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視頻日誌:當今農村的「新農具」

2020-12-01 金臺資訊

鄉村題材作品一直是文藝創作的重要內容。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農事的古老吟唱。此後,無論散文中的「世外桃源」,詩歌中的「憫農感懷」,乃至小說中的「鄉愁故土」,影視劇中的「平凡世界」,鄉村題材文藝創作都呼應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當下,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三農」視頻日誌正在蓬勃發展。

「三農」視頻日誌以農村、農業、農民為題材,內容大多是對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的日常記錄。近年來,「三農」視頻日誌「長勢喜人」。2019年,僅一家媒體的客戶端,「三農」類內容累計閱讀和播放量達700億次,擁有100萬以上粉絲的帳號超過100個,擁有10萬以上粉絲的帳號超過1000個。「三農」視頻日誌的迅猛發展勢頭來自於:一方面,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網際網路經營模式不斷發展,推動了農村原生態影像創作與網際網路內容生態的結合;另一方面,伴隨網絡視聽用戶群不斷壯大和受眾喜好的垂直細分,在自然地理、生產生活、風俗文化上頗為獨特的「三農」「原生態」題材,受到大眾廣泛關注。此外,線上內容生產為農副產品銷售進行引流,提供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和持久的生產動力。從更高站位來看,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發展戰略為「三農」視頻日誌提供了「最強背景」,內容建設和電商扶貧於此形成強大匯流。

乘著農村改革發展的東風,「三農」視頻日誌逐漸找到將農村資源進行視聽轉化的正確方式。創作者們從當地生態、生產、生活和文化資源中取材,生動呈現山河美景、多彩民俗、綠色食品、鄉野樂事等看點,讓「三農」成為擁有「美食」「生活方式」「旅行」「非遺」等潮流標籤的新時尚。

「三農」視頻日誌給人的感覺往往淳樸可親。這不僅體現在內容上的返璞歸真,也表現在美學風格上的「原生態」——拍攝是生活「實拍」,影像生產方式趨向「零添加」。比如,某短視頻平臺上一個粉絲近1500萬的帳號,每期內容都是一位普通農婦製作特色食物。跟《舌尖上的中國》等專業美食紀錄片相比,這些視頻日誌拍攝方式非常簡單,內容只有做飯和吃飯,場景無非廚房和農家院子,影像僅僅是幾個固定的長鏡頭拼接而成,很少有推拉搖移等鏡頭語言,更不用說充滿文學氣息的詩意旁白。但真實的生活場景、粗糲的視頻畫面讓觀眾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回憶起媽媽盡己所能為家人製作美食的動人場景。沒有受過專業培訓而拍攝成的視頻內容,並非「劣勢」,反而成就一種獨特的美學風格,更易於建立創作者和粉絲之間的信任和情感聯繫。

不僅如此,這些本來是農民或返鄉創業青年的創作者們也提供了觀察當下鄉村的別樣視角。在過去的鄉村書寫中,創作主體往往是職業的文藝工作者,農民只是被書寫的對象。但「三農」視頻日誌的創作者,生於斯長於斯,儘管拍攝工具並不專業,拍攝技巧也沒那麼嫻熟,但擁有對這片土地的細緻觀察和濃厚情感,這種真實的力量仍然打動人心。除更全面展現鄉村生活外,「三農」視頻日誌的創作者們也更有動力通過視頻日誌這一抓手,把網絡內容生產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重新激活更多鄉村資源。例如,截至目前,某短視頻平臺,有超過1000位「三農」創作者開通小店,小店年總成交額超過2億元,其中30位創作者年成交額超百萬,有的累計為家鄉賣出水果800萬斤,為1200多戶農戶和貧困戶增收400多萬元,有的將線上的組織能力轉化到線下,聯合當地村民建立以農產品生產和供銷為主業的農業合作社……網際網路與鄉村「連結」越來越廣、越來越深,「三農」視頻日誌也因此被稱作當今農村「新農具」。

