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5萬名科技特派員服務三湘數千萬農民 湖南:泥土映初心 鄉村遍開「科技花」
從福建南平播下的「思想之種」,到全國綻放的「科技之花」,科技特派員制度惠及數億農民。
從村民們口中的「土專家」,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大能人」,20年來,科技特派員們始終服務「三農」,初心不改。
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2005年,湖南省開啟科技特派員制度,先後有2.5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為數千萬名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技術支撐。
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童旭東表示,深化科技精準扶貧,湖南打造成建制、對口幫扶的科技專家服務團,實施對所有縣市進行全覆蓋,每年深入基層一線扶貧創業的科技特派員和「三區」人才近5000人。
把文章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百姓家。科技特派員們如同新一代的「知青」,情系老鄉,心系「三農」,讓技術在泥土裡生長,讓笑容在老鄉們臉上綻放。
年華:與「農」相守的半生
從長沙城區到龍山縣灣塘鄉,500多公裡的距離,需跋過蒼莽武陵山脈,要涉過湘資沅澧四水。2005年交通狀況,清晨出發,抵達便是深夜。
2005年初,湖南首批4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奔赴湘西大山深處,播撒科技致富的「種子」,由此拉開了科技服務「三農」的序幕。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卞建明便是其中一員,他所去的地方,就是龍山縣灣塘鄉。
對外交通不便,灣塘鄉更是連一條鄉鎮公路都沒有,村民們又多是散居在大山之中,一座山上只住著寥寥幾戶村民。「灣塘鄉很多都是南方的『石頭山』,沒什麼土地,村民們都很勤勞,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
卞建明一到灣塘鄉,便是到處調研,對當地產業進行評估,既然吃不了山,那水呢?經過四處走訪,卞建明發現了一個水面積為800畝的水庫,開發潛力不小。
山泉水質好、水體含氧量高、水交換頻繁、常年溫度在8℃以上,因有淡水養殖學習的經歷,卞建明便給水庫找好了發展出路——養殖美國斑點叉尾鮰,市場價當時達到10元/斤。
找準了路子,但老鄉們一年辛苦到頭,也沒存下錢來,魚苗、飼料讓人犯難,市場也沒著落。問題不解決,鄉親們就只能過著「老日子」。於是,卞建明便引進一家水產品企業,魚苗、飼料、收購全由企業負責,村民則是出力和管理。
「老鄉們開始認為我們讀書人只會耍嘴皮子,產業是肯定搞不成的。」卞建明說,但在當年春節前夕,參與養殖的村民們都收到了2000元的「大紅包」。「開好了頭,後面就好做了。後來不少人專門從城裡跑來買魚。」
2007年,卞建明從龍山縣離任,派往下一個市州。但在卞建明心裡,這段「跋山涉水」的回憶,卻是十分珍貴。「我們幾乎每天都得忙到晚上才能回鄉政府,村民們就打著火把送我。」
山路難行,但卞建明舉著火把,一路歌聲,一路笑語。兩年的時光,卞建明走遍了灣塘鄉的16個自然村。離開前,土家族同胞們送的鞋墊、米酒等特產,塞滿了卞建明的行囊。
15年間,卞建明作為科技特派員,走過了湘西、張家界、益陽、邵陽、長沙等多個市州的貧困地區。在改變老鄉們生活的同時,自己的能力,也在增強。
2016年8月,卞建明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邵陽武岡,掛職武岡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分管畜牧水產、經管、減負、特色辦等工作,協管工業園工作。相比在龍山縣用單一產品脫貧致富,在武岡,卞建明的「野心」明顯大了不少。
新增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5家、建立1個食品工業園區平臺、拿下「中國食品加工強縣(市)」稱號、引進兩個中國500強企業……卞建明在起草的《武岡市食品工業2017-2021年提質增效行動方案》中,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時間期限是5年。
2019年6月29日,卞建明離開武岡。曾定下的5年目標,3年時間內,他和同事們、科技服務團專家們一起努力,基本完成產業發展目標。武岡30億的食品工業產業,已經成為製作標準、品種豐富、企業壯大的百億級食品工業完整產業鏈。
回到長沙的第一天,卞建明便是去了醫院,手術切除頭上直徑2公分左右的骨瘤。經過兩個月的恢復期後,卞建明回到熟悉的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上班。
「我生於農家,學的是農學,幹的是農業,應該為『三農』服務。」在走過的47年裡,卞建明始終與「農」相守。
雙手寫文章,雙腳走鄉村。卞建明經過短暫的休整後,等待著下一次的「科技特派員」指令。
榮譽:和「泥」相伴的收穫
鄧後勤最近比較「火」,10月22日,不少記者想去採訪他,但能找到他的,卻沒幾個。
手機沒人接,不住在長沙的家裡,也沒在永興老家,工作地湖南農業大學也沒有。
起因在於10月21日,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的召開,現場對92名科技特派員和43家組織實施單位進行通報表揚。湖南有4名科技特派員和2家組織實施單位獲此殊榮,鄧後勤便是其中之一。
湖南受到表揚的4名科技特派員是:湖南省林科院研究員陳永忠,湖南省農科院茶科所副研究員王潤龍,湖南農業大學副教授鄧後勤,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姜性堅。獲得表揚的組織實施單位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中共永順縣委組織部。
這場表彰大會,再一次把科技特派員帶到了舞臺中央。
