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傳統農具使用過程中的力學原理

2021-01-07 科技日報

1. 引言

清明假期回了趟老家,在家裡一間倉庫裡,忽然發現了幾件農具,堆在角落裡,落了厚厚的一層灰——回想起來,我已經十一年沒有用過它們了。我的中考和高考都正趕上麥收時節,中考是在鎮上,離家五公裡,下了考場,騎自行車回家,還趕得上「揚場」,一直幹到晚上,倒頭就睡,第二天早上再上考場。高考是在縣城,考前放了幾天假,那個時候母親在外地打工,哥哥在上大學,我和父親一起收完了大部分麥子。考前一天下午到縣城,高考的那兩天裡,父親一人收完了剩下的麥子。在那之後,從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出國攻讀博士,再到如今回國成為一名大學老師,我幾乎再也沒有幹過農活了。

高考距今已經快十一年了,這十一年裡,在我的老家,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以超乎任何人想像的速度普及開來,過去沿襲千百年的「耕牛+人力」的生產模式被徹底改變,曾經一家人起早貪黑忙好幾天的活,如今依靠大型機械幾分鐘便解決了,生產效率提升了何止百倍千倍。我所用過的那些農具,基本上都已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忽然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這一代農村青年,已經成了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農具的最後一批使用者與見證者。若將來有一天我們不在了,就沒有人知道它們了。

這些農具是何時出現的,我不知道;其發明者是誰,我也不知道。一代又一代的農民依靠自己樸素的理解,製作著、使用著這些農具,縱使它們隨著技術的發展消亡了,也應該被記錄下來,讓知情者對曾經的歲月報以熱淚,也讓後來人知道,我們這個農耕民族走到今天,靠的不只是一身蠻力。

為此,收假回到學校後,利用三個晚上業餘時間寫成此文。這篇文章介紹了陝西關中地區最常見的幾種傳統農具以及它們使用過程中的力學原理,與其說是科普,不如說是紀念,謹以此為那些不曾忘卻的回憶做一些科學的解釋與註腳。

2. 農具使用過程中的力學原理

傳統農業生產中涉及的農具多種多樣、紛繁複雜,本文僅選取五種加以介紹,為了增加行文的科學性,分別命名如下: I. 可拆卸式複雜曲線割麥專用鐮刀;II. 基於槓桿原理的自鎖式麥捆裝車技術;III. 基於渦流效應的除塵去雜質簸箕;IV. 自適應01開關控制下的活塞式風箱;V. 循環衝擊載荷下的頭抗疲勞連接技術。

2.1 可拆卸式複雜曲線割麥專用鐮刀

可拆卸式複雜曲線割麥專用鐮刀,因其形似胳膊肘,俗稱「肘肘」,是小麥收割過程中使用的專用鐮刀,如圖1所示:

(a)整體效果圖

(b)俯視圖

(c)側視圖

圖1 可拆卸式複雜曲線割麥專用鐮刀

在小麥收割過程中,鐮刀面臨著麥稈幹硬、收割強度大、使用時間集中等苛刻服役環境,這些不利因素對鐮刀刀刃的硬度提出了嚴苛要求,限於傳統加工水平及經濟條件,一般採用含碳量較高的硬脆鋼製造刀片。即使如此,割麥過程中刀刃磨損依然很快(一般4-5個小時即需要打磨刃片),整體服役壽命一般僅為1-2季。若刀片和刀把為一體化連接,頻繁淘汰刀片的同時也會淘汰掉服役狀態良好的刀把,顯然會造成極大浪費。因此,可拆卸式的構型可以兼顧經濟性及生產效率。

圖2 割麥示意圖

如圖2所示,刀把設計為曲線主要原因有兩點:

提高刀把末端的施力點以緩解疲勞。傳統農業生產中,要求收割的麥稈越長越好,換言之,留在地裡的麥茬越短越好。前者是因為麥稈可以作為牲口的飼料,後者則是為接下來播種玉米提供便利。在這種情況下,割麥時要求刀刃越低越好。顯然,對直線刀把而言,施力路徑應沿圖2中虛線方向,割麥人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彎腿彎腰,在夏季烈日暴曬的環境下,極易疲勞。顯然,刀把設計為曲線時,可顯著提高刀把末端施力點,使割麥人腿部較為舒展,從而有利於緩解割麥人的疲勞。

