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國家擁有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炊煙」作為一種承載著農耕生活和鄉土氣息的文化符號,曾經不只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成為原本出生在農村、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不少人對「家」或者「故鄉」的記憶。
農耕有農耕的特點,農民有農民由來已久的習慣。而在農村人的各種習慣當中,燒柴做飯或取暖,不能不說有點根深蒂固。如今環保觀念深入人心,農民燒柴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環境問題。出於對環保的考慮,有專家建議農村停用柴火,改用天然氣,同樣渴望著天藍、水清、空氣好的不少農民,也聽從了環保專家的建議,由相應的燃氣公司進行了煤改氣,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許多農民卻感覺專家的建議並不接地氣。
有農民說,我們農民也理解專家的心情,也知道把生活環境搞好了對我們農村和農民也有利,只是我無奈於自己家庭收入低。當初抱著一腔熱情接受了煤改氣,不過實用下來,家庭取暖費用是蹭蹭地漲,真心感覺自己家裡承受不起。為了減少開支,有氣候家裡做飯偷著燒點柴火,自己本身也知道這樣子對環保不好,只是自己也無奈於自己羅鍋子上山。其實,把這樣的理由說出來,我自己也覺得臉紅臊得慌,根本的原因還是自己無能力,燒不起我有什麼法?
有農民說,煤改氣絕對是好事,但農民接受煤改氣之後老是隔三差五地停氣絕對不是好事。農村人雖然只是種地或者幫人打工,但也要收工做飯,到點幹活上工。改用天然氣後,我幹活回到家裡想燒氣做飯,弄不弄就沒氣可燒,你說我著急不著急?有時候,大冬天的停氣,用天然氣取暖管道裡沒氣可燒人被凍得跳腳,也很煩的。燒柴火一方面易得省錢,另一方面我也是無奈於煤改氣之後燃氣管道裡它時不時就沒有氣可燒,再次採取的「復古式」做法。環保專家對此不了解也不理解,作為農民我也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