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最新研究成果到底咋說的

2020-12-04 北晚新視覺網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風電開發潛力整體向南轉移。

風能資源分布或向南半球轉移

極地冷,赤道暖,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常年盛行西風,也叫熱成風。這一道風帶中,平均風速比其他地方更大,聚集了大量的風能資源,並覆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北半球許多國家。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緯度西風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風能資源的利用潛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

研究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的模擬結果,對未來兩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風能資源的演變進行探討。第一種是中等排放情景,假定碳排放量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最高,隨後保持穩定;到本世紀末,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約為目前濃度的1.5倍,全球平均氣溫增暖1.1至2.6攝氏度。第二種是高排放情景,對應能源結構改善緩慢、缺乏氣候應對措施的發展模式,碳排放量將持續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本世紀末超過當前3倍,全球氣溫升高2.6至4.8攝氏度。

結果顯示,無論在中等排放情景還是在高排放情景下,北半球的風能資源都將整體顯著減少,尤其是包括中國西北、西伯利亞、東北亞、美國、加拿大、英國、地中海沿岸等在內的中緯度地區,即沿北半球西風帶一線。在高排放情境下,到本世紀末,內蒙古至東北一帶的風能資源甚至將減少10%到20%。

南半球的風能資源在中等排放情景下變化不大,在高排放情境下卻將整體大幅增加。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紀末,巴西東部和澳大利亞東北部的風能資源將迅猛增加超過40%。

原因在於南北極增暖幅度不同

這種差異的產生,或歸根於全球變暖以不同方式影響南北半球的風帶演變。在北半球,北極增暖與海冰消融是一個互相促進的正反饋過程,以致於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地增暖更為明顯;於是,赤道與極地之間的溫度梯度被削弱,中緯度西風帶風速整體減小。一些模擬結果也指出,由於高緯度增暖顯著,中緯度地區南北側的冷暖對峙減弱,風暴系統的活動整體減少,也是風能資源減少的一個原因。

而在南半球,尤其在高排放情景下,南極增暖不如南美中部、非洲南部和澳洲的陸上增暖明顯。這部分大陸與同緯度海洋間的溫度梯度增大,成為主導風帶強度變化的因素。陸地變暖更快,陸上熱低壓增強,海陸氣壓梯度增大,風速增大,風能資源因此增加。除南極洲外,南半球大陸主要分布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所以整體風能資源的增加也以熱帶和副熱帶最為明顯。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美和澳洲的中高緯地區,風能資源仍趨於減少,和北半球類似。

北歐極端大風出現機率增高

西風帶內常見南北冷暖氣團的對峙,又叫鋒面。如果大氣中有小擾動發生,譬如某一方氣團主動移向另一方,氣團運動軌跡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發生偏轉,就會誘生出大尺度的大氣渦旋,又叫鋒面氣旋。從氣候角度而言,鋒面氣旋頻繁發生並通過的地區,便是「位於風暴軌跡上」的地區,平均風速也通常比其它區域更大。

但想要利用風能,並非風越大越好。極端的猛烈陣風反而會對風車造成破壞。風車的設計一般基於能應對若干年(譬如50年)一遇的最大風等等標準,這個標準跟當地氣候背景的統計數據直接相關。

科學家們使用超級計算機對北歐的模擬結果表明,若全球氣候變暖,中緯度的「風暴軌跡」會整體向北移動,鋒面氣旋的數量會減少,但單個風暴的強度增強。由此一來,北歐地區的極端大風出現頻率會升高,強度也會增大。這對按過往氣候數據標準設計的風車而言不是好消息,也意味著新建風電場必須考慮在將來承受更強的風暴襲擊的可能性。

與可能增大的極端大風相對應,海上的極端大浪也會隨之增大。對北大西洋未來風浪演變的研究表明,目前「20年一遇」的大浪,在2080年可能每4至12年就會出現一次;對歐洲北海的氣候模擬顯示,到21世紀末,海浪平均高度會上升5%至8%。由於陸上空間有限且摩擦阻力更大,海上風力發電正是當下發展的熱門方向;而風和浪的雙重考驗,對中緯度地區近海風電場的建造提出了新的挑戰。不過,在緯度稍低的地區,譬如地中海沿岸,由於風暴軌跡朝北移動,未來氣候展望中的風浪反而會減小。