降低刀片打滑割傷左手的風險。如圖3所示,若使用直線刀把,在不斷重複的割麥過程中,割麥人由於過度疲勞,會無意識地抬腿伸腰,從而使握持端施力點上升,此時,刀片與麥稈之間的鈍角進一步增大(如圖3左圖),加之麥稈幹硬,容易打滑而割傷左手。由於刀片鋒利異常,事故一旦出現,往往會報銷割麥人整個割麥季,這在「龍口奪食」的夏收時節,後果不堪設想。對曲線刀把而言,如圖2所示,當在刀把末端施以力F時,由於握持端施力點和刀刃著力點不在一個水平面上,使得鐮刀沿刀刃著力點產生一個向下的「低頭力矩」,該力矩可以使刀片與麥稈之間的鈍角減小,更趨近於垂直(如圖3右圖),從而減少「打滑」的風險,保證了割麥人的安全。

圖3 刀片與麥稈夾角示意圖

顯然,在割麥過程中,採用可拆卸式複雜曲線專用鐮刀,既兼顧了經濟性與高效性,又有利於緩解割麥人的疲勞並保證其在長時間重複割麥動作中的安全。

2.2 基於槓桿原理的自鎖式麥捆裝車技術

小麥收割完畢後,需要把麥捆運送到打麥場,然後經過「碾場」、「揚場」、晾曬等一系列工序,才能顆粒歸倉。運輸過程就需要用到架子車,如圖4所示:

圖4 架子車

顯然,堆積起來的麥捆需要用繩索綁緊方能運輸,那麼,如圖5所示的麥捆「頭對頭」的裝車方式(兩排麥捆以麥穗朝裡、麥茬朝外的方式碼放堆積),怎麼才能方便可靠地實現綁緊呢?

圖5 麥捆及裝車示意圖

一般情況下,假設一個65kg級普通成年男子雙臂最大可以提供40kg的拉力,那就意味著如果直接用雙手拽緊繩索,所提供的綁緊力必然小於40kg,這在實際運輸中遠遠不夠,尤其在山路崎嶇、架子車顛簸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因此必須開發一種綁緊力足夠大、同時操作又足夠簡單的綁緊方法。

實踐中,農民採用的裝車方法十分簡單,如圖6所示:

圖6 麥捆裝車示意圖

圖中藍線表示繩索,共有兩套,在車頂通過三角形木套形成一個滑動定滑輪;在繩索2的一端,套上一尖端為楔形的木棒,將尖端插入麥捆,沿虛線箭頭方向從另一端向下壓木棒,即可將繩索拉緊。根據槓桿原理,可以產生遠大於成年男子臂力的拉緊力。繩索拉緊後,將木棒順勢插入麥捆內部,自然形成一個自鎖機構,且綁緊力越大,自鎖效應越強。另一方面,不論是裝車時木棒插入麥捆,還是卸車時木棒拔出麥捆,均只需克服較低的摩擦力,操作十分簡單。

顯然,該方法巧妙地實現了四兩撥千斤的力學放大效果以及綁緊後的自鎖效果,且操作十分便利,堪稱以人力為主的農業生產方式中的最優解,是傳統農村成年男子的必備技能之一。

2.3 基於渦流效應的除塵去雜質簸箕

基於渦流效應的除塵去雜質簸箕,簡稱簸箕,如圖7所示:

圖7 基於渦流效應的除塵去雜質簸箕

簸箕主要用於分離糧食顆粒與輕質雜質(如樹葉、麥穗殼、塵土等),其使用方法及原理如圖8所示:

圖8 簸箕使用示意圖

其中,簸箕所盛藍色顆粒代表糧食顆粒,深黃色顆粒代表輕質雜質。在使用過程中,首先將簸箕向上揚起,將糧食-雜質混雜物拋向空中,然後再將簸箕向下壓至水平,讓糧食顆粒原路落回簸箕。在向下壓的過程中,簸箕下表面空氣受「壓」,形成高壓氣團,簸箕上表面空氣受「拉」,形成低壓氣團,這種情況下,下表面的氣流會被迫沿簸箕邊緣「補償」到上表面,從而形成一個渦流,糧食中的輕質雜質就會被渦流「吹」出簸箕。如此往復多次,就會實現將輕質雜質分離出糧食顆粒的目的。

該方法簡便易行,廣泛應用於小麥、玉米、豆類等糧食顆粒的提純操作中。

2.4 自適應01開關控制下的活塞式風箱

風箱,是傳統農村廚房的必備廚具,旺火大灶必不可少,其布局如圖9所示:

