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目前的單兵裝備 圖片來源:新華網
秉承中情局衣缽研發「腦控武器」
現年52歲的簡妮特·莫利斯出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在當地長大並完成大學教育。莫利斯是個科幻迷,在大學畢業後的18年裡先是痴迷於科幻小說的創作,先後發表了數十篇頗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莫利斯的公公還證實:「她還是個相當不錯的音樂家,富有激情!」
科幻小說創作和富有激情,讓莫利斯有機會接觸到美國「腦控武器」的研究歷史與相關檔案:1946年,杜魯門總統秘密實施「紙夾計劃」,將765名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員帶到美國,其中就包括心理戰方面的專家。1947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時任國防部長的詹姆斯·福雷斯特爾敦促中情局開始反蘇秘密戰。在此重大背景下,中情局特工對如何摧毀或控制人思維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就此展開了最早的「腦控實驗」。此後,中情局先後進行了代號為「藍鳥」、「阿蒂切克」、「馬庫特拉」和「MK研究」的「腦控武器」研究項目,並將加拿大和英國也拉了進來。1973年,在得知美國國會將對「腦控武器」研究展開調查的消息後,時任中情局局長的理察·赫爾姆斯下令銷毀了「MK研究」項目的所有記錄。
1973年,莫利斯和她丈夫雙雙進入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專家組工作,從而有機會接觸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大力兜售「非致命性武器」的概念。莫利斯經常向白宮決策者和五角大樓的將軍們遊說:「非致命性武器既可以打倒敵人,又不具普遍殺傷力,為什麼不願意投資呢?」可能是概念太超前,莫利斯的遊說在多年時間裡並沒有得到美國決策者的響應。
1992年,莫利斯結識了時任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津尼上將。這位將軍向莫利斯講述了他的苦惱:「我在索馬利亞的部隊經常面對群體性事件,如大規模遊行、集體搶劫,少數槍手混在人群中向我們開槍,可我們卻沒法動用武器。」
得到這一信息的莫利斯,立即網羅她在解密檔案中看到的參加過「腦控武器」研究項目的相關人員,很快給津尼上將送去了一種非致命性武器「沾人泡沫」——能將對方沾在原地半小時無法行動的粘合劑。1993年,津尼的部隊在護衛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索馬利亞時,「沾人泡沫」派上了用場。津尼上將回憶說:「我簡直成了一個四處粘東西的小男孩了,國會議員們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我適時地讓莫利斯女士出臺,她就此結交了國會山的政要們。1995年,國會成立非致命性武器聯合項目處,由海軍陸戰隊牽頭實施,各軍兵種全部參加,年預算高達2500萬美元。」
此時的莫利斯看出了商機,與她丈夫立即成立了M2技術有限公司,承包非致命性武器聯合項目處的研發項目。巨額收益讓莫利斯指揮公司迅速鎖定其核心研究對象「腦控武器」。據相關文件顯示,莫利斯於1998年在中情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腦控武器」的新構想,並於2003年正式立項開發,18個月後即推出可攜式「腦控武器」系統,隨即投入實戰檢驗。
莫利斯的「腦控武器」究竟是啥樣呢?相關文獻顯示,製造腦控武器前,需要先複製人類情感。用超級電腦對資料庫中成千上萬個情緒腦電波樣本進行分析,以了解心理特徵和腦電波形狀的對應關係。接著在另一臺電腦中存儲這些「情緒信號串」,用無線電向人體發射這些「有生命的信號」,「無聲地改變人類的情緒狀態」,從而操縱目標對象的心理和情緒,以影響其行動。
擔心不加快研發會被俄羅斯超過
然而,「腦控武器」的危害和潛在威脅,也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嚴重關注,因為這類武器一旦被濫用,那麼就能在根本上控制人民。無論是在私人住宅、公眾場合、工業場所,還是在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被秘密選定的受測試者,都會受到這種「神秘武器」發出的含有化學和生物刺激的放射性影響。時間長了,會讓受測者社交孤立、免疫力下降,進而導致各種疾病,甚至死亡……
事實上,美國中情局當年進行「腦控武器」的實驗室,就先後在加拿大和本土吃過一系列的官司,給一些受害者巨額賠償,並使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政府名譽受損。
不過,嘗到甜頭的莫利斯似乎並不介意,她經常說,據一些解密資料來看,俄羅斯在腦控武器研究方面「歷史悠久」。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人才紛紛被「挖角」、相當一部分軍工科研項目也被取消的情況下,有關腦控研究的一些頂級科學家及相關項目,卻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言下之意,如果她不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俄羅斯遲早會超過美國。在俄美關係越發緊張的情況下,莫利斯的這番說辭非常有效。 (餘東)
責編:汪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