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農具,在他手中又「活」了過來

2021-01-15 金臺資訊

牆上掛滿了馮強仁所用的刨、鋸等工具。

馮強仁精心製作的轆轤和水桶。

馮強仁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深刻的感情。

按1:10比例復原的紡車。

在鹹陽市秦都區兩寺渡村內,有一位老木匠馮強仁,他雖已是81歲高齡,卻能將過去所用的架子車、紡車、犁、耙、石碾子、篩子等農耕用具,製作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不少已經消失的農具,在馮強仁手中又「活」了過來。2018年,馮強仁在家中開設「農耕文化展覽館」,再現微縮版的農耕史,留住農耕文化記憶。

再現微縮版農耕史

6月18日,記者來到兩寺渡村,提起馮強仁,村裡人都誇他是個手藝出眾的「能人」。馮強仁所製作的每一件微縮版農具裡,都飽含著他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及工匠精神的傳承,從中也能看出中國農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之路。

馮強仁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就坐落在自家老屋的二層,共有兩個展室。第一展室陳列著各種舊農具和一些老物件,大至鋤頭、磚鬥、耙子、鐵鍋等,小至算盤、銅錢、瓷碗……儼然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不能小瞧了這些過去的生活、生產用品,它們都曾是農民祖祖輩輩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工具,每一件都記錄了農村、農民生活的痕跡,也寄託了幾代人的感情。」馮強仁說。

旁邊的第二展室是馮強仁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牆上掛滿了老人所用的各種尺寸的刨、鋸、鑿子等工具,桌子上則是各式各樣的微縮農具,小巧精緻,讓人愛不釋手。「這是硬軲轆馬車,那是過去的紡車,這個是運糧食的獨輪車,這兒還有碾子、磨子、犁、耙、木鍁,還有過去收小麥的釤麥杆子,那邊是擔水的扁擔和木桶。」馮強仁說起一件件「寶貝」來如數家珍,「十畝地、八畝寬,裡頭坐著女兒官;腳一踏、手一扳,噼裡啪啦都動彈,說的是織布機。一根繩,撂過城;繩也轉,城也轉,指的是紡線車……除了製作農具外,我還細心地把關於各種農具的歌謠也收集起來。這樣可以讓觀眾在參觀實物的同時,對相關的民俗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一點一滴匠心獨具

「這裡所有的東西都是我這兩年做的。你看它們像工藝品吧,但是它們都能動,像紡織機能紡、碾子能轉、大車能推、耙子能耙,每一件都保持著原來的功能。」馮強仁就像一個講解員,講起來頭頭是道、激情滿滿。老人隨手拿起一架微縮版手搖紡線車對記者說:「你看,這是一架手搖紡線車,是我按照1∶10的比例製作的。真的農具可以用斧子、鑿子之類打眼、取卯,但比例縮小以後,只能用小刀、電鑽等工具精細操作,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廢料。這架微縮版紡線車看起來很簡單,工藝卻一樣不能少,我前後花了3天時間才製作完成。」

「這輛架子車是農村一種常用的運輸工具,從繪圖、設計比例、竹筆畫線、刨子刨平,再到手工組裝、黏合,用了5天時間才做好。」馮強仁又拿起一輛小小的農用架子車說,「這個車輪和車架組裝起來很費功夫,因為車軸和車架相連且車軸的外端在車架外,車軸的外端分別連接車輪,黏合組裝時需要精雕細琢才行,這就體現了咱們勞動人民的智慧。」

老人看著一件件農具,不時地放下這個,拿起那個,為記者講解每一件農具的用途。「別小看了這些微縮版農具,這些都是我用鋸子、刨子、銼刀、鑿子等一點點做出來的,而且都是榫卯結構,完全不用一顆釘子。」馮強仁自豪地說。

馮強仁老人是木工出身,14歲就開始做木工活,他做的活計常常受到街坊四鄰的誇讚。家裡的家具等物件,也都是他親手打制的。因此,他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深厚的感情。「過去,做木工活是為了維持生計,我經常在晚上點著油燈給人打箱子,就為了多賺點錢貼補家用。現在生活好了,不用再為生計奔波,可我總覺得生活中缺了點什麼——直到有了建造『農耕文化展覽館』的想法。」馮強仁感慨地說,「因為我發現,隨著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年輕人逐漸忽視了傳統農耕農具,對於傳統農具知之甚少,我希望通過陳列展示,使當下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傳統的耕作常識,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這也是我辦『農耕文化展覽館』的初衷。」