延伸閱讀

酒泉等風電場潛力或下降

目前,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基地位於我國甘肅酒泉。截止到2012年,風電裝機容量已超6000百萬瓦特,相當於能供給英國全國的電力需求,而這一數字還在不斷上升中。甘肅位於我國西北—蒙古地區風能富集帶,常年風速較大,風能密度超過150瓦特每平方米,是我國投建風電廠的理想場所,也對當地就業、稅收、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若氣候變暖持續,這一區域的風電潛力很可能隨之下降,現有風電設備的潛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包括中國和美國兩大能源消費巨頭在內,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的許多國家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也將給人類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增添更多壓力。

研究人員指出,當前風力發電能力的評估和布局大多基於過去的氣候資料統計,而很少考慮受將來大氣環流受人類活動影響發生變化後對風能資源分布的影響。新研究對未來風電廠布局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為決策者衡量和規劃替代能源的策略提供了新的參考。

來源:猜你會好奇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北半球風力會減弱?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不久前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緯度西風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風能資源的利用潛力。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全球變暖或將對世界範圍內的風能資源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到本世紀中後期,北半球可供利用的風能資源將大量減少,南半球一些地區風能資源則可能急劇增加。  研究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的模擬結果,對未來兩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風能資源的演變進行探討。
  • 全球變暖使北美季風減弱
    北美季風是一種環流系統,它可給北美西南部大片地區帶來充沛的夏季降雨,而它未來的變化會對區域水資源產生重大影響。10月9日《自然·氣候變化》刊載「北美季風隨全球變暖而減弱」(Weaken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monsoon with global warming)一文,研究人員利用解析度為50公裡的全球氣候模式來研究季風對大氣CO2增長的響應,這種模式可實際代表季風氣候學及其天氣尺度的變率。研究發現,季風對CO2倍增的響應容易受海表溫度偏差的影響。
  • 誰說全球變暖後冬天不會越來越冷
    很多人開始質疑「全球變暖」,認為近來的極度寒冷和「全球變暖」的說法相矛盾。事實上,冬天的極寒天氣,正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全球變暖導致極地海冰大量融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影響氣流和洋流系統,超級寒冬出現了。全球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冷空氣南下2012年3月,英國氣象局發表最新報告,全球氣溫自1900年以來上漲了0.75攝氏度。
  • 全國多地花式秀「冷」,都說全球變暖,為啥今年這麼冷?
    北京「潑水成冰」北京到底有多冷?往常只能在漠河進行的「潑水成冰」這兩天北京的小夥伴們表示:「安排上了!」↓↓↓加上特效更神奇了!↓↓↓安徽出現「冰瀑布」受寒潮冷空氣影響,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鶴城鄉五股尖瀑布被凍成「冰瀑」景觀。
  • 到底咋回事?
    但這個說熱非熱的溫度對位於地球最北端的北極來說卻不怎麼友好今天餘叔叔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北極圈出現30℃高溫到底咋回事?全球變暖是不是真的?全球變暖是毋庸置疑的!在1901至2012年間,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的趨勢,如下圖3。全球變暖已經導致冰雪大面積融化、海平面上升,並改變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模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影響的深遠。
  • 北半球的風在減少嗎?
    因此風可以說是氣象要素中的的「常駐嘉賓」,近些年來風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全球新能源發電中的「新秀」。全球最大海上風力發電廠(圖片來源:Engadget中國版)風力發電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大風車呀吱悠悠地轉」,風車是我們小時候就很熟悉的玩具之一。
  • 研究:全球變暖的跡象比儀器檢測記錄的時間要長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早在19世紀30年代,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 把陽光反射回太空,能阻止全球變暖?科學家:反而會加劇氣候混亂
    研究小組曾經設計了一個理想化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太陽輻射被反射到足以抵消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四倍時可能出現的變暖。在這一情景下的一些全球氣候模型中,南北半球的風暴路徑強度響應顯著減弱。減弱的風暴路徑將意味著不那麼強烈的冬季風暴。但研究小組警告說,減弱的風暴路徑也會導致停滯狀態,特別是在夏季,以及減少風來清除空氣汙染。
