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弱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利用土壤

2020-11-25 科技世界網

    


    由於人類一直在承受全球變暖帶來的後果,所以科學家嘗試減緩全球變暖對人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所謂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指的是通過光合作用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利用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作用來為作物提供營養,同時提供高產與健康的農產品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解決全球變暖與糧食安全最現實、最有效、最便宜的方法,在於恢復土壤的健康,通過再生型的生態有機農業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之中,同時利用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來提供營養、提高作物產量,這樣不僅能固碳減排,而且能增產創收,對於經濟、農業和環境是一個多贏的策略。

  萬物生長靠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來促進生長,但想要把植物固定的碳進一步固定於土壤之中,使之成為土壤碳庫的一部分卻沒有那麼容易。即使採用科學合理的耕作、堆肥以及輪作方式,植物所固定的碳在土壤中的穩定性依舊是制約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十年來,生物炭的研究異軍突起,生物炭所展現出的性能和功能與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的理念無比的契合,所以,生物炭很有可能為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突破口。

  說到生物炭,不能不提的是人類學家在亞馬遜河流域偶然發現的一種「黑色的土壤」。這種土壤與距其幾百米以外的另一個土塊相比,肥沃且肥力持久。

  經研究發現,這種黑黑的土壤是由印第安土著居民長期燒荒耕作形成的,土層中富含有機碳、養分元素豐富、微生物群落結構繁榮且具有良好的孔隙結構。

  受到這種「亞馬遜黑土」的啟發,科學家經過不斷的探索終於發明出了生物炭製備技術,製備出了一種性質相似的黑炭,並將其添加入土壤中,以期能夠獲得健康、肥沃且肥力持久的土壤。


    科學家製備出的生物炭

  經過實際試驗對比,科學家們發現,生物炭在改良土壤質量和提升土壤肥力方面的效果確實非常顯著。

  而對於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來說,除了提供健康和高產的食物,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固定植物中的碳,並把固定的碳封存於土壤之中,使其成為土壤有機碳的一部分。

  生物炭即是利用秸稈、木屑以及稻殼等生物質作為原材料,製備完成後直接添加入土壤中。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生物炭不僅可以增加土壤中碳的固定,還可以降低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文末的參考文獻)。


