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明:我生於農家,學的是農學,幹的是農業,應該為「三農「服務

2021-01-13 人民論壇網

原標題:2.5萬名科技特派員服務三湘數千萬農民 湖南:泥土映初心 鄉村遍開「科技花」

從福建南平播下的「思想之種」,到全國綻放的「科技之花」,科技特派員制度惠及數億農民。

從村民們口中的「土專家」,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大能人」,20年來,科技特派員們始終服務「三農」,初心不改。

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2005年,湖南省開啟科技特派員制度,先後有2.5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為數千萬名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技術支撐。

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童旭東表示,深化科技精準扶貧,湖南打造成建制、對口幫扶的科技專家服務團,實施對所有縣市進行全覆蓋,每年深入基層一線扶貧創業的科技特派員和「三區」人才近5000人。

把文章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進百姓家。科技特派員們如同新一代的「知青」,情系老鄉,心系「三農」,讓技術在泥土裡生長,讓笑容在老鄉們臉上綻放。

年華:與「農」相守的半生

從長沙城區到龍山縣灣塘鄉,500多公裡的距離,需跋過蒼莽武陵山脈,要涉過湘資沅澧四水。2005年交通狀況,清晨出發,抵達便是深夜。

2005年初,湖南首批4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奔赴湘西大山深處,播撒科技致富的「種子」,由此拉開了科技服務「三農」的序幕。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卞建明便是其中一員,他所去的地方,就是龍山縣灣塘鄉。

對外交通不便,灣塘鄉更是連一條鄉鎮公路都沒有,村民們又多是散居在大山之中,一座山上只住著寥寥幾戶村民。「灣塘鄉很多都是南方的『石頭山』,沒什麼土地,村民們都很勤勞,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

卞建明一到灣塘鄉,便是到處調研,對當地產業進行評估,既然吃不了山,那水呢?經過四處走訪,卞建明發現了一個水面積為800畝的水庫,開發潛力不小。

山泉水質好、水體含氧量高、水交換頻繁、常年溫度在8℃以上,因有淡水養殖學習的經歷,卞建明便給水庫找好了發展出路——養殖美國斑點叉尾鮰,市場價當時達到10元/斤。

找準了路子,但老鄉們一年辛苦到頭,也沒存下錢來,魚苗、飼料讓人犯難,市場也沒著落。問題不解決,鄉親們就只能過著「老日子」。於是,卞建明便引進一家水產品企業,魚苗、飼料、收購全由企業負責,村民則是出力和管理。

「老鄉們開始認為我們讀書人只會耍嘴皮子,產業是肯定搞不成的。」卞建明說,但在當年春節前夕,參與養殖的村民們都收到了2000元的「大紅包」。「開好了頭,後面就好做了。後來不少人專門從城裡跑來買魚。」

2007年,卞建明從龍山縣離任,派往下一個市州。但在卞建明心裡,這段「跋山涉水」的回憶,卻是十分珍貴。「我們幾乎每天都得忙到晚上才能回鄉政府,村民們就打著火把送我。」

山路難行,但卞建明舉著火把,一路歌聲,一路笑語。兩年的時光,卞建明走遍了灣塘鄉的16個自然村。離開前,土家族同胞們送的鞋墊、米酒等特產,塞滿了卞建明的行囊。

15年間,卞建明作為科技特派員,走過了湘西、張家界、益陽、邵陽、長沙等多個市州的貧困地區。在改變老鄉們生活的同時,自己的能力,也在增強。

2016年8月,卞建明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邵陽武岡,掛職武岡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分管畜牧水產、經管、減負、特色辦等工作,協管工業園工作。相比在龍山縣用單一產品脫貧致富,在武岡,卞建明的「野心」明顯大了不少。

新增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5家、建立1個食品工業園區平臺、拿下「中國食品加工強縣(市)」稱號、引進兩個中國500強企業……卞建明在起草的《武岡市食品工業2017-2021年提質增效行動方案》中,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時間期限是5年。

