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籍詩人食指,講述「家國情懷」

2020-12-05 微湖小魚兒

文/劉東華

先後參加過魚臺籍詩人食指在場的兩次作品研討會,兩次相隔了近20年。這20年間,很多文學青年成了知名作家,學者,唯有食指沒有變化,仍然是那個喜歡穿「黃球鞋」的詩人,只是頭髮白了,人更蒼老了。這樣的研討會,總會到一些知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但所有人的發言,我感覺只有食指的發言最讓人動容。記得在會上,談到詩人的社會責任,食指引用了清朝詩人趙翼一句詩:「國家不幸詩家幸。」食指說:「文人應該好好想想國家和作家的責任,還是國家幸得好,寧可詩家不幸,也要國家幸。」

在常人眼裡,詩人食指是不幸的。食指本名郭路生,生於1948年,因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這算是出生的不幸吧,似乎是註定了食指一生的顛簸。

之後的生活裡,詩人經歷了升學失利,然後到山西偏遠的山區插過隊,在工廠最苦最累的車間當過工人,後來參過軍,患過精神分裂症,住過福利院,在福利院裡每天擦樓道,洗餐具,保持最低的生活費,抽低價的劣質煙。出院後,又遇到婚姻的不幸,離異。這樣的經歷,還不是詩人最大的不幸。最大的不幸,是詩人的命運還與國家的不幸緊密地聯繫著。

他在「文革」中開始寫詩,因為一首在當時青年中廣為傳抄的《相信未來》,曾被江青點名批判。此後,食指被加上「裴多菲俱樂部」的罪名,多次被抓受審。也是在這個時期,食指更加堅定地相信未來,像他在詩中寫的那樣,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就是這首《相信未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從他在山西插隊的時候開始,知青們就爭相傳抄誦讀,從鄰近山西的陝西、內蒙古,到遙遠的黑龍江兵團和雲南兵團,全國只要有知青的地方,都有郭路生的詩歌傳誦。

就這樣半生的磨難、潦倒,病痛的折磨,情感的折磨,在食指的言談裡卻沒有絲毫的憤世嫉俗、埋怨,或者發一兩句無關痛癢的牢騷。經歷過那麼多,今天的食指看上去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實際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我們還不能用一個「健康人」的標準去看待他,他的生活與出行,仍然需要他的夫人翟寒樂女士寸步不離地陪伴左右。

可能是「不幸」的經歷已經固化了他的生活模式,食指現在仍保持著簡樸與誠實的生活習慣,即便是出席一些相對「正規」的場合,與那些著名的作家、詩人還有地方的行政官員坐在一起,詩人仍舊是一雙洗得褪了色的黃球鞋,據說這雙鞋是他一年四季通用的打扮。

對自己的幸與不幸,詩人似乎早就習慣了不幸的陰影或者幸運的桂冠,他看重的仍然是一個詩人的歷史使命。他說,作為詩人,應多思考自己的責任,多思考國家的未來,寫出一些有價值的作品出來,多寫有生命力的文字出來,使國家更幸!

——這是怎樣的詩人襟懷呢!

