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舉行,各路專家建言獻策 —— 以當代...

2020-12-05 南報網

2020-12-03 09:25圖文來源:新華日報

「我們如何認識倫敦,如何認識巴黎?提到這些城市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關於它們的文藝作品。文藝如此深刻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南京書寫』中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生產出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藝精品,就成了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11月30日,在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上,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的一番開場白,精準地切中了這場研討的意義。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面對早已被反覆吟詠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我輩」如何自出機杼、彰顯時代視野?來自省內各文藝領域的十多位知名專家於真誠的探討與反思中,碰撞著觀點的火花。

「南京書寫」

諸多作品可圈可點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學館設立於此。中國第一篇文學理論文章《文賦》、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等均誕生在南京,南京文脈持續綿延長達1800年。」說起南京文脈,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紀增龍言語之間充滿自豪。諸多「第一」之外,李白、王安石、陸遊、薩都剌、張孝祥、袁枚、孔尚任、吳敬梓、李漁、曹雪芹等大家也在南京留下了不少名篇、名著。

「復盤」近年來的「南京書寫」,值得一提的作品同樣不少。文學領域,兒童圖書《因為爸爸》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著名作家葉兆言的《南京傳》不僅寫出了他眼中的南京,也藉由南京這扇窗戶打開中國歷史。戲劇領域,由南京市話劇團創演的話劇《雨花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此外還有歌劇《鄭和》《拉貝日記》,話劇《楊仁山》《行知先生》《鴿子》,京劇《大明城牆》《梅園往事》《鑑證》,崑曲《1699桃花扇》《世說新語》,越劇《桃花扇》《烏衣巷》《鳳凰臺》等優秀劇目,金陵戲劇百花園裡群芳爭豔、奼紫嫣紅。

南京題材影視劇中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作品,如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屠城血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南京浩劫》《拉貝日記》《南京1937》等,獲中國電視金鷹獎的紀錄片《見證南京大屠殺》,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的電視連續劇《於無聲處》,和以上世紀40年代南京為背景展開講述的電影《建國大業》等。音樂、舞蹈作品中亦不乏優秀之作: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舞蹈《雨花石的等待》,南京大屠殺題材舞劇《記憶深處》,根據南京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劇《青衣》,獲第七屆華東專業舞蹈展評組委會大獎的舞蹈《梧桐的記憶》等。

「六朝」「苦難」等標籤外

如何「再發現」南京

然而,近年來「南京書寫」的不足之處同樣顯而易見。研討會上,不同領域的專家紛紛指出了南京題材文藝創作在幾個主題上的高度集聚,以至於汪政感慨,「六朝脂粉」和「苦難之城」幾乎成了南京標籤的AB面,令他感到不適:「應謹防我們的每一次書寫都變成對南京文化的窄化。」

如何「再發現」南京?城市的內涵無外乎其歷史記憶、現實空間、文化特徵等幾個方面,就歷史書寫來說,鳳凰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振羽認為,南京值得關注的歷史節點、人物事件仍有很多:「陳武帝陳霸先一介布衣,縱橫嶺南,開疆拓土,堪稱英主;南宋偏安,嶽飛在牛首山、南京龍灣大戰金軍,氣壯山河;朱元璋與他的親密戰友徐達、常遇春等以南京為依憑,驅除殘元,統一華夏,堪可大書特書;明清交替,多少江南士子保全氣節,頭顱擲處血跡斑斑;辛亥革命,江南騷動,南京一度成為混戰中心……面對南京豐厚的歷史,我們應該有更宏闊的歷史思維,來審視過往,提煉精神,鼓舞未來。」

如何展現奮進中充滿活力的新南京,也許是更為迫切的話題。在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華看來,「對南京來說,注重日常美學,發掘人、城市、空間和時間之間的關係,講述有溫度、有意思的世俗南京故事,也許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根據南京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推拿》正是展示日常美學的作品,而2001年由南京電視臺熱播的中國第一部聚焦家暴的螢屏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則顯示了一種別出機杼的觀察生活、思索問題的視角。」

一如汪政所言,「南京書寫」最重要的是寫出南京的風格、味道、文化質地,王振羽認為,當下諸多創作者恰恰是在把握城市本質上陷入了失語狀態。「我們如何通過種種書寫,打造獨特的南京面孔、南京身份?在和南京相關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院長陳捷說,「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南京的歷史文化如何體現於其現代化進程之中?又如何與現代文化相依相生?這完全可以作為辨識南京面孔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打造精品