2019年6月29日,卞建明離開武岡。曾定下的5年目標,3年時間內,他和同事們、科技服務團專家們一起努力,基本完成產業發展目標。武岡30億的食品工業產業,已經成為製作標準、品種豐富、企業壯大的百億級食品工業完整產業鏈。

回到長沙的第一天,卞建明便是去了醫院,手術切除頭上直徑2公分左右的骨瘤。經過兩個月的恢復期後,卞建明回到熟悉的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上班。

「我生於農家,學的是農學,幹的是農業,應該為『三農』服務。」在走過的47年裡,卞建明始終與「農」相守。

雙手寫文章,雙腳走鄉村。卞建明經過短暫的休整後,等待著下一次的「科技特派員」指令。

榮譽:和「泥」相伴的收穫

鄧後勤最近比較「火」,10月22日,不少記者想去採訪他,但能找到他的,卻沒幾個。

手機沒人接,不住在長沙的家裡,也沒在永興老家,工作地湖南農業大學也沒有。

起因在於10月21日,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的召開,現場對92名科技特派員和43家組織實施單位進行通報表揚。湖南有4名科技特派員和2家組織實施單位獲此殊榮,鄧後勤便是其中之一。

湖南受到表揚的4名科技特派員是:湖南省林科院研究員陳永忠,湖南省農科院茶科所副研究員王潤龍,湖南農業大學副教授鄧後勤,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姜性堅。獲得表揚的組織實施單位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中共永順縣委組織部。

這場表彰大會,再一次把科技特派員帶到了舞臺中央。

2007年以來,鄧後勤長期擔任張家界市慈利縣科技特派員,依靠科技,打造出洞溪七姊妹辣椒產業鏈,建立起辣椒育苗基地20畝和示範基地200畝,推廣了標準化辣椒育苗和高效栽培技術,讓老百姓由直播種植辣椒方式改為現代栽培方式,高效栽培辣椒的畝產提高300-500斤/畝,增收1000-1500元/畝。

獲獎當天,鄧後勤整天都待在慈利縣的辣椒種植基地裡,為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手機在工作期間一直是靜音模式。

直到晚上,鄧後勤一身風塵地回到住所時,才拿出手機,意外發現數十條未接來電。

13年的科技特派員經歷,鄧後勤一直紮根在慈利縣,成果頗豐:洞溪七姊妹辣椒特色產業,辣椒種植面積達1500公頃,辣椒產業年產值達3億元,帶動近1000戶農民脫貧致富。

15年科技與「三農」結合的探索,湖南省在實踐中形成了「人才撬動、項目拉動、轉化推動、產業帶動」的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探索出一條科技人才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好路子。

雜交水稻已累計推廣65億畝,增產糧食6000多億公斤;

新選育的油茶新品種比傳統品種增產6倍以上,畝產值最高超過5000元;

茶產業已成為茶葉優勢區域尤其是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區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湖南全省茶園面積達243萬畝,產量25.1萬噸,茶葉綜合產值713億元。

面對農村這片廣闊的田地,2.5萬名科技特派員把科技的種子播灑在三湘大地上,一批適用技術成果轉化有效促進了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升級。

協作:跟「團」作戰的力量

隨著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不斷深入,科技特派員們也由傳統的「單刀赴會」,轉為團隊作戰。

2019年,湖南省123個縣市區組建了科技專家服務團,實現了科技專家服務團對全省所有縣市區、科技特派員對所有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的「兩個全覆蓋」,有效破解了農技服務「最後一公裡」瓶頸。

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也從單一農業領域,向醫療衛生、工業、環保、文化、旅遊、電商、金融等領域拓展。

人才和技術「下去了」,鄉村的發展自然也「跟了上來」。

各服務團積極組織本土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強化典型示範,推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累計推廣新技術1161項、引進新品種1125個。

郴州市安仁縣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安仁縣服務團通過推動該縣奎源農業、綠農壹號和萬華板業等企業分別與省中醫藥研究院、省林科院、省食用菌研究所、省農科院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開展產學研合作,解決技術難題35項,培養種植示範戶、種植大戶372戶,建立優質水稻、烤菸、生豬、食用菌等科技示範基地56個。