圖9 活塞式風箱

其結構示意圖如圖10所示:

圖10 活塞式風箱結構示意圖

活塞式風箱一個最大的優點是:不論推拉,均可送風,其原理如圖11和圖12所示:

圖11 推桿過程中送風原理

圖11中,上圖為側視圖,下圖為俯視圖。在推桿過程中,風箱內活塞右側氣壓減小,外部空氣湧入,自然頂開風門(圖中右側藍色矩形薄板,上端活頁連接到風箱箱體,平時自然下垂,遇外部氣流湧入時被自然推開);同時,左側氣壓增大,且氣壓高於風箱外部大氣壓,左側風門被迫關閉,氣流被迫湧入底端送風管道,中央擋風板被「吹」向右側閉合,從而使氣流向外排出。

同理,如圖12所示,在拉杆過程中,左右兩側風門及中央擋風板在氣壓的作用下反向動作,使得氣流沿底端送風管道右側湧入並排出。

圖12 拉杆過程中送風原理

顯然,在上述動作中,左右兩側風門及中央擋風板可視為01開關,在氣壓的作用下自然形成閉合送風路徑,且無需額外的控制手段,在推拉過程中皆可送風,諺曰: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就是這個道理。

2.5 循環衝擊載荷下的頭抗疲勞連接技術

頭,人力挖土工具,如圖13所示:

圖13 頭

在挖土的過程中,頭不斷承受循環衝擊載荷,若接頭部位連接不當,頭很容易掉落。在實踐中,頭的連結形式如圖14所示:

圖14 頭連結示意圖

在圖14中,先將墊布襯於頭連接處,再裝入頭把,然後從虛線位置強行塞入木質楔形墊塊(以錘子砸入以實現過盈配合),最後從另一端裝入緊固圈,使整個連接頭處於鎖止狀態。

然而,即便如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常有頭掉落的情況出現,這是由於結構疲勞失效造成的。所謂疲勞失效,特指循環載荷下,結構在不斷重複受力時發生破壞失效的現象,其原理如下:

實際使用的材料與結構,均不是「理想」和「完美」的,其中必然存在某種缺陷。在受到靜載荷時,只要該靜力低於材料或結構的破壞極限,材料就「挺得住」,且由於材料或結構缺陷處的受力會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完全可以長期保持。而在循環載荷下,載荷一次次地作用,局部缺陷部位受力始終無法達到平衡狀態,必然導致缺陷不斷擴大。長此以往,當缺陷擴大到再也無法承受外載時,結構就會突然破壞失效。

為了提高疲勞壽命,在一些情況下,可以在材料或結構內部引入壓應力,壓應力會抑制缺陷擴展的速率。頭的連接正是應用了這一原理:

圖15 頭抗疲勞連接示意圖

如圖15 所示,在頭連接時,專門墊有墊布,墊布一般採用舊鞋幫等材料製成。在頭使用前,常常會蘸一些水,墊布吸水膨脹,會在頭連接部位內部產生壓應力,從而大大提高頭連接部位的抗疲勞性能。

該方法簡便易行、原理可靠,已經廣泛應用於頭、雙齒、鋤頭等承受循環衝擊載荷的挖土類農具中。

3. 結論

本文介紹了幾種典型農具使用過程中的力學原理,結果表明,傳統農具並非技術含量低下的代名詞,相反,在受限於人力生產條件時,傳統農具的設計使用包含了深刻的科學原理,是當時歷史發展水平大環境約束下的最優解。因此,既要以開放的心態樂見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又不宜在享受紅利的同時脫離歷史條件去指點過往。而不斷上下求索以推進科技發展水平、突破歷史大環境約束,正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價值所在。

