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全球變暖說,根本不成立!」浙大氣象信息與災害預測所所長譚季青劈頭一句。
似乎離經叛道?畢竟太耳熟能詳:全球正日漸變暖,將導致南北極冰川融化、四大洋海面上升。全球變暖,全球顯學,主宰大地的沉浮。
就在今天第35個世界環境日前夕,又屢見標題醒目:
因為全球變暖,北極冰蓋圈已縮至最小;
因為全球變暖,南極臭氧洞已擴至最大;
因為全球變暖,世界大多數雪峰將在本世紀明顯萎縮;
因為全球變暖,非洲將有1.8億人口在本世紀引發疾病死亡……
與此同時,花期提前、螞蟻增多、鯨魚自殺,包括剛剛撲滅的內蒙古森林大火,也都有學者認為與全球變暖有關。
這一切,真的都因全球變暖?
北極冰面積年縮8.5%
海歸的譚季青說:「從學界到媒體,我們有些人一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讀,似乎什麼都是因全球變暖,亂貼標籤。其實在國外,全球變暖說早已備受質疑,幾乎要被推翻了。」
果真?
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北極的冰確實少了。
記者查閱原文,美國科學家沃爾特·梅爾的科研小組最新報告稱:據今年3月的衛星觀測顯示,北極地區冬季冰蓋的面積,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0萬平方公裡,這比整個英國的面積都大。目前的北極冰蓋圈,已縮至1900年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小面積。
科學觀測還顯示:縮小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2002年以來,年均縮小8.5%。
看來可以肯定,在北極這個地區,溫度的確上升了。
問題在於,這個區域性的變暖,就等於全球性的變暖嗎?
問題還在於,北極圈的變暖,就是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嗎?
同樣是在極地,去年南極的拉森B冰架坍塌後,領銜研究的美國科學家多馬克就公開表示:這與區域性氣候變暖有關,但是否與所謂人類造成溫室效應有關,還有待研究。
譚季青介紹,國外科學界就有觀點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北極冰蓋持續縮小,也可能是因為地球在向下一個冰期過渡所產生的自然現象。科學研究發現,因太陽光規律性變化導致的史上四次冰川期,期間每一次過渡,都存在升溫現象。
這麼說,地球要面臨下一次冰川期?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研究員任國玉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地球將在未來短期內重新進入冰期。從間冰期向冰期過渡是非常漫長的過程,要經歷數萬年時間。
至於南極臭氧層那個大空洞,日本秋吉榮治國家環境研究所最近一份公報稱:現在的臭氧洞範圍處於歷史最大時期。這個科研小組的發現與其他一些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從上世紀80年代在南極上空發現臭氧洞以來,全球衛星和地面站一直在進行監測。
同樣還是這個問題:臭氧洞的擴大,是否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譚季青的觀點是,臭氧層其實是隨季節與大氣波動不斷變化著的,在不同緯度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厚薄,南極地區的臭氧層每年到夏季都是沒有的,到冬季聚集時也年年情況不一樣,所以科學嚴謹地說,很難得出這個南極臭氧洞究竟是否在持續擴大,也難以說其就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類可以放任自己。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破壞臭氧層的氣體排放量減少,地球大氣層中的氫氯碳化合物也開始減少。人類必須這樣去贏得自己的未來,但是為保護全球的臭氧,而用不著總指向南極那個並不太確定的大洞。
無論北極冰蓋圈的縮小,還是南極臭氧洞的擴大,都是人類在關注自身的命運,都需要科學與嚴謹。
全球變暖還是熱島效應?
需要科學嚴謹對待的,還有全球到底是否變暖了。
支持者們最有力的一個論據,是國際組織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基於全球上千萬氣溫觀測點的一份評估報告: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4攝氏度至0.8攝氏度。
但在譚季青看來,這其中忽視了對城市熱島效應的評估。
所謂熱島效應,通俗地講就是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譚季青說:「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人類絕大多數的氣象站、測溫站都在城市附近。也就是說,在嚴格意義上,這一數據還只能說明人類活動聚集區的溫度在上升,並不能代表整個大陸,更不能代表整個地球。眾所周知,覆蓋地球表面70%的茫茫大海上,幾乎沒有觀測站。」
所以,譚季青認為,只能說人類活動聚集區溫度在上升,而不能含混簡稱「全球變暖」。
不過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各國的科學家在向IPCC匯報數據時,已經扣除城市熱島效應所產生的溫差值,能代表全球平均氣溫,說明全球變暖。
無疑,精準的定義,才會有精準的應對。
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
同樣需要辨析的,還有人類活動到底是否罪魁禍首?