2007年以來,鄧後勤長期擔任張家界市慈利縣科技特派員,依靠科技,打造出洞溪七姊妹辣椒產業鏈,建立起辣椒育苗基地20畝和示範基地200畝,推廣了標準化辣椒育苗和高效栽培技術,讓老百姓由直播種植辣椒方式改為現代栽培方式,高效栽培辣椒的畝產提高300-500斤/畝,增收1000-1500元/畝。
獲獎當天,鄧後勤整天都待在慈利縣的辣椒種植基地裡,為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手機在工作期間一直是靜音模式。
直到晚上,鄧後勤一身風塵地回到住所時,才拿出手機,意外發現數十條未接來電。
13年的科技特派員經歷,鄧後勤一直紮根在慈利縣,成果頗豐:洞溪七姊妹辣椒特色產業,辣椒種植面積達1500公頃,辣椒產業年產值達3億元,帶動近1000戶農民脫貧致富。
15年科技與「三農」結合的探索,湖南省在實踐中形成了「人才撬動、項目拉動、轉化推動、產業帶動」的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探索出一條科技人才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好路子。
雜交水稻已累計推廣65億畝,增產糧食6000多億公斤;
新選育的油茶新品種比傳統品種增產6倍以上,畝產值最高超過5000元;
茶產業已成為茶葉優勢區域尤其是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區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湖南全省茶園面積達243萬畝,產量25.1萬噸,茶葉綜合產值713億元。
面對農村這片廣闊的田地,2.5萬名科技特派員把科技的種子播灑在三湘大地上,一批適用技術成果轉化有效促進了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升級。
協作:跟「團」作戰的力量
隨著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不斷深入,科技特派員們也由傳統的「單刀赴會」,轉為團隊作戰。
2019年,湖南省123個縣市區組建了科技專家服務團,實現了科技專家服務團對全省所有縣市區、科技特派員對所有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的「兩個全覆蓋」,有效破解了農技服務「最後一公裡」瓶頸。
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也從單一農業領域,向醫療衛生、工業、環保、文化、旅遊、電商、金融等領域拓展。
人才和技術「下去了」,鄉村的發展自然也「跟了上來」。
各服務團積極組織本土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強化典型示範,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累計推廣新技術1161項、引進新品種1125個。
郴州市安仁縣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安仁縣服務團通過推動該縣奎源農業、綠農壹號和萬華板業等企業分別與省中醫藥研究院、省林科院、省食用菌研究所、省農科院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開展產學研合作,解決技術難題35項,培養種植示範戶、種植大戶372戶,建立優質水稻、烤菸、生豬、食用菌等科技示範基地56個。
為加強技術攻關過程中的資金保障,2019年,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安排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資金1220萬元、脫貧摘帽縣特色產業培育項目資金2000萬元、茶業全產業鏈發展專項資金1060萬元,促進貧困縣中藥材、茶葉、油茶、水果等產業發展,推動創新服務向基層延伸,帶動創新資源向貧困地區下沉,解決了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問題。
產品、技術有突破,各服務團也在積極整合資源,通過實地指導、舉辦培訓班等,培養基層科技帶頭人,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累計開展技術培訓5746次、培訓人員28萬人次。
「白領」茶農劉雪文、退伍軍人「鵝司令」陳見林、「學霸」理工男陳建,都是返鄉致富扶貧的翹楚。
隆回縣服務團推動創建1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寧遠縣服務團推動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和省級眾創空間各1家、新田縣服務團牽頭成立了全省唯一的硒鍶技術研究院……
各服務團著力完善科技服務體系,重點推進貧困地區農業科技園區、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臺,推動貧困地區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服務團通過在當地搭建平臺,全力提升貧困地區創新創業能力。
在科技和汗水的澆灌下,這片多情的大地,從不會吝惜她的回報:湖南省自2005年開始選派科技特派員以來,累計選派2.5萬名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僅2018年,建立科技服務基地723個,服務企業1150家、專業合作社2388家,開展技術培訓5746次,推廣新技術1161項,帶動了17萬農戶增收。
下一步,湖南科技特派員制度將以科技專家服務團為重點,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一步加強管理服務,優化人才結構,努力探索新時代科技特派員湖南模式,使之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脫貧攻堅新標杆、創新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