    生物炭可以固定土壤中的碳

  因此可以說,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的目的與生物炭製備技術的目的殊途同歸,雖然概念上有些差別,但生物炭的利用可以被納入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的範疇,成為其一個環節,從而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和資源循環利用等當下熱點問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使北美季風減弱
    北美季風是一種環流系統,它可給北美西南部大片地區帶來充沛的夏季降雨,而它未來的變化會對區域水資源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目前仍然不清楚隨著溫室氣體的增長,北美季風將如何發生變化,尤其是因為水平解析度較低以及系統性的海表溫度偏差限制了其數值模式模擬的可靠性。
  • 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緯度西風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風能資源的利用潛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  研究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的模擬結果,對未來兩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風能資源的演變進行探討。
  • 珠穆朗瑪峰長草,全球變暖,會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隨著生產力的大幅提高,全球人口即將突破76億,但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副作用」。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全球變暖,21世紀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都和全球變暖有關。天氣變得更加極端,海平面開始上升,冬天可能更冷,夏天可能更熱。上面這幅圖是今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剛剛公布的南極洲最新照片,從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本來應該是像左圖一樣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出現了「池塘」。
  • 「全球變暖」除了帶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還會帶來哪些深刻影響?
    全球變暖帶來的深刻影響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可能是有多方面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有兩方面,一是人類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從而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每年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超過
  •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全球變暖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吧。  全球變暖的原因  1、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者是大量砍伐森林並且將其焚燒,從而產生了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科學家使用新的觀測手段,通過實驗驗證:現有的氣候模式是如何影響全球變暖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航天局的AQUA衛星上大氣紅外探測器( AIRS )所捕獲的最新數據,對大氣最低層的10公裡範圍內的溼度進行精確測量,結合全球觀測的溫度變化,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建立一個對水蒸汽、二氧化碳和其它大氣變暖的氣體的排放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獲得全面的更多的了解。
  • 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土壤碳庫輸入和輸出的微小改變都可能較大程度地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加速或減緩全球變暖進程。因此,土壤碳周轉過程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全球變化生態學的焦點問題。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0-20 cm),底層(20 cm以下)土壤碳庫對增溫的響應機制尚不明確。
  • 新聞資料: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涂溼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全球變暖的可怕後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 全球變暖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
    英國期刊《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的一項報告說,研究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展示了全球變暖正對極端天氣的出現帶來越來越大的影響。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高溫、強降水和降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歷史數據以及未來的預測進行了全面對比分析,發現人類活動、全球變暖以及極端天氣之間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
  • 全球變暖,這些「冷」知識你必須get到
    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地位重要,直接體現北極氣候變化的北極海冰也成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風向標」。  假如海冰繼續消融,會帶來哪些影響和後果?  據雷瑞波介紹,海冰加速消融,海洋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減弱,上層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熱能,導致北極氣候以全球水平約兩倍的速度變暖。
  • 全球變暖,對農業生產都有哪些具體影響?
    提要:全球變暖,對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這4方面 最近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在線發表的一篇關於全球變暖會導致水稻中砷含量翻倍的文章再次將溫室效應這一難題擺在了大眾的面前。砷元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其化合物被運用在農藥、除草劑、殺蟲劑中,毒性很強。
  • 地球磁場異常減弱,或與全球變暖有關,地球會變得不安全嗎?
    它們發現地磁的強度不僅在不斷減弱,而且地磁北極正不規律地從加拿大向西伯利亞移動。這種不可預測的變化不免讓科學家們產生擔憂。地球的磁極是不是要面臨翻轉的可能?即使不翻轉,這種異常的減弱也會給人類帶來不小的威脅。作為地球的保護罩,地球磁場為人類擋住了絕大多數從宇宙射來的高能粒子,使得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發展。有人甚至推測,地球磁場的誕生或與生命出現的時期不相上下。
  • 如何對抗全球變暖?聯合國專家:多吃菜、少吃肉
    如何對抗全球變暖?近日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行動控制全球變暖,這種古老樹種可能在本世紀末之前就會滅絕。圖為美國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隨著全球氣候變暖,2019年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三年之一。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的專家表示,他們並不是告訴人們停止吃肉,而是少吃或是考慮改變飲食習慣,從吃肉為主變為吃素為主。該報告同時呼籲,停止對土地的破壞以及讓土地沙漠化等。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利用13C自然豐度法追蹤了稻田中的碳穩定途徑,揭示了長期施肥水稻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中的有機質穩定機制
  • 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最新研究成果到底咋說的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風電開發潛力整體向南轉移。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年每公頃每千克氮沉降所帶來的固碳或溫室氣體排放效應),在此基礎上,結合最新的全球氮沉降分布數據、土地利用分布圖,氣象數據、IPCC,發現氮沉降促進了農田和溼地土壤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作用,但氮沉降能夠增加森林和草地應對全球變暖的能力,定量估算出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的綜合增溫潛勢為10.20 Pg CO2yr-1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表溫度上升會增加農作物的呼吸消耗,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導致作物籽粒灌漿不充分,較高的溫度還可能加快農作物的生育進程,甚至中斷或終止作物的正常生育過程,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同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大氣溫度升高,從而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直接影響到作物健康良性的生長。
  • 美科學家發現城市熱島效應對全球變暖影響不大
    在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多大影響一直就是爭論焦點。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對熱島效應的影響進行量化。研究結果顯示,與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相比,熱島效應的影響非常有限。研究領導人、史丹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馬克-雅各布森表示:「在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影響比例可能在2%到4%之間。」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但由於那年青藏高原的水汽非常大,從高原輸送到中國東部的水汽增強,使得中國東部的夏季風減弱。整個夏季的降水高值一直不能到達華北地區,而是停留在長江流域,造成了長江中下遊的大面積洪澇。3全球變暖下亞洲水塔經歷著哪些變化?
  • 西藏將採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華社拉薩9月9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全球氣候變暖帶來了西藏地區氣候的明顯變化:冬季增溫明顯,降水量變化區域性波動較大,氣候變化區域差異較顯著等。為此,西藏將採取多種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挑戰。    近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了自治區發改委和氣象局發布的《關於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