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09:25圖文來源:新華日報
「我們如何認識倫敦,如何認識巴黎?提到這些城市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關於它們的文藝作品。文藝如此深刻地塑造著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南京書寫』中展現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質,生產出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藝精品,就成了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11月30日,在由南京市文聯主辦、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城市文化與南京書寫——「南京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上,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的一番開場白,精準地切中了這場研討的意義。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面對早已被反覆吟詠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我輩」如何自出機杼、彰顯時代視野?來自省內各文藝領域的十多位知名專家於真誠的探討與反思中,碰撞著觀點的火花。
「南京書寫」
諸多作品可圈可點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學館設立於此。中國第一篇文學理論文章《文賦》、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等均誕生在南京,南京文脈持續綿延長達1800年。」說起南京文脈,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紀增龍言語之間充滿自豪。諸多「第一」之外,李白、王安石、陸遊、薩都剌、張孝祥、袁枚、孔尚任、吳敬梓、李漁、曹雪芹等大家也在南京留下了不少名篇、名著。
「復盤」近年來的「南京書寫」,值得一提的作品同樣不少。文學領域,兒童圖書《因為爸爸》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著名作家葉兆言的《南京傳》不僅寫出了他眼中的南京,也藉由南京這扇窗戶打開中國歷史。戲劇領域,由南京市話劇團創演的話劇《雨花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此外還有歌劇《鄭和》《拉貝日記》,話劇《楊仁山》《行知先生》《鴿子》,京劇《大明城牆》《梅園往事》《鑑證》,崑曲《1699桃花扇》《世說新語》,越劇《桃花扇》《烏衣巷》《鳳凰臺》等優秀劇目,金陵戲劇百花園裡群芳爭豔、奼紫嫣紅。
南京題材影視劇中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作品,如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屠城血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南京浩劫》《拉貝日記》《南京1937》等,獲中國電視金鷹獎的紀錄片《見證南京大屠殺》,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的電視連續劇《於無聲處》,和以上世紀40年代南京為背景展開講述的電影《建國大業》等。音樂、舞蹈作品中亦不乏優秀之作: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舞蹈《雨花石的等待》,南京大屠殺題材舞劇《記憶深處》,根據南京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舞劇《青衣》,獲第七屆華東專業舞蹈展評組委會大獎的舞蹈《梧桐的記憶》等。
「六朝」「苦難」等標籤外
如何「再發現」南京
然而,近年來「南京書寫」的不足之處同樣顯而易見。研討會上,不同領域的專家紛紛指出了南京題材文藝創作在幾個主題上的高度集聚,以至於汪政感慨,「六朝脂粉」和「苦難之城」幾乎成了南京標籤的AB面,令他感到不適:「應謹防我們的每一次書寫都變成對南京文化的窄化。」
如何「再發現」南京?城市的內涵無外乎其歷史記憶、現實空間、文化特徵等幾個方面,就歷史書寫來說,鳳凰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振羽認為,南京值得關注的歷史節點、人物事件仍有很多:「陳武帝陳霸先一介布衣,縱橫嶺南,開疆拓土,堪稱英主;南宋偏安,嶽飛在牛首山、南京龍灣大戰金軍,氣壯山河;朱元璋與他的親密戰友徐達、常遇春等以南京為依憑,驅除殘元,統一華夏,堪可大書特書;明清交替,多少江南士子保全氣節,頭顱擲處血跡斑斑;辛亥革命,江南騷動,南京一度成為混戰中心……面對南京豐厚的歷史,我們應該有更宏闊的歷史思維,來審視過往,提煉精神,鼓舞未來。」
如何展現奮進中充滿活力的新南京,也許是更為迫切的話題。在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華看來,「對南京來說,注重日常美學,發掘人、城市、空間和時間之間的關係,講述有溫度、有意思的世俗南京故事,也許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根據南京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推拿》正是展示日常美學的作品,而2001年由南京電視臺熱播的中國第一部聚焦家暴的螢屏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則顯示了一種別出機杼的觀察生活、思索問題的視角。」
一如汪政所言,「南京書寫」最重要的是寫出南京的風格、味道、文化質地,王振羽認為,當下諸多創作者恰恰是在把握城市本質上陷入了失語狀態。「我們如何通過種種書寫,打造獨特的南京面孔、南京身份?在和南京相關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院長陳捷說,「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南京的歷史文化如何體現於其現代化進程之中?又如何與現代文化相依相生?這完全可以作為辨識南京面孔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打造精品
需要視野、匠心、統籌、梳理
「南京書寫」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話題,不同藝術門類亦面臨著不同的現實。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常務副院長、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許薇注意到,儘管江蘇也有如《雨花石的等待》這樣的舞蹈精品,但江蘇在劇目推廣上做得遠遠不夠:「上海歌舞團的爆款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演出超過百場。江蘇舞蹈界應該在創作生產體系、扶持激勵體系、傳播推廣體系、人才隊伍體系、品牌平臺體系等方面統籌發力,一攬子打造文藝精品創作的生態系統。」
紅色文化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周安華看來,一些立足南京紅色文化的影視劇作品在審美和表達上仍然比較陳舊,一些作品在藝術打磨上顯然缺乏耐心。對此王振羽認為,「南京書寫」不該是應景式的急就章、主題先行的命題作文,而是深刻含蓄、厚積薄發的水到渠成。
對於南京雲錦這樣的本土非遺來說,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係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季中揚認為,著名雲錦藝術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雲錦)代表性傳承人金文大師,既創作了一系列取材於傳統祥瑞圖案、又在範式上推陳出新的雲錦作品,也有《湯莎會》這樣在他看來並不適於用雲錦來表現的作品,可見創新要守「法」有「度」。
如何更好地講好南京故事、傳播南京聲音,南京大學教授康爾建議,此刻不妨回過頭來對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做一個細緻的梳理:「對於南京的文化特徵、精神風貌,應有更精準的歸納與提煉;對於南京的文化資源、歷史瑰寶,應有更全面的調研與整理;對於南京標誌性的歷史名人、重大事件,應有更系統的開發與展呈;對於地域特徵鮮明的非遺項目、民間文化,應有更有效的傳承、發展與推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創作資源與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