  • 研究:全球變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   科學家表示,他們比以往更加確定全球變暖對此特定氣候模式的影響。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ENSO)雖是發生在太平洋,但卻在全球氣候系統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們至今仍然不確定,氣溫上升是否會在未來對厄尼爾諾現象產生影響。  但最新的研究表示,因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的乾旱及水災將會越來越劇烈。  在全球氣候系統中,厄爾尼諾現象產生了許多複雜的作用。
  • 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 全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 全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極端天氣或由海冰融化引起 全球變暖的「另類」體現如果你翻看了近幾年的新聞,就會發現這種戲劇性的天氣其實早有樣本。同時,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說,人類正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嚴寒、酷暑、颶風和洪水等極端天氣氣候現象會頻繁出現。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風力渦輪機使美國變暖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科學家2018年的一項研究記錄了風力渦輪機如何提高美國氣溫,這是值得重新審視的課題之一。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強調他們認為人們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緩解全球變暖的同時,觀察到風力渦輪機和大氣的相互作用減緩了風力,因為風力是由渦輪機提取的。這對氣溫有增溫作用。
  • 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到底有多大?
    原標題: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新發現與創新   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李本綱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依據觀測數據和模型研究結果,估算出我國從前工業時代至今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大約佔到10%,遠低於中國排放的全球佔比。
  •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世界環境日析"全球變暖"說
    「所謂的全球變暖說,根本不成立!」浙大氣象信息與災害預測所所長譚季青劈頭一句。  似乎離經叛道?畢竟太耳熟能詳:全球正日漸變暖,將導致南北極冰川融化、四大洋海面上升。全球變暖,全球顯學,主宰大地的沉浮。
  • 全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科學家預測2020後地球將進入冰河期!
    說起未來的氣候形勢,很多人都會想到全球變暖,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當前環境的大趨勢,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氣溫明顯的升高。在全球變暖大肆的報導下,科學家也稱太陽活動即將進入衰退期,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地球或將進入「冰川時代」。兩派言論「摩拳擦掌」,我們究竟該相信哪一個呢?
  • 全球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科學家預測2020後地球將進入冰河期
    說起未來的氣候形勢,很多人都會想到全球變暖,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當前環境的大趨勢,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氣溫明顯的升高。在全球變暖大肆的報導下,科學家也稱太陽活動即將進入衰退期,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地球或將進入「冰川時代」。兩派言論「摩拳擦掌」,我們究竟該相信哪一個呢?
  • 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風能資源減少
    近日,一個美國研究小組預計,隨著氣候變暖,北半球中緯度可用的風能資源將減少,而風能是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研究認為受影響較為明顯的是美國中部、英國、愛爾蘭、中東北部以及亞洲中部、北部和遠東區域。但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高碳排放場景下,熱帶區域和南半球可用的風能資源將顯著增加。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 目前,全球風電場的產能正在快速增長,藉此降低人類對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賴。儘管如此,區域性研究表明,風能資源(可通過渦輪轉變成能源的風量)受制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全球變暖,北極圈內已經達到38℃,今年夏天我國氣溫能有多高?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宣布,全球5月氣溫異常升高,且與2016年5月並列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NOAA公布最新全球溫度報告指出,全球5月份的平均氣溫比20世紀的平均氣溫高0.95℃。對於北半球而言,這是5月最熱的記錄。
  • 地球磁場異常減弱,或與全球變暖有關,地球會變得不安全嗎?
    它們發現地磁的強度不僅在不斷減弱,而且地磁北極正不規律地從加拿大向西伯利亞移動。這種不可預測的變化不免讓科學家們產生擔憂。地球的磁極是不是要面臨翻轉的可能?即使不翻轉,這種異常的減弱也會給人類帶來不小的威脅。作為地球的保護罩,地球磁場為人類擋住了絕大多數從宇宙射來的高能粒子,使得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發展。有人甚至推測,地球磁場的誕生或與生命出現的時期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