從2018年起,馮強仁老人就開始為他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做籌備工作,從繪圖、選料,到精心製作,老人忙得不亦樂乎。「每天聽到敲敲打打的聲音,心裡就會踏實許多。看著家中展品一件件多起來,真是有說不出的成就感。」馮強仁由衷地說。

讓更多的人了解農耕文化

「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會做幾十年前的農具,而且做得惟妙惟肖。」經常有人慕名來到馮強仁家裡,欣賞這位耄耋老人傾注心血製作的手工藝品。對於每一位來訪者,老人都會熱情接待,邁著已經不再輕盈的腳步,緩步走上二樓展館,詳細地介紹每一樣展品的名稱、用途、使用年代。「看到馮強仁製作的這些手工藝品,很震撼!也為他一如既往對傳統手工藝的追求和熱愛所感動。」有人在老人家中的留言本上寫下這樣的話。周邊的一些大學也積極聯繫馮強仁,希望老人能夠帶著他的手工藝品,為學生們補上「農耕文化」這一課。

「父親現在年紀大了,每天還不辭辛苦地做活計,我原本很不理解,覺得他辛苦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應該好好享受生活。直到看到他重拾手藝後的精神煥發,給參觀者講解時的熱情專注,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親。」馮強仁的兒子馮亞慶說,「第一展室的展品大部分都是我收藏的,也是對父親的一種支持。我現在開始學習父親的手藝,每天在樓上陪著父親一起做活,聽他講述過往的故事,做他的堅強後盾,這讓他很開心,也很欣慰。我的願望就是將父親的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傳統的農耕文化。」

現如今,81歲的馮強仁依然精神矍鑠,他將繼續製作木製紡車、篩子等過去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具,不斷豐富家中的展品。同時,他還計劃設立一個「木工房」,放置一些木桶等簡易農具的半成品,並現場演示農具的製作過程,讓觀眾有更加直觀的參觀體驗。這也是他當前的願望——活到老做到老,把傳統手藝保護傳承下去。

記者手記

把傳統手藝保護傳承下去

楊小玲

隨著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加速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紡車、犁、篩子、石碾子等過去必不可少的農具與如今的生活漸行漸遠,不少年輕人不了解農村,甚至連煤油燈都沒見過。

在馮強仁的「農耕文化展覽館」裡,每一件展品都會「說話」,都在講述著鄉村的歷史變遷過程、展現著農耕文化的獨特底蘊。這些展品,也是告別貧困、記住變遷的歷史見證。

「如今住進新房子,過去村子的舊貌沒有了,腦海中曾經的農耕記憶也漸漸淡了。後代們能在這裡參觀農具,了解農耕文化,真是件好事兒。」兩寺渡村村民馮選感慨地說。

「比起單純語言上的講解,這些農村老物件能夠給孩子們留下更直觀、更深刻的印象,這些印象將慢慢組合成這一代孩子們心中的鄉村形象。」有參觀者表示。這些老物件承載著農耕生活的記憶,人們從中能體會到農耕勞動的艱辛不易,這也是今日中國新農村可以不斷走向富足的歷史源泉。

了解過去才能憶苦思甜,飲水思源才能學會感恩,凝聚人心才能砥礪奮進。隨著「農耕文化展覽館」的建立,遊子們能更好地懷念,孩子們可以更好地學習,我們就能把鄉村記憶一代代傳承下去——留住鄉愁,銘記歷史,創造未來。