4. 致謝

謹以此文獻給我可愛的故鄉,並以此紀念那段不曾褪色的時光。

參考文獻

本文實物拍攝於作者自家後院倉庫,所用的力學原理見於任何一本力學教材,示意圖為作者自行繪製。故本文無參考文獻。

來源:微信公眾號「亞輝」

編輯:朱麗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追憶農耕文化的結晶,這些傳統農具你認識幾種?全部認識算我輸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農具很多已被現代農業機械替代,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將慢慢消失。但每一種農具,在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犁,又稱犁頭,一種耕田的農具,起鬆土、碎土等作用。它由犁脖、犁彎、犁鏵三部分組成。
  • 消失的農具,在他手中又「活」了過來
    馮強仁所製作的每一件微縮版農具裡,都飽含著他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及工匠精神的傳承,從中也能看出中國農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之路。馮強仁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就坐落在自家老屋的二層,共有兩個展室。第一展室陳列著各種舊農具和一些老物件,大至鋤頭、磚鬥、耙子、鐵鍋等,小至算盤、銅錢、瓷碗……儼然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
  • 關於工程力學中的各類變分原理
    如所周知,在彈性力學中當確認了應變能函數的存在又假定在位移變化的過程中外力保持不變時,根據虛功原理就有最小勢能原理成立(這意味著表示系統總勢能的泛函取駐值),通過引入Lagrange乘子還可把最小勢能原理加以推廣,從而產生一整族的變分原理。
  • 顛覆傳統力學的新發明
    不過現在有個新發明,讓飛行器在太空中也能獲得動力(加速度),與人們想像中的UFO相似,這就是分解旋轉物體產生的離心力作動力,這和傳統力學相違背。傳統力學最早期認為實現力必須有支撐點,就有歷吏上的科學家呈經說過,給我一根槓桿和一個支撐點,就能把地球撬起來。後來又有了牛頓力學,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傳統力學只是在地球引力範圍內的力學,在太空並不適用。
  • 力學原理在太極推手中應用
    研究其原理,有合力、慣性、力偶、螺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彈力原理、離心力原理、槓桿原理、重心原理、摩擦力原理、壓力原理等等。在推手中特別要貫徹重意不重力,心靜體松,巧妙地調整力學結構,科學應用力學原理。下面就力學原理在太極推手中應用探討。一、合力原理應用合力也叫疊加力。
  • 力學的科學有多少種?
    有限元法的出現,使得經典力學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帶動了傳統學科的發展和新的力學分支,如計算固體力學、計算流體力學、計算細觀力學等的產生。本文著重討論有限單元法及有限體積法在各分支學科的具體應用。
  • 讓班圖黑人徵服非洲的農具如何製造?簡單的有點過分,有火就行!
    在非洲的這些村莊裡,鐵匠非常受尊重,因為他們把無用的「石頭」變成強大工具的本領,在外行人眼裡就像魔術一樣神秘~,但其實黑人製作農具的方法也就那麼回事兒,相當簡易~黑人製作農具——鋤頭:黑人鐵匠會首先使用鍛鐵爐把之前鍛打好的鐵塊燒到紅熱(鍛鐵爐的製作方法,上一篇已經講過了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在閱讀了海森堡的論文之後,玻恩看出,海森堡的數學運算原來就是他在學生時代學到的矩陣微積分,矩陣力學終於由海森堡、玻恩和約當於1925年完成。矩陣力學是量子力學的第一種自成體系且邏輯一貫的離散形式表述。劍橋的狄拉克也很快將經典力學方程替換成矩陣或「q-數」的類似方程。
  • 生活中處處都是量子力學?量子理論的前世今生
    主要有玻爾提出了互補性原理以及海森堡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等核心理論。如果你想得到其他的可能狀態,你需要複製粘貼一大堆相同的物體,並對每一個分別測量,並通過統計得出這幾種可能狀態的概率。量子力學的實際應用1.量子通信技術量子通信是運用量子力學這個最前沿的技術。因為了解量子以及量子力學的人實在很少,這也導致了量子通信誕生以來就出現了很多的非議。
  • 貓咪喝奶,蘊含精妙的流體力學原理
    藉助高速攝像機,美國麻省理工的流體力學家Roman Stocker及其研究小組揭示出,當狗狗用舌頭舀水喝時,小貓卻能在啜飲牛奶時展現精妙的力平衡:在縮回舌頭前以最簡潔的方式接觸液體表面,之後帶出一條細小的液柱送入口中。
  • 猶豫不決,量子力學,量子技術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問題
    量子技術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信息量,所有的說物理的物理最後都會歸為數學。量子力學的量子情形不斷被超越,數學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只能解決屬於數學範疇內的問題。量子力學的結論和物理學研究方向相一致,儘管事實上並不十分一致,但是這兩者本身並沒有衝突。
