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1 20:18 | 浙江新聞客戶端特約撰稿人 衛棟
2018年11月8日,由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主辦的「曉風作品研討會」在浙江金華舉行。本次會議由浙江師範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張先亮教授致開幕詞,高玉教授進行會議介紹。吉林大學張福貴教授、北京語言大學韓經太教授、蘇州大學王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朱國華教授、浙江工業大學肖瑞峰教授、浙江工業大學張曉玥教授、寧波大學南志剛教授等知名外校專家參與本次研討活動。此外,參加本次研討會還有人文學院文藝學學科的張法教授、劉彥順教授,古代文學學科的李聖華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付建舟教授、潘正文教授、李蓉教授、徐勇教授等。
曉風本名肖瑞峰,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浙江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浙江省特級專家。近年來從事文學創作,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當代》《十月》《鐘山》《江南》等大型文學期刊發表中篇小說14篇,全方位反映了高校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境遇。作品多次為《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轉載,入選多種年選,並獲「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多種獎項,已出版中篇小說集《弦歌》《儒風》《靜水》,合為「大學三部曲」。 2017年11月在《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長篇小說《回歸》,2018年7月作家出版社出版。2018年8月,非虛構文學作品《青蔥歲月的苔跡》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此次研討會主題為「曉風小說研究」。本次研討會共分為三場,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曉風的小說以「知識分子題材創作」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曉風及其作品的審美風格特色和思想藝術成就。會議內容豐富多彩,安排緊湊有序,給與會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討會第一場由韓經太教授、朱國華教授主持。張福貴教授率先發言,他認為曉風的小說是一種經典的「教授小說」,是中國大學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著道德理性與職業理性,並提出小說應該更加偏向生活化等建議。王堯教授肯定了曉風的古典修養,讚譽小說中對於大學生活的現實描寫以及對生活黑暗面的批判。作為古典文學者,曉風經歷了兩次重要的轉型,這在當代文學史上有著特別的意義。張法教授認為曉風小說對新時代高校小說的寫作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對生活在高校中的人有較大的指導意義,提出小說在文學化的同時可以增加多樣的手法,使之更加藝術化。南志剛教授從文本入手,提到了「教授小說」中的「本色敘事」,展現出一種古典小說的色彩以及一種書卷氣。徐勇教授在三種學者寫作傾向的基礎上提出「知識分子性」和「知識形象」的概念,認為曉風小說是理性化與日常現實敘事的結合,是平視視角與知識分子精神的雙重結合,充分體現出知識的現代生產與權力的複雜形態。首作帝從古今流變、藝術真實、國家情懷三方面進行了解讀。
研討會第二場由張福貴教授、王堯教授主持。韓經太教授認為小說穿越了「兩難」「情禮」的問題,展現了作者的智慧。他進一步指出了小說中的政治生態的寫實性、愛的普遍性、社會倫理的人性等問題。朱國華教授談到了曉風小說是大學的實錄與行動指南,同時也談到了小說在視角和人物方面的不足。張曉玥教授提到曉風小說以其現實題材的寫作會贏得廣大高校讀者的喜愛,並以「三回歸」的說法解讀了曉風小說在真實、人物、書卷氣等方面的特色。高玉教授肯定了小說對於校園全方位的精細描寫,但認為小說在對「新式愛情」的描寫方面仍需斟酌。席俊傑在張先亮教授的指導下,從生態語言的視角對作品語言進行了解讀,開闢出曉風小說研究的新路徑。
研討會第三場由張曉玥教授、南志剛教授主持。劉彥順教授以《發票》為例,講到了作品中的超級寫實主義。他認為,樸實的語言與帶有書卷氣的語言結合在一起,在曉風小說中得到了比較理想的體現。李聖華教授指出曉風繼承了《儒林外史》的批判精神,深入地反思和描述了文化生態,同時也繼承了古典小說的「騷雅」「諷諫」的傳統,體現了知識分子在當代的良知。付建舟教授提到系列中篇小說符合讀者的閱讀節奏,但是敘述者和主人公之間缺乏張力,認為小說敘事的力度有待加強。潘正文教授認為小說非常逼真地再現了「象牙塔」裡的知識分子們在各種困頓中的內心堅守,引起了感同身受的當下知識分子強烈的共鳴。同時指出,作品中對於人物心態的描寫、人物困境的展示等是其他知識分子小說所不具備的。黃江蘇提到了曉風對於文學的熱愛與對真善美的追求令他十分感動,但對於小說在當前體制下如何進行自由的書寫及小說結構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俞敏華提到以全知視角敘事的「教授小說」會擁有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讀者。吳翔宇教授認為小說還原了大學生活的真實情況,塑造了複雜的人性。倪玲穎以「高校三部曲」為例,提到了作品「以才學為小說」的觀點。
研討會進行到最後,在高玉教授的主持下進行了交流互動,與會學者與曉風就作品創作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曉風對本次研討會中大家提出的幾點疑問進行了回答,並表示自己會繼續沿著校園創作的道路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