相關焦點

  • 為首的角馬騎士惡狠狠地道,他手中長刀揚起
    為首的角馬騎士惡狠狠地道,他手中長刀揚起,其餘角馬騎士手中的長刀同樣揚了起來。「這話也是我想對你們說的!」林東平靜地道。「殺!」為首的角馬騎士冷聲道,他手中長刀一揮,頓時一道刀氣斬向了林東和木紫音他們,這角馬騎士的實力倒還不錯進入了星王級,不過還只是一星星王!
  • 夢見貓死了又活過來了 夢見貓死掉了又活了
    夢見貓死了又活過來了 夢見貓死了,說明你近期意志有些消沉,可能是沉迷於一些事情無法自拔,建議散散步,調整下心情。 夢到貓死亡對於健康是不好的,有可能病情會惡化,而牠的死亡如果讓你感覺到恐懼,在感情上很有可能會失利,要注意是否有第三者介入感情,或者這個第三者就在你身邊。
  • 農村越來越量少的老物件,圖2是一種計量單位,最後一種農具是啥
    【農村越來越量少的老物件,圖2是一種計量單位,最後一種農具是啥】以前農村木匠有很多基本工具,刨子只是其中的一種,用來刨平木頭,出光的一種木工工具。這個老物件,升子,記得小時候要去鄰居家借米,都是用升子作為計量單位。現在都是電飯煲煮飯了,直接用量杯,升子也就慢慢消失了。
  • 幾種傳統農具使用過程中的力學原理
    高考距今已經快十一年了,這十一年裡,在我的老家,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以超乎任何人想像的速度普及開來,過去沿襲千百年的「耕牛+人力」的生產模式被徹底改變,曾經一家人起早貪黑忙好幾天的活,如今依靠大型機械幾分鐘便解決了,生產效率提升了何止百倍千倍。我所用過的那些農具,基本上都已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 讓班圖黑人徵服非洲的農具如何製造?簡單的有點過分,有火就行!
    揭秘兩千年前的黑人冶鐵術,包教不包會小編已經對黑人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冶鐵術做了詳細介紹,從礦石開採到冶煉出爐,一整套流程都有,小編可以負責任的講,整個頭條的文章目前在這方面都沒有比我講的更詳細的了(求關注)~,而今天這一篇文章,小編將會介紹黑人如何把獲得的粗鐵轉換為農具。
  • 寶雞園林人巧手改造 廢舊農具變身螳螂、蟈蟈、貓頭鷹……
    寶雞園林人巧手改造 廢舊農具變身螳螂、蟈蟈、貓頭鷹…… 2020-09-09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流浪地球2》的編劇非常頭疼,到底怎麼讓吳京「活」過來?
    但是現在編劇遇到了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到底怎麼讓吳京「活」過來? 這次雖然有錢了,但是因為上一集的故事結尾吳京已經犧牲,這次如何讓他再度登場,變成了一個大難題。
  • 你知道手中的鍵盤究竟可以「活」多久麼
    你知道手中的鍵盤究竟可以「活」多久麼?    想要知道手中的鍵盤壽命,首先要了解的是鍵盤的按鍵壽命。基本上鍵盤包裝很少介紹鍵盤的按鍵壽命,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鍵盤的按鍵壽命,下面筆者就介紹一下主流鍵盤的按鍵壽命。
  • 讓人期待,世界第1個冷凍人宣布解凍,他可以重新活過來嗎?
    讓人期待,世界第1個冷凍人宣布解凍,他可以重新活過來嗎?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要面對生老病死,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也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生命可以長久一點。
  • 美術老師臉上畫出動物園 讓動物在臉頰上活過來
    美術老師臉上畫出動物園 讓動物在臉頰上活過來 2020-09-11 08:43:26  來源:未來網
  • 追憶農耕文化的結晶,這些傳統農具你認識幾種?全部認識算我輸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農具很多已被現代農業機械替代,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將慢慢消失。但每一種農具,在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犁,又稱犁頭,一種耕田的農具,起鬆土、碎土等作用。它由犁脖、犁彎、犁鏵三部分組成。
  • 《人民的名義》陳海結局活過來了嗎?扮演者黃俊鵬還演過哪些電視劇?
    原標題:《人民的名義》陳海結局活過來了嗎?扮演者黃俊鵬還演過哪些電視劇? 《人民的名義》,一部備受關注的好戲,可以說是瞬間火爆各大平臺,而裡面劇情的緊湊,刺激,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最讓人驚嘆的就是陳海的車禍,被撞的一瞬間,將人們的情緒帶到了高潮,接下來應該有更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觀眾:陳海你可要醒醒啊!