需要視野、匠心、統籌、梳理

「南京書寫」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話題,不同藝術門類亦面臨著不同的現實。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常務副院長、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許薇注意到,儘管江蘇也有如《雨花石的等待》這樣的舞蹈精品,但江蘇在劇目推廣上做得遠遠不夠:「上海歌舞團的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演出超過百場。江蘇舞蹈界應該在創作生產體系、扶持激勵體系、傳播推廣體系、人才隊伍體系、品牌平臺體系等方面統籌發力,一攬子打造文藝精品創作的生態系統。」

紅色文化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周安華看來,一些立足南京紅色文化的影視劇作品在審美和表達上仍然比較陳舊,一些作品在藝術打磨上顯然缺乏耐心。對此王振羽認為,「南京書寫」不該是應景式的急就章、主題先行的命題作文,而是深刻含蓄、厚積薄發的水到渠成。

對於南京雲錦這樣的本土非遺來說,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係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季中揚認為,著名雲錦藝術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雲錦)代表性傳承人金文大師,既創作了一系列取材於傳統祥瑞圖案、又在範式上推陳出新的雲錦作品,也有《湯莎會》這樣在他看來並不適於用雲錦來表現的作品,可見創新要守「法」有「度」。

如何更好地講好南京故事、傳播南京聲音,南京大學教授康爾建議,此刻不妨回過頭來對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做一個細緻的梳理:「對於南京的文化特徵、精神風貌,應有更精準的歸納與提煉;對於南京的文化資源、歷史瑰寶,應有更全面的調研與整理;對於南京標誌性的歷史名人、重大事件,應有更系統的開發與展呈;對於地域特徵鮮明的非遺項目、民間文化,應有更有效的傳承、發展與推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創作資源與靈感。」 