通過「三農」視頻日誌,人們感受著當下鄉村社會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氣神,更多人才和資源也將由此投入新時代鄉村建設中去。「三農」視頻日誌充滿著創作者自我呈現和自我發展的煙火氣,構成了鮮活生動的時代風景。

相關焦點

  • 「冀農」探索服務三農新路徑 打造農村-城市生態鏈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三農,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也是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年。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推動下,網際網路技術已經可以深入到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眾多環節。為切實協助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社會各界也在通過不同的嘗試進行努力,在網際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眾多網際網路公司都針對農村市場推出各種產品,但是這一類產品大多均為電商平臺,對改善農村當前問題作用非常有限。
  • 消失的農具,在他手中又「活」了過來
    第一展室陳列著各種舊農具和一些老物件,大至鋤頭、磚鬥、耙子、鐵鍋等,小至算盤、銅錢、瓷碗……儼然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不能小瞧了這些過去的生活、生產用品,它們都曾是農民祖祖輩輩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工具,每一件都記錄了農村、農民生活的痕跡,也寄託了幾代人的感情。」馮強仁說。旁邊的第二展室是馮強仁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
  • 開闢「三農」工作「新視野」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近日從2020年西鄉塘區聚焦做優現代特色農業、大力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以來,西鄉塘區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緊緊圍繞中央、自治區和南寧市關於「三農」工作決策部署,紮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強農業各項工作
  • 農村越來越量少的老物件,圖2是一種計量單位,最後一種農具是啥
    【農村越來越量少的老物件,圖2是一種計量單位,最後一種農具是啥】以前農村木匠有很多基本工具,刨子只是其中的一種,用來刨平木頭,出光的一種木工工具。這個老物件,升子,記得小時候要去鄰居家借米,都是用升子作為計量單位。現在都是電飯煲煮飯了,直接用量杯,升子也就慢慢消失了。
  • 農村現新騙局,十塊錢就能買一箱牛奶
    近幾年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民也都富裕了,雖然偶爾也會遇到些騙局,但到底還是民風淳樸啊。前幾日老農就遇到一個騙局,下面就給大家細細講來,以後萬一遇到,提前做好防範。老農去鎮上的農具店看農機,在路邊遇到幾個操外地口音的年輕人。
  • 甲骨文超級碼科技助力「浙農碼」打造數字三農新名片
    為加快實施數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加快啟動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抓好數字農業農村試點工作,持續推動鄉村治理信息化,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化經普查,截止6月10日,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共有42個信息系統正常運行,同時浙江省內也有不少地區建設有市級平臺、縣級平臺等,「浙農碼」為浙江省內各類信息系統提供了功能融合和數據融合的平臺。
  • 德陽市「新三農」工作聯席會議召開
    德陽市「新三農」工作聯席會議召開 2019年08月07日 18:55:17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德陽8月7日訊(周志衡 洪英 文/圖) 8月7日,德陽市「新三農」工作聯席會議在成都農交所德陽所舉行。
  • 牟少巖:為「三農」的明天而孜孜追求
    課堂之上,他妙語連篇,耐心向學生傳遞知識;課堂之外,他心系「三農」、專注科研,用心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他就是青島農業大學社科處處長、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碩士生導師牟少巖教授。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30年的牟少巖教授,是一位學者的理性與文人的感性完美融合的人,是校園裡傳道授業的師長,是農民中答疑解惑的專家。
  • 幾種傳統農具使用過程中的力學原理
    我所用過的那些農具,基本上都已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忽然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這一代農村青年,已經成了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農具的最後一批使用者與見證者。若將來有一天我們不在了,就沒有人知道它們了。這些農具是何時出現的,我不知道;其發明者是誰,我也不知道。
  • 三農三人談:長江裡的「大熊貓」現在還好嗎?