  • 此人被稱為「醫聖」:世人只知華陀,少有人知他也活在三國時代!
    此人被稱為「醫聖」:世人只知華陀,少有人知他也活在三國時代!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5):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和關羽一個時代(160-220年)。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 電力通信光纜熔接丨「糙漢子」手中有精細活
    手中一邊幹著活,周成耀一邊輕聲解說:「這個切割時,動作要自然、平穩,不重不急,避免斷纖、斜角、毛刺、裂痕等不良端面的產生,最後我們要將兩根光纖在熔接機中熔接到一起,並將接頭部分用『熱縮管』保護起來……」整個熔接過程自然流暢,金卓義和周成耀二人配合密切,一氣呵成。在熔接部分完成後,二人又緊接著完成了盤纖、裝接續盒、密封、上塔固定等一系列後續工作。
  • 年輕男子突發腦出血,生死未卜,父母:還能活過來麼?
    但此時他躺在病床上,雖然有睜眼,但目光已經失去了光彩。我大聲喊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迷迷糊糊,咿咿呀呀發音了幾句,但聽不清他說什麼。估計是腦出血影響了大腦功能,導致患者語言功能障礙。幾個家屬想跟進來,我示意讓他們先在外面等候,一會我會出去找他們談話。大門徐徐關閉,我能看到門外面站著病人的父母。
  • 聊齋故事:母親下葬蛇擋道,孝子打開棺材,道士:她還能活
    而與此同時,一條巨大的白蛇也從蛇群的後面遊了過來,它爬上了棺材,不知道是要幹什麼。眾人都望向道士,希望他出主意,可是道士只是看著,什麼都不說。那白蛇爬上棺材後,群蛇就衝了上來,將它和棺材團團圍住,眾人看得一陣頭皮發麻,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對於村民們,像是一個世紀那麼久,然而時間,卻只是一刻鐘。此時,那些蛇慢慢地從棺材旁退了開來,而那條大白蛇,早已經不見了。
  • 在愛情中死過又活過來的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首歌寫的是什麼意思,《年輪說》是楊丞琳專輯的主打歌,由吳青峰作詞,他以楊丞琳的成長軌跡為靈感而創作,想將該曲獻給「在愛情裡死過又活回來的人」。「在愛情中死過又活過來」就是這首歌的主旨。可以說囊括了主角的前半生,嬰兒出生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哭啼,這是她人生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小朋友長大的過程,三是到了青春期,然後碰巧遇見了那個他。「了解這個你,沉迷(愛上)這個你」,成長的「年輪」仿佛因為遇見他而停止了。但後來,「他」不見了,離開了你,十是寂寞夜裡,百是懷了疑。千是掙扎夢醒,萬是鐵心離開你。
  • 老人被醫生宣布死亡,準備火化時突然活了過來,當天又死了
    印度一名老人因為呼吸系統疾病而被醫生宣布死亡,家人隨後為其準備葬禮,在準備火化的時候老人突然活了過來。醫生到達現場對其進行救治,然而幾個小時以後他又死了。 據印度媒體8月9日報導,這一離奇事件發生在印度北方邦庫希納加爾地區。當地時間周六(8月8日),一名老人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
  • 幾十噸的石頭在他手中輕如氣球般被他玩弄於手掌之中的科學怪人
    大概故事情節大家都知道,根據那個版本我們印象中的科學怪人是一個由人類的屍體拼裝 而成的巨人,臉上有銅線補丁而且他之所以能夠活過來,是因為靠著他的創造者用電刺激,就像我們今天做這個心肺復甦的電擊法一樣,把他電活了,讓他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怪物。
  • 蜜蜂消失以後 人類就能活4年?
    蜜蜂消失以後 人類就能活4年?據報導,世界各地都發現了蜜蜂種群在急劇減少,全球已有近100 萬群蜜蜂消失。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現,由於授粉蜜蜂的減少,植物的繁殖能力明顯降低。科學家們擔憂的是,蜜蜂的大量失蹤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可能是巨大的,農作物可能會大量減產,人類最終將面臨大規模的食物短缺。曾有科學家們預言,按照目前蜜蜂消失的速度,蜜蜂消失帶來的危害在短時間內要比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危害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