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2020-11-15 黎川發布

2019-10-09來源:中國科學院學習平臺作者:賈娟 馮曉娟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儲量最大的活躍碳庫,植物將光合作用產物以凋落物(包括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和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輸入土壤,土壤有機質又在微生物調控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土壤碳庫輸入和輸出的微小改變都可能較大程度地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加速或減緩全球變暖進程。因此,土壤碳周轉過程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全球變化生態學的焦點問題。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0-20 cm),底層(20 cm以下)土壤碳庫對增溫的響應機制尚不明確。

圖1 陸地碳循環過程(基於網絡圖片修改)

提到底層土,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低肥少碳、反應遲鈍(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不靈敏)。但你可別小看它!雖然底層土長期不見天日,默默無聞,但由於體量巨大,其碳儲量佔全球土壤碳庫的50%以上。一旦這部分碳庫受到幹擾而加速降解,必將加快全球變暖的進程;另一方面,底層土壤的有機碳含量較低而活性礦物含量相對較高,因此具有較大的固碳潛力。

基於此,全球氣候變化下的底層土壤碳庫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發揮碳匯功能、造福人類,也可能給現在已經冒汗的地球「火上澆油」。

無論在表底還是底層,土壤有機碳庫都是由結構和特性不同的含碳化合物組成的複雜混合體。在土壤有機碳庫這個大家庭中,根據有機碳的分子結構,可分為蛋白質、胺基酸、糖類、脂類、木質素等;按照物理分組方法,又可分為與大團聚體、微團聚體和粘粉粒相結合的有機碳。其中,與大團聚體結合的有機碳周轉較快,而與粘粉粒結合的有機碳周轉較慢,也被視為穩定碳庫。與表層土不同,底層土壤常處於「碳飢餓」狀態,即大部分土壤微生物由於受到能量限制而處於休眠狀態。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可促進植物根系向底層土壤的生長,以此幫助植物獲取更多的水分或養分。這種現象將促進根系來源的新鮮有機碳向底層土壤的輸送;新碳的輸入可能「喚醒」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微生物,加快底層土壤有機質的降解,同時也可能促進新碳在底層土壤中(特別是活性粘粉粒礦物表面)的固持,從而加快底層穩定碳庫的積累。

圖3 氣候變暖使根系向深層生長以獲取更多養分或水分(基於網絡圖片修改)

青藏高原是全球變暖的敏感區,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類型之一。已有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地區持續升溫顯著降低了高寒草地表層土壤的含水量,促進了深根植物(禾草)的生長。那麼,增溫引起的植物群落組成變化和根系分布改變會如何影響土壤(特別是底層土壤)有機碳的組成與周轉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馮曉娟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合作者,依託青藏高原海北站的長期增溫實驗平臺,以生物標誌物、超高解析度質譜和14碳等新穎的分析手段和視角解析了高寒草地表底層土壤有機碳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機制。

圖4 青藏高原海北站野外增溫實驗平臺(圖片由賀金生老師提供)

研究發現,增溫引起的植物向深層生長增加了新碳向底層土壤中的輸入,提高了底層土壤中脂類、糖類的含量,同時激活了底層土壤微生物對大團聚體中木質素的降解。同時,研究人員通過測定土壤不同物理組分的碳-14同位素含量,發現與對照相比,增溫促進了新碳在底層粘粉粒組分中的積累,並補償了木質素加速降解所引起的碳損失。因此,增溫促進了快速周轉碳庫的降解,有利於穩定碳庫中新碳的積累。

也就是說,高寒草地底層土壤對增溫的響應比表層土壤更加強烈,而且由植物根系驅動的新碳積累可能增加底層土壤穩定碳庫的長期固持。照著這個趨勢,底層土可能在默默地幫人類承擔一部分「減排」任務,是潛在的大氣碳匯。

圖5 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土層土壤有機碳周轉的影響

上述研究於9月3日在國際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在線發表(DOI: 10.1111/gcb.14823)。

