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安徽大學文學院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腦控》作品研討會通過騰訊會議在線舉行。白燁、陳定家、肖驚鴻、馬季、黃髮有、周志強、禹建湘、周興傑、夏烈、周冰、周志雄、吳長青等專家學者參加研討。研討會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會長、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安徽大學大師講席教授歐陽友權主持。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腦控》作為一本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還在蔓延、人工智慧以及腦科學實驗在全世界範圍內方興未艾的背景下誕生的作品,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小說呼喚人們關注科技發展與人類命運最終走向的倫理衝突,既有時代擔當和責任意識,也具有全球性價值。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認為,這部作品不是單寫一個人,而是寫精英科學家的群像。小說提出了在科學研究中道德倫理的底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副院長肖驚鴻認為,郭羽、溢青把創作視野投向腦科學領域,題材充滿時代特質,體現出創作者的時代擔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陳定家認為,《腦控》是「科幻現實主義跨界寫作的成功範例」。這部小說是硬科幻小說,作者堅持現實主義的原則,寫的是一些對未來的設想,但其想像是有科學依據的。
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雄認為小說精心構思,在故事講述上極具匠心;在人物的刻畫上,《腦控》吸收了現代小說與通俗小說的寫法,人物的經歷、身世介紹是相當簡練的,但又賦予每個人物傳奇般的身世。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山東省作協主席黃髮有認為,作者非常擅長用懸念和伏筆讓劇情緊湊,還有不斷的反轉。同時,作者展現了一種科學倫理的困境。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研究員馬季認為,作品從一個很小的切口著筆,通過描述一個微觀的腦部世界,實際上寫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圖書評論》執行主編周志強探討了《腦控》所呈現的上帝困境,敘事當中的魔盒結構,小說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如何化解缺陷等問題。
禹建湘、周興傑、夏烈、周冰、吳長青分別從網絡文學題材的拓展、敘事的推進與優化、藝術性與幻想性的融合,以及「後人類」文本研究方法的改進等方面進行了研討。(光明日報全媒體 劉江偉)
責編:閆宇航
【來源:光明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