  • 他推動著傳統固體力學,砥「力」前行
    隨著固體力學的不斷發展成熟,近年來傳統固體力學領域的重要問題也越來越少。但在一些分支方向上,還是有一些基礎問題至今尚未得到解決。 1 研製了新型剪切型壓電換能器,攻克了水平剪切波(SH波)激勵的難題 彈性波是固體力學比較傳統的領域,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來,除了基本的縱波和橫波,瑞利(Rayleigh)表面波和平板中的蘭姆(Lamb)波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應用,相比之下,水平剪切波(shear
  • 超聲波在電鍍過程中使用方法
    由於在壓鑄過程中加入了各種元素,除了成形、拉深、壓延、切割、拋光等工序外,還必須使用各種油品,如超聲波清洗機的油、拋光油等,這些油品很容易被去除。但拋光油分為黃油白油、綠色油等,很難去除。因此,必須選擇合適的超聲波清洗設備和清洗液。例如,由銅製成的三角閥應在拋光後立即清洗。
  • 宇宙中的「態」被發現,未來先於過程誕生,量子力學或將被推翻
    耶魯大學的麥克德沃雷特尖端物理實驗室在最近公布了一則消息,他們通過量子不確定性原理反向推導出來不同的結論。這是人類的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如果此次的成果能夠將量子力學推翻,那就意味著最近兩個世紀以來所取得的科學成就將會受到極大的衝擊,從生物到科技的方方面面都將會被重新審視。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 鄭偉謀
    04 量子力學基本原理費曼在他的物理學講義中講過,薛丁格方程不可能從你知道的任何東西中導出來,它只能從薛丁格的頭腦中冒出來。泡利於1925年通過分析實驗結果提出他的不相容原理:在量子力學裡,所有同種微觀粒子是不可分辨的,兩個電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泡利在1925年的論文中並沒有說明為什麼自旋為半整數的費米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 常見的幾種AR眼鏡顯示器原理剖析
    打開APP 常見的幾種AR眼鏡顯示器原理剖析 佚名 發表於 2017-12-20 17:22:44 理想情況下,每個人都想要時尚、擁有200x100度FOV(像人眼)方便使用的眼鏡和完美的圖像質量。但是HMD / NED的物理和光學限制(例如我們如何使用可穿戴硬體來反射和彎曲光線)讓這些在可預見的未來變得不太現實。所以我們需要弄清楚我們所關心的權衡。 光學硬體就是權衡問題。
  • 幾種主流的氧化技術原理及優缺點!
    催化臭氧氧化法使用的催化劑主要是過渡金屬氧化物和活性炭,其中活性炭價格低、 吸附性強、 催化活性高、穩定性好,被廣泛應用於催化臭氧氧化體系中。與傳統的處理方法,如吸附法、混凝法、活性汙泥法、物理法、化學法等相比較,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有機汙染物具有能耗低、操作簡便、反應條件溫和、可減少二次汙染等突出優點,因而日益受人們重視。光催化氧化技術使用的催化劑有TiO2、ZnO、WO3、CdS、ZnS、SnO2 和Fe3O4等。大量實驗證明,TiO2光催化反應對於工業廢水具有很強的處理能力。
  • 淺談幾種生物膜技術 | 包括工藝特點、原理及優勢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語本文主要介紹了幾種現今比較常用的生物膜汙水處理工藝的特點、原理及其優勢所在。包括顆粒型、水力自旋傳質填料型、活性汙泥一生物膜一體化型、無泡曝氣膜型。每種類型都有其特點與適用性,在使用時應該視具體情況進行選擇。關鍵詞:生物膜;汙水處理工藝。
  • 編碼量子力學定律,幾毫秒內模擬分子運動!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理論部門的物理學家、大都會研究員賈斯汀·史密斯(Justin Smith)說: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可以比傳統量子方法更快地對材料和分子動力學進行建模,同時保持同樣的精確度。了解分子如何運動對於開發藥物、蛋白質模擬和反應化學等潛在價值至關重要,量子力學和實驗(經驗)方法都可以應用到模擬中。
  • 他推動著傳統固體力學,砥「力」前行 | 人物專訪
    隨著固體力學的不斷發展成熟,近年來傳統固體力學領域的重要問題也越來越少。但在一些分支方向上,還是有一些基礎問題至今尚未得到解決。01研製了新型剪切型壓電換能器,攻克了水平剪切波(SH波)激勵的難題彈性波是固體力學比較傳統的領域,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來,除了基本的縱波和橫波,瑞利(Rayleigh)表面波和平板中的蘭姆(Lamb)波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應用,相比之下,水平剪切波(shear horizo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