為加強技術攻關過程中的資金保障,2019年,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安排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資金1220萬元、脫貧摘帽縣特色產業培育項目資金2000萬元、茶業全產業鏈發展專項資金1060萬元,促進貧困縣中藥材、茶葉、油茶、水果等產業發展,推動創新服務向基層延伸,帶動創新資源向貧困地區下沉,解決了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問題。

產品、技術有突破,各服務團也在積極整合資源,通過實地指導、舉辦培訓班等,培養基層科技帶頭人,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累計開展技術培訓5746次、培訓人員28萬人次。

「白領」茶農劉雪文、退伍軍人「鵝司令」陳見林、「學霸」理工男陳建,都是返鄉致富扶貧的翹楚。

隆回縣服務團推動創建1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寧遠縣服務團推動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和省級眾創空間各1家、新田縣服務團牽頭成立了全省唯一的硒鍶技術研究院……

各服務團著力完善科技服務體系,重點推進貧困地區農業科技園區、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臺,推動貧困地區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服務團通過在當地搭建平臺,全力提升貧困地區創新創業能力。

在科技和汗水的澆灌下,這片多情的大地,從不會吝惜她的回報:湖南省自2005年開始選派科技特派員以來,累計選派2.5萬名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僅2018年,建立科技服務基地723個,服務企業1150家、專業合作社2388家,開展技術培訓5746次,推廣新技術1161項,帶動了17萬農戶增收。

下一步,湖南科技特派員制度將以科技專家服務團為重點,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一步加強管理服務,優化人才結構,努力探索新時代科技特派員湖南模式,使之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脫貧攻堅新標杆、創新發展新動能。

