新書發布會活動現場上批評當紅詩人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
  • 麗鹿:「十一歲那年春天 我寫了平生第一首詩」詩小輯
    五月把飽蘸喜悅的麥穗抽出像一支支鋒芒初秀的小楷羊豪我聽見它笑著對我說:來來來就像你小時候那樣悄悄的再為我寫一首讚美的詩聚集在一起清脆鳴叫像細密雨聲灑落在四點多鐘的星空下破曉 破曉 破曉當天色越來越白我的想像也越來越稀薄它們忽然之間又消散沉寂了只留下一隻在我窗前
  • 評讀餘秀華《一隻烏鴉飛過中年的黃昏》
    原詩:《一隻烏鴉飛過中年的黃昏》慢下來了。
  • 麻雀骨頭的硬度
    他家堂屋的牆壁上掛著一串串被打死的麻雀,一串就有30多隻。上初中時,我還親眼看到一個同學用彈弓將樹上的一隻麻雀打落後,撿起來一把就把麻雀的腦袋擰了下來……二麻雀不但遭受無知農民的無妄之災,還曾遭受過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種族大屠殺。
  • 老農模仿《詠鵝》寫《詠雞》,獲得獎金一萬元,他究竟寫得如何?
    這首詩用詞雖然淺顯,但是抓住了鵝這種動物的特徵,運用動靜結合的方式,讓春水白鵝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全國數以億計的人小時候都背過它。就在2016年,湖南有一位叫危勇的老農,居然因為模仿這首《詠鵝》寫了一首《詠雞》,一舉奪得第二屆農民文學獎,並拿到了獎金一萬元! 消息爆出之後,許多網友前去觀摩了危勇的這一首《詠雞》。一些人看完,當時就沉默了。而另一些人,則默默地提起了筆。
  • 麻雀遍地都是?其實我國絕大多數麻雀是進口的,中華麻雀幾近滅絕
    麻雀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物,秋冬季節也以穀粒、草種,甚至生活垃圾為食。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麻雀數量極多,遍布全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很高漲,由於農民直觀的感覺到麻雀偷吃了很多糧食,所以對麻雀深惡痛絕,據當時統計,一隻麻雀每年可吃四到五公斤糧食,相當於每一百萬隻麻雀可吃掉當時六萬人的口糧。並因此向國家做了匯報。
  • 兩隻麻雀結伴飛 一隻猝死 一隻盤桓不去
    中國江蘇網3月6日訊 昨天上午,市區安莊新村出現動人一幕:一隻麻雀死在地上,另一隻麻雀在其身邊盤桓逗留半小時都不忍離去,令人動容。市民張先生住在安莊新村24棟樓。他說,當天上午10點多,他從外面回來,正好看到這一幕:兩隻麻雀最初一起在24棟一單元4樓樓道裡,試圖飛出去。飛行中,一隻突然從空中掉落地面猝死,可能是撞到玻璃了,地上還有一點血跡。後來,另一隻麻雀就一直圍著這隻麻雀飛來飛去,嘴裡發出著急而悲傷的叫喚聲,「這隻麻雀圍著死去的麻雀飛了半小時,看到的居民都說『兩隻麻雀感情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