我很少懂詩,但懂得有食指這樣的熱愛國家和未來的詩人行世,任何時代都應該是國家之幸。

相關焦點

  • 新詩人與老詩人:餘秀華與食指
    對不起,詩人,我把你們的名字放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情侶一樣。怪我嘴笨筆拙,但我沒辦法,誰叫你們掐架掐得厲害。食指爬到餘秀華頭上,餘秀華大喊: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餘秀華用了一個「又」,我還疑惑食指怎忒無奈了,居然「二次」強姦餘,後來我查資料,才知道餘的「又」是指之前被詩人王家新強姦過一次。王家新是怎麼強姦的,我不清楚。是不是踩在人家頭去了?如是,這是不對的,不能老詩人欺侮新詩人。
  • 詩意中國:經典詩文名篇中的家國情懷
    面臨國破家亡,詩人視死如歸從容就義,兩句看似平淡的話,實則動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在浩繁的文學史中,愛國情懷一直湧動在無數文人志士的心頭,古往今來,留下無數愛國名篇。值此新中國65周年華誕之際,我們特地從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愛國名篇中挑選了十篇詩文,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一腔愛國情懷。
  • 食指與餘秀華爭論背後,是士大夫詩人的巨大失落
    食指批評餘秀華的背後,其實涵蓋了兩代詩人身份觀的格格不入。不同的時代背景熔煉出不同時代詩人的底色。食指那一代人詩人寫詩,表面上是詩人,心底裡裝著士大夫的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類詩人看中詩歌的社會屬性,風格往往高屋建瓴、縱橫捭闔。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食指和餘秀華,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詩人,因為一場詩壇論戰被聯繫到一起。食指先生不理解,為何大家要捧餘秀華,他表示餘秀華的存在讓新詩的嚴肅性無從談起,並找了數個論點將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對此,餘秀華用了一篇《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應。
  •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著名科學家後人進校園 講述科技報國故事 感悟家國情懷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7日 14:52 A-A+ 近日,中國科協邀請李四光、鄧稼先、童第周等著名科學家後人走進中小學、大學校園,為當代青年學生講述先輩愛國奉獻的故事,感悟科學家的家國情懷。
  • 人物紀實:詩人的桂冠,我在精神病院見到的食指
    2008年11月19日下午4點,中國先鋒詩歌拓荒者的第一人,詩人食指60歲生日酒會暨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老故事餐吧隆重舉行。  這一次為祝福詩人食指60歲生日而舉行的食指詩歌專題朗誦會,主題是「詩人的桂冠」。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詩人食指與詩人餘秀華吵架,文人之爭,你的神經興奮啥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的一段話,是出自詩人內心的使命與責任,並不是故意的刁難,可沒想到引起了一場文壇少有的吵架,正如有人說,作為文壇的「風流餘韻」,文人吵架不是壞事,圍觀這些文人吵架,總比盯著那些明星的私生活有意思多了。
  •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
    莊曉雅1月13日,「朦朧詩鼻祖」、老詩人食指在《在北師大課堂講詩》新書發布會活動現場上批評當紅詩人餘秀華:「看過餘秀華的一個視頻,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打打炮,一個詩人,對人類的命運、對祖國的未來考慮都不考慮,想都不想;從農村出來的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家國情懷以一種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種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階級和階層、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家國情懷的「家」在此處不是現代意義的家(現在說的家在古時稱「戶」),而是家族或宗族的意思。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食指與餘秀華:是大牌詩人看不慣業餘詩人,還是另有原因所在?
    身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食指,他成名很早,大家也是聽著他的詩歌長大的,甚至還有很多人至今仍舊記得他筆下的那些經典名句。從什麼時候開始,文學詩壇之中出現了餘秀華的身影。這個腦癱詩人極具爭議,而且爭議的地方有二點,其一就是對於她的詩,很多讀者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看法。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在黃大年短暫的58年生命歷程中,始終澎湃著「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愛國之情,始終踐行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報國之志。「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他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的內容,既是人生夙願,也是真實寫照。
  • 神問答|怎麼看朦朧派詩人食指和腦癱女詩人餘秀華之間的「罵戰」?
    關於「怎麼看朦朧派詩人食指和腦癱女詩人餘秀華之間的「罵戰」?」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有些人打著「自由″幌子,說的不是為他人,只是為自己,還要虛偽說不是不尊重食指先生,可笑字裡行間指責詩人「道德綁架」、「落伍」。事實上食指先生為的是中國新詩而發出的正義之聲!他不是以此炒作自己,不是以此掙金錢和虛名。他只想為中國新詩指條光明的路,絕對發自肺腑和真誠。詩人的眼裡摻不得沙子,他想為中國新詩盡力拔些雜草,使詩歌更為純淨。
  • 杜甫的家國情懷——這兩首詞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心懷天下
    什麼叫做心懷天下,什麼叫做家國情懷,在杜甫的詩中,將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國家民族命運同步,國就是家。而心懷天下,更應該心懷那些不得志的寒士,讓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有所依。而他自己呢,早已經在這心力交瘁中,白了頭髮。這種家國情懷有一首詩,堪稱千古: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社科網評」端午文化的家國情懷決非牽強附會
    但在這些節日當中,端午節卻有著更為厚重的家國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起源或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但自漢魏以來,便被人們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其中以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官之時,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後受讒言,放逐地方,在家國破敗之際,懷石投江,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譜寫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篇章。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7月2日推出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趙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他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10多個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先後獲得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種植面積佔據山東半壁江山,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加快山東科技創新,海內外院士付出了辛勤汗水、作出了重要貢獻。
  • 影視作品要有家國情懷和輸送正能量
    並且在作品創作中家國文化概念從樸素真摯信仰到思想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成熟。「舍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是一種愛國愛家並擁有報國熱情的態度與行為,是影視作品進行展現與表現的正向精神能量,會積極引領社會大眾真善美愛國情懷。向凱理解自己的愛國題材作品為「以文報國」。他鄭重強調,嶽飛在背後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他要在胸口刻四個字「國之重任」。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