相關焦點

  • 4600個農家書屋在隴原落地生根
    這樣一個隆重的儀式,是為2008年4000個農家書屋的圓滿完成而舉行。與苦水鎮人一同綻開笑臉的,應該還有全省2000多萬莊稼人。  書屋走進農家  3年前的12月17日,安定區內官營鎮內官營村同樣喜慶。那一天,省新聞出版局發起的全省「農家書屋」工程啟動。
  •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
    40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始終圍繞國家戰略和「三農」發展需要,形成了學科優勢突出、辦學特色鮮明的科研機構辦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培養了大批人才,在我國研究生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 21考研:農學考研備考指南
    摘要:打算報考農學的21考研er們,你們現在肯定有很多的關於農學考研的問題和想要了解的信息,幫幫在這裡給大家說一說現階段針對農學考研,我們應該了解什麼以及如何備考
  • 「三農」視頻日誌:當今農村的「新農具」
    當下,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三農」視頻日誌正在蓬勃發展。「三農」視頻日誌以農村、農業、農民為題材,內容大多是對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的日常記錄。近年來,「三農」視頻日誌「長勢喜人」。2019年,僅一家媒體的客戶端,「三農」類內容累計閱讀和播放量達700億次,擁有100萬以上粉絲的帳號超過100個,擁有10萬以上粉絲的帳號超過1000個。
  • 牟少巖:為「三農」的明天而孜孜追求
    為農民而科研「同事們說我是個老憤青,雖然不是個褒義詞,但我接受。」牟教授說道:「我們必須懷著對農民深深的同情來看待三農問題,農民屬於相對弱勢群體,堅決不能侵佔農民權益。此外,僅同情是不夠的,還要尊重農民、理解農民,並切實為農民辦實事。」
  • 考研專業詳解 農學
    學碩or專碩 學碩包括: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林學、水產、草學,共計9個一級學科,一級學科下還有很多不同的二級學科,比如園藝學的二級學科包括:果樹學、蔬菜學、茶學等。
  • 2019考研:農學的院校推薦及就業分析
    農學門類,包含8個一級學科,27個二級學科,其中作物學2個、園藝學3個、農業資源利用2個、植物保護3個、畜牧學4個、獸醫學3個、林學7個、水產3個。   (一)需求加大,供應不足   隨著農業科技創新速度的不斷加快,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等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農學專業在保持其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民的科技知識有限,而且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打工,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弱婦孺,他們的農業科技知識更是少得可憐。因此,提高糧食產量需要大量的農業專門人才,農學畢業生的供給應該加大。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偉    「宏農學,揚國光」,華中農業大學(下稱「華中農大」)因農而生,視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和研發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初心和本分,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 21考研:農學考研備考指南_複習經驗_考研幫(kaoyan.com)
    >   摘要:打算報考農學的21考研er們,你們現在肯定有很多的關於農學考研的問題和想要了解的信息,幫幫在這裡給大家說一說現階段針對農學考研,我們應該了解什麼以及如何備考
  • 河套學院農學專業怎麼樣?畢業就業前景好不好?
    河套學院農學專業怎麼樣?畢業就業前景好不好? 2021-01-07 | 來源:網絡 https://www.eol.cn/ceici/ 河套學院農學專業立足地方生產實際,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
  • 「冀農」探索服務三農新路徑 打造農村-城市生態鏈
    在網際網路+產業的浪潮下,農業網際網路風雲已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三農,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也是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年。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推動下,網際網路技術已經可以深入到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眾多環節。
  • ——專訪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
  • 考研擇校分析 —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王禎:元代農業氣象學家|氣象先賢
    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餘木活字,排印《旌德縣誌》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 在浙江桐鄉看見「數字三農」的未來 烏鎮智慧農業發展咖薈成功舉行
    原標題:在桐鄉看見「數字三農」的未來!烏鎮智慧農業發展咖薈成功舉行 11月23日下午,作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烏鎮智慧農業發展咖薈」在浙江桐鄉烏鎮舉辦,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高興夫、原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徐鴻道等領導,智慧農業產業領域專家學者、知名農業企業家等出席會議,共話數字農業發展。
  • 農學的專業分類匯總以及意義
    農學的專業分類匯總以及意義 2020-10-10 21:02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南票:供銷電商 服務三農 助力鄉村振興
    近日,市供銷社在葫蘆島市中央路廣場舉行以「供銷電商、服務三農」為主題的直播帶貨活動。此次展銷和直播推介,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服務水平,促進了供銷社屬企業農產品銷售,提升地方農特產品知名度,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推動電商發展,為企業和產品增信助能,為南票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來源:南票廣播電視臺
  • 全省數字農家書屋「閱讀助農」活動綜述
    專家面對面給我們講解,手把手教我們種植,我學會老多的種植技巧啦!現在我特別有信心,準備多種2萬袋,增收致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雞冠鄉影壁村44歲的村民胡寶明種植黑木耳已經有8年時間,每年大概種植7萬袋。今年,通過知農雲課堂的學習,他受益頗多,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打開手機,登錄知雲農課堂,在線就能學種植,非常方便,近千堂課都可以在線選!
  • 惠安縣農業農村局:多措並舉情暖「三農」凝心聚力彰顯擔當
    為貫徹落實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精神,重點推進疫情期間「三農」工作的保障落實,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在繼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農資供應和農業技術服務,全力保障春耕生產。  為切實保障全縣農業生產復工復產,為困難企業提升信心和動力,惠安縣出臺《關於支持農業生產復工復產十條措施》,支持涉農企業優先復工復產,積極協調解決農業生產企業復工復產方面存在的問題。
  • 資料補充|農學聯考考綱新增內容
    ),故農科研輔標準資料補充一些內容,補充內容為農科研輔研究生依據考綱進行整理,為推薦教材沒有或者大家比較擔心內容,整理內容及資料均已經申請著作權,同行勿擾,如有侵權,必將追責!補充內容說明:補充414生化基因表達的調節章節,本章節推薦教材(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沒有或者很少具體涉及,故作補充;其他新增知識點參考教材,另植物生理學次生代謝章節王忠教材沒有,該章節其他教材內容已經補充到答疑群,自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