    三農三人談:長江裡的「大熊貓」現在還好嗎?為了補充恢復中華鱘野外種群資源,2020年11月28日,農業農村部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一起進行了中華鱘的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完整版視頻:
  • 解讀溫鐵軍與三農問題脈絡
    以前,他幾乎與農村沒有什麼關係:爺爺是大商人,「舊社會的剝削階級」,父親是人民大學的老教授,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呢?新中國成立兩年,就出生了。同樣逃脫不了國家政治運動的影響,國家讓他上學讀書、讓他停課鬧革命,讓他上山下鄉。
  • 2021年農村土地有啥新變化?村村通和農民養老有哪些好消息?
    站在農民角度,關注三農!大家好,我是老道!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時間已經來到1月上旬,現在距離春節越來越近了!最近有很多農民兄弟詢問老道,2021年國家針對三農方面的扶持政策!現在包括《一號文件》在內的具體文件還沒有出臺,不過按照已經發布的相關文件來看,在今年農村土地、村村通和農民養老方面可以說迎來新一輪重要調整!尤其是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在今年國家針對三農的扶持措施一定少不了!今天老道就結合已經發布的相關文件,為咱們農民兄弟們重點講一講農村土地、村村通和養老方面的相關消息!具體情況,咱們一起說一說!
  • 「憲法進農村」主題活動讓全國農業農村領域再掀學習憲法新高潮
    「舉辦『憲法進農村』主題活動,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憲法法律進村入戶,很有意義。」農業農村部法規司有關負責人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對於「憲法進農村」主題活動,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提前部署,法規司認真謀劃、精心組織,策劃了普法微視頻展播、普法展臺、法治講堂、有獎競猜、法律諮詢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
  • 每日一詞∣補上「三農」領域短板 strengthen the weak links in...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研究部署2020年「三農」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餘脫貧任務,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研究部署2020年「三農」工作,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提供了重要遵循。會議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餘脫貧任務。
  • 惠安縣農業農村局:多措並舉情暖「三農」凝心聚力彰顯擔當
    為貫徹落實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精神,重點推進疫情期間「三農」工作的保障落實,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在繼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農資供應和農業技術服務,全力保障春耕生產。  為切實保障全縣農業生產復工復產,為困難企業提升信心和動力,惠安縣出臺《關於支持農業生產復工復產十條措施》,支持涉農企業優先復工復產,積極協調解決農業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方面存在的問題。
  • 2021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農」重心轉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021甘肅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三農」重心轉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甘肅省公務員考試筆試內容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試以及申論,對於申論而言,主要是以4道題為主,3道客觀題,1道大作文,掌握的內容在於平時的積累,比如申論熱點、申論範文,
  • 在短視頻的藍海裡跌跌撞撞的吃螃蟹者
    原標題:在短視頻的藍海裡跌跌撞撞的吃螃蟹者   3月22日,短視頻博主李子柒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更兩個月之後,終於「上新」。她的一條「藍印花布」視頻,在今日頭條平臺短短幾天之內就達到94萬次的播放量。不少網友留言:「終於更新了!」「等到頭髮都白了兩根!」   李子柒,短視頻創作領域的知名博主,來自四川綿陽。
  • 初心如磐哺「三農、小微」厚積薄發細譜新篇章
    光陰轉瞬,浙江桐鄉民泰村鎮銀行已走過六個年頭,六年來該行紮根桐鄉、深耕農村,助力「三農、小微」,與他們同耕耘、同進取、同成長,與社會各方務實合作、開拓創新、攜手前行,助力桐鄉經濟發展。六年來,該行已成長為服務桐鄉三農、小微企業的主力軍,成為當地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銀行之一。
  • 農村常見的臭椿樹,有什麼用途呢?
    臭椿樹是農村比較常見的一種樹木,它易於成活,樹冠高大,每到夏季,樹幹上就爬滿了一種叫作「花大姐」的昆蟲。那它為什麼叫「臭椿樹」呢?因為它和香椿樹相比,有一種怪異的臭味。雖然它不怎麼好聞,可是用途缺不少呢。1.臭椿樹的木材可以做家具、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