相關焦點

  •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2017-06-2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研討會現場
  • 從小說《風眼》看當代出版人擔當作為,上海市政協召開研討會
    小說《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8月8日在上海市政協舉行。研討會由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上海市出版協會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協辦,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金炳華出席會議。本文圖片均為金松 攝《風眼》由著名作家孫顒創作,今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 廣東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 智庫聯動建言獻策
    「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走在全國前列」理論研討會日前在暨南大學舉行金羊網訊 記者溫建敏報導:7月21日,由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和暨南大學共同主辦、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走在全國前列」理論研討會在暨南大學舉行。
  • 《腦控》作品線上研討會舉行
    10月24日晚,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安徽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腦控》作品研討會通過騰訊會議在線舉行。白燁、陳定家、肖驚鴻、馬季、黃髮有、周志強、禹建湘、周興傑、夏烈、周冰、周志雄、吳長青等專家學者參加研討。
  • 專家學者為長豐縣埠裡宋代家族墓地發掘建言獻策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26日下午14時安徽省長豐縣埠裡宋代家族墓地考古發現專家研討會正式開幕,參會嘉賓包括眾多高校教授、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研究館員共五十餘人。26日下午14時30分左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東方建築研究所所長周學鷹就墓地出土仿木結構建築進行解讀。先是與同時期開封、泉州等地相似建築結構進行比較,可以基本確定長豐縣埠裡家族墓地的年代,即北宋時期墓葬。其次,再借鑑宋代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範書。)中記錄的建築設計進一步印證了其歷史區間。最後,又從風水文化角度為墓葬建築結構進行解讀。
  • 援藏題材電影《太陽和月亮》劇本研討會在榕舉行 今年六月開機
    23日下午,福建省援藏建藏工作促進會、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在福州舉行福建省重點文化項目——電影《太陽和月亮》劇本研討會。該片劇本由福建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孫永明執筆創作,歷時四年。在會上,與會專家對電影劇本的主題、結構、情節等予以高度評價,期待該電影早日拍攝,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福州市慈善總會和福建恆躍柳工工程機械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進行籤約,該公司將資助電影拍攝。曾發行過《天地英雄》《可可西裡》《天下無賊》等影片的資深電影發行人耿躍進認為,對於藏族題材的影片應該要敬畏,他認為影片應該以女性視角作為切入點,因為在情感上這樣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 衡水市舉辦首屆「建言獻策論壇」
    2月26日,衡水市舉辦首屆「建言獻策論壇」,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商黎兵出席並講話,市領導崔海霞、馬衛、平榮振出席。副市長、民革市委副主委崔海霞做論壇主旨發言。商黎兵一行先後到一壺齋內畫廠、來順金魚場、衡水志臻中學濱湖新區校區進行了實地調研,詳細了解我市文化教育產業發展成果。
  • 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言獻策——中國社科院海洋法與海洋事務研究...
    十餘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其國際法研究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該中心不僅在理論研究方面成果斐然,而且就海洋問題向中央有關部門建言獻策,為促進國家海洋法律、政策、戰略的制定和完善,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切實發揮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
  • 以當代視野重新打開「南京」_新華日報_2020年12月03日17
    提到這些城市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關於它們的文藝作品。文藝如此深刻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南京書寫』中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生產出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藝精品,就成了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11月30日,在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上,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的一番開場白,精準地切中了這場研討的意義。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面對早已被反覆吟詠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我輩」如何自出機杼、彰顯時代視野?
  • 萬派文化2020科幻新作《腦控》線上研討會圓滿舉行!
    10月24日,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安徽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辦,萬派財經文學研究院承辦的《腦控》線上研討會在騰訊會議上如期舉行。由於疫情的影響,本次作品研討會首次採取了線上模式,會議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安徽大學大師講席教授歐陽友權主持,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肖驚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研究員
  • 兩院院士做鼓樓導師 為新區發展建言獻策
    原標題:兩院院士做鼓樓導師 為新區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江蘇網2月13日訊 昨日,南京鼓樓區兩院院士新春座談會在鼓樓江東軟體城舉行。  會上,院士們紛紛結合自身學科研究方向,為鼓樓區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建言獻策。  2013年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教授王廣基院士對鼓樓區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表示了肯定。他判斷健康產業將成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
  • 曉風(肖瑞峰)作品研討會在浙江師範大學大學舉行
    2018-11-11 20:18 | 浙江新聞客戶端特約撰稿人 衛棟2018年11月8日,由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主辦的「曉風作品研討會」在浙江金華舉行。本次會議由浙江師範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張先亮教授致開幕詞,高玉教授進行會議介紹。
  • 重大題材創作暨江西小說創作 專家這樣說
    11月21日,重大題材創作暨江西省小說創作研討會在吉安舉行。與會小說家就近期的個人創作情況進行了發言,圍繞全面小康和建黨100周年重大題材創作情況進行了溝通交流。林那北、顧建平、徐晨亮、馬小淘、行超等專家對我省小說創作進行了分析評點。
  • 王競成詩歌研討會舉行 眾專家學者展開對話研討
    3月31日王競成詩歌研討會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郭運德,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原主任程湘清出席研討會。專家學者對王競成的詩集《掩淚入心》、《一隻奔跑的神獸》展開了對話與研討。詩人王競成來自沂蒙山區,青年時代參軍入伍,少年開始詩歌創作,轉業後來到北京,繼續堅持詩歌寫作與詩歌編輯工作,迄今出版詩集二部,是當代詩壇最具實力的詩人之一。他先後主編《黃河詩報》詩刊、《法學名家.警察詩歌》等多家雜誌。創作詩歌三千餘首,文學評論以及散文多篇,在國內外雜誌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首篇。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美學創作之路,先後得到賀敬之等前輩詩人的讚譽。
  • 農村題材文藝作品,農民豈能僅當「綠葉」
    作者:李雪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廣電周刊主編)  今年1月至10月,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共備案公示546部,其中當代農村題材51部,佔比9.3%,雖然遠小於當代都市題材42.9%的佔比,但比前幾年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對比一下五年前的數據:2015年全年備案公示的電視劇共1146部,其中農村題材62部,僅佔總數的5.4%。
  • 青島大學舉行原創歌劇《韓信》首演新聞發布會暨藝術研討會
    11月6日上午,青島大學原創歌劇《韓信》首演新聞發布會暨藝術研討會在青島大學舉行。來源 信網上海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著名歌劇作曲家、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副主席王祖皆,中國歌劇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星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楊巖,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徐兆仁,湖北省歌舞劇院藝術總監、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劉丹麗,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青島大學兼職教授、歌劇《韓信》作曲劉長遠,南京藝術學院聲樂系主任、歌劇《韓信》執行導演謝琨,山東省歌舞劇院原院長
  •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業復甦 百名專家建言獻策
    民航資源網2020年9月20日消息:粵港澳大灣區航空交流協會(灣區航協)主辦的在線專家研討會「疫情過後如何助力灣區航空業復甦」活動於本月16日舉行,澳門旅遊學院,香港航空業協會,飛友科技,GOODTECH等單位參與並支持了是次活動,約百專家學者齊聚在線,探討交流,圍繞主題分享後疫情時代民航旅運業面臨的現狀與挑戰,應對措施與前景預測,為航空復甦建言獻策。
  •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舉行《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8日下午,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上海市出版協會,在市政協舉行《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圍繞小說《風眼》的文學性、現實性,出版改革的歷史回顧,以及進一步推進出版改革,振興出版業等話題進行研討。
  • 七位科學家建言獻策
    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陳左寧、王堅、付巧妹、戴偉等7位科學家代表先後發言,對國家科技發展建言獻策。其中,王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曾帶領團隊研發雲作業系統飛天,實現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