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之上,他妙語連篇,耐心向學生傳遞知識;課堂之外,他心系「三農」、專注科研,用心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他就是青島農業大學社科處處長、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碩士生導師牟少巖教授。
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30年的牟少巖教授,是一位學者的理性與文人的感性完美融合的人,是校園裡傳道授業的師長,是農民中答疑解惑的專家。這樣的一位大學教授,心中時刻銘記著「爭做農民的代言人」。
懷揣作家夢的大學教授
1984年7月,剛剛從蘭州大學畢業的牟少巖來到青島農業大學任教。成為一名老師的他卻一直心懷作家夢,「最初我選擇教師是因為可以有較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在教學之餘我一直堅持創作,整整五年的時間裡凝聚著我最寶貴的青春年華。而時間證明我的夢想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將自己的手稿、詩作一把火燒掉,踏踏實實的做一名教師」。牟少巖教授回憶道。
放棄作家夢的牟少巖專心治學,他重新參加研究生考試,英語是一大難關,但他認定目標便勇往直前,最終成功考入北京農業大學。在讀研期間,他順應教育形勢變化,參加了法律專業自學考試,在保證自己專業課的同時通過了額外的21門法律課程。研究生畢業後,牟少巖回到學校教授經濟合同法、經濟法等課程,並考取了律師資格證書。
地方掛職的經歷,使牟少巖對「三農」的實踐發展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這也使得他深感進一步提高自身理論素養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0年掛職回校後的牟少巖審時度勢,決定報考山東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畢業後,他繼續承擔研究生教學任務,講授《農業政策專題》等課程,深受學生好評。
回顧30年的從業之路,牟少巖教授的工作根據形勢變化而變動,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但他始終堅持的就是:做就要做到完美、做到最好,這也是他工作的真實寫照。
為農民而科研
「同事們說我是個老憤青,雖然不是個褒義詞,但我接受。」牟教授說道:「我們必須懷著對農民深深的同情來看待三農問題,農民屬於相對弱勢群體,堅決不能侵佔農民權益。此外,僅同情是不夠的,還要尊重農民、理解農民,並切實為農民辦實事。」
牟少巖教授從小生活在農村,熟悉農民的生活狀態,他成為大學教授,更努力成為為農民解決問題的專家,「我希望自己成為農民的代言人」,簡潔的話語蘊含無限深意。
牟少巖教授認為「科研就是要努力走出去」,接觸實際、從實際中產生項目主題,開展深入調研,形成良性的循環,將為農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到實踐中。曾經在地方政府掛職的經歷給予了牟少巖教授很大的啟示:「掛職前,我的文章來源於圖書館,從別人的文章裡獲得思路,但在外工作的時間裡,對農業、農村、農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摒棄了原本蜻蜓點水式的研究,農民和鄉村幹部都是鮮活的形象,深入到實際,使科研工作能為農民真正解決問題。」
辛勞的汗水澆灌出碩果,任教30年來,牟少巖教授一直關注「三農」問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山東省軟科學項目、山東省政府學位委員會項目、青島市軟科學項目、山東省教委(教育廳)課題等研究項目課題10餘項。出版著作《農民職業分化微觀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青島為例》1部;主編教材3部,其中1部為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1部獲全國政法院校經濟法研究會優秀教材獎;副主編和參編教材多部。在《農業經濟問題》、《經濟與管理研究》、《經濟問題》、《農業現代化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論文《重構農村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明晰其產權關係》、《鄉村集體企業產權制度創新中的委託代理關係分析》、《農業產業化的形式現實問題和政府推動的著力點》、《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制度內涵和技術內涵——煙臺農業發展模式剖析》、《農民職業分化微觀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等被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分別獲山東省軟科學一等獎1項,山東省農牧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青島市、煙臺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4項,青島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項,獲煙臺市青年科技獎1項。他還多次獲得青島農業大學優秀共產黨黨員、教學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05-2011年連續7年被評為校級先進工作者。
與此同時,牟少巖教授還擔任青島農業大學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培訓、地方政府農業管理創新培訓等方面的特聘教師。對農村合作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給予了較多的關注,指導了青島、煙臺等地區的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曾多次出訪美國、歐洲多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學術交流活動。
將書香氣印到骨頭上去
在處理繁忙的行政工作、開展調研之外,牟少巖教授始終不忘大學教授的本職工作——傳道授業解惑。在他看來,本科學習是「學會學習的方法」,學會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可以從容應對今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研究生學習是「學會搞科研的初步方法」,可以將科研的思路與方法運用到社會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牟少巖的課堂之上,教的不是零散的知識,而是科學的方法,要找到主幹,再找出次級,順著思路一步一步形成完整體系。他建議學生將課本認真從頭到尾通讀三遍,並找尋相關教材進行泛讀,學生自己疏理主幹、找出重點才能應對知識更新與膨脹。他還建議學生不能把網絡當成圖書館,還應多去圖書館汲取『營養』,將『書香氣印到骨頭上去』。
同時,牟教授強調,「大學本科教育並非是職前培訓,不是講工作中的經驗照本宣科教給學生,而是教授應對工作中問題的能力。以會計本科和會計培訓為例,培訓只是告訴你詳細的科目分錄,本科是學習方法,兩者是存在本質區別的。」
在學生的眼中,「牟少巖教授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他可以很理性的為你講解分析問題,又可以很感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走出去為農民答疑解難
在卸任校長辦公室主任後,牟少巖有了相對較多的空餘時間,他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為農民答疑解難。2013年,他參與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與《大眾日報》合作開展的「強鎮路徑探析」活動,舉辦了6場報告會,成為該報「今年利用率最高的專家」,同時點評了43個鄉鎮關於「強鎮路徑探析」的稿子。
5月,牟少巖教授出席了《大眾日報》「強鎮路徑探析」啟動儀式和山東(淄博)部分鎮街科學發展研討會,並指出:「鎮域經濟的發展要走農業產業化、專業化、品牌化、集約化和生態化之路,要有『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在鎮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打造各自的產業鏈條。在生態化的建設中,可以與旅遊項目的開發結合起來。鎮域經濟的發展要圍繞優勢資源招商,發揮農村自然資源、勞動力、農產品的優勢,積極引進農產品深加工以及自然資源開發項目,儘快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並做大做強。」他對一些地方盲目撤村並居、強迫農民上樓的做法深感憂慮,並多次在相關的座談會和報告會上闡明自己的觀點。
作為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牟少巖教授認為自己要做到的是:「吃透國家政策,並將國家政策和發展狀況向農民講明白、說清楚,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實施。」而在這個過程中,牟少巖教授也將三農問題、城鎮化問題深入進行總結梳理,「講課要講明白、座談要談明白、研究要研明白、做任何事都要做明白,這是我的堅持。」
「我當老師是當對了。」牟少巖教授笑著說:「走過這30多年,文字寫作帶給自己文字把握能力,行政工作鍛鍊自己綜合思考能力,在地方政府掛職的經歷使自己對「三農」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教書不忘科研,牟少巖教授正在為「三農」的明天而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