相關焦點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陸地最大碳庫土壤:全球升溫2°C將打開2300億噸碳庫的閘門
    眾所周知,大氣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儲存著大量的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會引發全球氣溫上升。然而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是我們腳下土壤,地球土壤所含的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幾乎是大氣中的三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佔人類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變暖2°C或更高,我們腳下的土壤就有可能變成碳噴口。
  • GCB | 氣候變暖下的土壤碳損失:來自碳降解酶的新證據
    土壤C庫約為大氣C庫的3到4倍,其微小變化也可能引起大氣中CO2濃度的顯著波動,因此,土壤C儲量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會對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產生較大的影響。然而,儘管近幾十年來進行了大量研究,氣候變暖對土壤C庫的淨影響仍不清楚。幾項短期研究發現,土壤C損失與實驗增溫有關,然而尚不清楚短期實驗的結果是否適用於長期增溫實驗,因此為了進一步預測未來C儲量,我們需要提高對土壤碳動態變化機制的認識。
  • 如何減弱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利用土壤
    由於人類一直在承受全球變暖帶來的後果,所以科學家嘗試減緩全球變暖對人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所謂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指的是通過光合作用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利用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作用來為作物提供營養,同時提供高產與健康的農產品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許多陸地生態系統生長由於受氮限制,導致生產力及穩定性下降,而氮沉降通常促進植物生產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土壤碳儲量,但是,也有研究認為氮沉降不能促進碳固定或者對土壤碳固定影響不大。這種不確定性與研究區域的氣候、生態系統類型、研究時空尺度均有關係。所以,科學界關於氮沉降能否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土壤碳庫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土壤碳循環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大且最活躍的碳庫之一,有機碳庫儲量大約為1550Pg(1Pg=1015g),是大氣碳庫的3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倍至4倍。
  • 凍土區土壤中的「微觀世界」
    凍土是一種長期處於低溫環境並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的特殊土壤 (圖1)。由於低溫限制了土壤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導致凍土中儲存著大量有機碳。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凍土區土壤碳儲量高達1.3萬億噸,約佔全球土壤碳庫的一半以上。然而,這一重要碳庫目前卻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嚴重威脅。
  • 東北地理所在凍土區泥炭沼澤歷史時期碳庫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泥炭沼澤覆蓋全球陸地表面3-4%,其土壤碳庫中所儲存的碳佔全球陸地土壤碳庫的近30%。然而泥炭沼澤主要分布在氣候變化敏感區(如中高緯度地區,永久凍土區等),因此泥炭沼澤土壤碳庫極易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並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土壤碳庫的穩定性是影響其在未來氣候變暖等環境擾動下維持穩定的關鍵因素。
  • 案例分享丨復旦大學聶明團隊在土壤碳循環方面取得新進展
    全球土壤有機碳庫儲量約是大氣碳庫的三倍,因此通過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CO2對大氣CO2濃度有著重要的影響,進而改變區域乃至全球氣候。土壤有機碳的分解強度受到溫度的調控,其對溫度的敏感性被認為是決定未來氣候變化態勢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陸地氣候預測模型的關鍵假設與重要參數。
  • 這裡的變暖速度全球最快 凍土融化差點把「末日種子庫」毀了
    這個種子庫通常被稱為「諾亞方舟種子庫「,也叫「末日種子庫」「末日種子庫」坐落在朗伊爾城的不遠處 圖據CNN這裡的變暖速度全球最快 到本世紀末,朗伊爾城的平均氣溫預計將上升7至10攝氏度,降雨量將增加40%
  • 農田管理措施對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微生物的影響
    本文綜述了不同農田管理措施(施肥方式、種植制度、耕作模式)對農田土壤有機碳、含碳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發現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情景下土壤有機碳增速最快,且施肥量與土壤碳庫存在閾值效應;有機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中CO2 排放通量,磷、鉀兩種肥料的施用與施用氮肥相比更能降低農田土壤排放溫室氣體產生的全球增溫潛勢;提高有機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有利於土壤中微生物豐富度的提高和微生物量碳的積累。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在公開發行的生態學期刊上發表的關於全球變化的文章中,只有不到3%的文章聚焦全球變化對土壤生物或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Wardle,2002)。因此,土壤食物網中各生物類群以及土壤生態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可能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重要的不確定因素(Bardgett et al.,2008)。
  • 研究證實泥炭地變暖會導致碳快速損失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7月27日,《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進展》(AGU Advances)期刊發表題為《泥炭地生態系統變暖導致碳快速淨損失》(Rapid Net Carbon Loss from a Whole‐Ecosystem Warmed Peatland)的文章指出,氣候變暖和泥炭地生態系統中的碳損失之間存在直接關係,未來氣候變暖背景下泥炭沼澤中大量儲存的碳可能會以溫室氣體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
  • 土壤微生物對溫溼度交互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在土壤生態過程對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的響應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但關於調控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溫溼度響應行為的研究還較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的響應規律是準確模擬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過程、氮磷周轉過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改進全球氣候和陸面模型模擬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全球變暖,對農業生產都有哪些具體影響?
    提要:全球變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這4方面 最近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在線發表的一篇關於全球變暖會導致水稻中砷含量翻倍的文章再次將溫室效應這一難題擺在了大眾的面前。砷元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其化合物被運用在農藥、除草劑、殺蟲劑中,毒性很強。
  • SBB綜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分解酶活性對降水變化的差異響應
    有機碳的濃度主要受植物碳輸入和損失之間的平衡控制,而降水操縱實驗中的這種複雜聯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生物酶活性的影響。微生物對有機碳的分解主要是通過產生降解碳的胞外酶(EEAs)來實現。微生物酶被認為是有機碳分解的最直接因素和限速步驟。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北京一高中生研究草地 將沙地變成「固碳庫」
    北京景山學校的高中生竇沅青突發奇想,希望廣闊的沙地能變成巨大的「固碳庫」。她還具體測算了各種植被的固碳數據,發現草地比農田的固碳效果更好。她的此項研究,獲得了今年北京科技創新大賽的二等獎。  高一時,我在課外辦張凱老師的推薦下參加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平時就比較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及國際大事的我,開始關心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我了解到,溫室效應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都與碳排放量有關。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全球永久凍土中存儲了大量土壤有機碳。全球變暖引起凍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並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形成正反饋效應。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