南極冰芯鑽探等科學考證發現,史上四大冰川期的間隔期中,前幾次的溫室氣體濃度都是下降的,只在最近這一次上升。顯然,除自然影響外,必然有新的因素在這幾千年間發揮作用。而不少科學家相信,最重要的影響正來自人類。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的餘志豪教授介紹:「國際調查數據顯示,1860年工業革命後,因大量木材的砍伐、土地荒漠化,使地球維持二氧化碳平衡非常重要的一環不斷減弱消失,二氧化碳的百萬份比濃度從過去的280ppm,持續上升到現在的350、360ppm。二氧化碳,正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
然而,近年國外不少科學發現,也指出全球變暖學說存在致命缺陷。
譚季青舉例說:「如果說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那麼,人類活動中心應該氣溫最高。可是在美國,這個全球年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並沒參加《京都議定書》進行氣體減排,但地面溫度反而出現連年下降。再比如,以往人們認為,北半球人類活動最為頻繁,熱量傳到世界各地,也導致南極冰雪消融,但最新科研數據表明,南半球的氣溫反而在下降。還有,如果全球變暖,應會導致熱量在全球散逸,那麼大氣層和地面最近的對流層氣溫也應升高,但美國宇航局連續18年衛星觀測,全球大氣對流層的溫度並沒上升……」
譚季青還是堅持認為,現在的氣候異常,只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結果。
假如海平面上升40釐米
不管是否全球變暖,不管是否人類所致,我們都有責任去守護我們的家園。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全球氣候的確在發生變化。餘志豪教授切身感受:「1952年我到南京上學的時候,每年冬天大雪紛飛,但如今孩子們難得一見。」異常的高溫,頻發的颱風,連年的暖冬。「如今全球科學界,已經擯棄『全球變暖』這個詞,而更多採用『全球氣候變化』。」譚季青只是希望,正本清源,避免誤讀,才能更好地守護。
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拉夫洛克的蓋亞理論認為:地球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有機整體,並作為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系統而進化。一個有力的證據是,雖然自地球形成以來太陽光照增加了30%,可化學性質並不穩定的地球大氣層依然基本保持不變。但拉夫洛克也強調人類要有所作為,去積極守護地球生態。
所以,全球科學家們還是頻頻報告:螞蟻數量多了,植物開花早了,鳥兒們和青蛙們也提前繁殖了;青海高原凍土變「軟」了,西伯利亞凍結帶開始融化了;南極開始出現大片草皮,熱帶的阿聯飄起雪花……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類過度耕種、過分放牧和狂砍濫伐森林,使土地變得貧瘠,植物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所以,美國五角大樓一份報告指出,20年後人類的頭號威脅不再是恐怖主義,而是氣候變化導致的騷亂;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與氣候有關的疾病將增加一倍,其中與炎熱有關的死亡將大幅增加;科學家們估計,到208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40釐米,全球受海洋沿岸風暴導致洪水危險的人數將從目前的7500萬上升至2億……
所以,一些科學家的大膽設想,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曾計算:向空中拋灑100萬噸鋁硫粉末,使日照減少1%。或者,發射一顆巨大的衛星,在地球前擋住太陽。而美國物理學家洛厄爾·伍德想發射入軌的,則是一面直徑2000公裡的半透明鏡,去過濾太陽輻射。也有人打起海洋的主意。加利福尼亞生物學家約翰·馬丁建議向海洋裡投放鐵,以刺激浮遊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更富詩意的建議是,將地球上的所有房頂塗成白色以反射太陽光,或者是將數以十億計的白色聚苯乙烯高爾夫球投向海洋……
一切都是因為,人類有著共命運的哲學本原。人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這已經越來越上升為地球村居民們的共同關注。正如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所說:「人類在不斷加速地開發自然、消耗自然,走向前途的未卜,但人類文明的原則並沒消失。中國哲學很早就倡導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相信,大自然在越來越頻繁給予人類警告的時候,也是一個信號,我們尋找新的生存方式的時候到了。」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世界環境日正解「全球變暖」,人類的未來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新華社消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確定為「沙漠和沙漠化」。沙漠化是指氣候異常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溼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據聯合國公布的資料,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10億多人受到沙漠化威脅,其中1.35億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聯合國的研究還表明,氣候變暖導致佔全球41%的乾旱地區土地不斷退化,全球沙漠面積正在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