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世界環境日析"全球變暖"說

2021-01-20 東方網

  「所謂的全球變暖說,根本不成立!」浙大氣象信息與災害預測所所長譚季青劈頭一句。

  似乎離經叛道?畢竟太耳熟能詳:全球正日漸變暖,將導致南北極冰川融化、四大洋海面上升。全球變暖,全球顯學,主宰大地的沉浮。

  就在今天第35個世界環境日前夕,又屢見標題醒目:

  因為全球變暖,北極冰蓋圈已縮至最小;
  因為全球變暖,南極臭氧洞已擴至最大;
  因為全球變暖,世界大多數雪峰將在本世紀明顯萎縮;
  因為全球變暖,非洲將有1.8億人口在本世紀引發疾病死亡……

  與此同時,花期提前、螞蟻增多、鯨魚自殺,包括剛剛撲滅的內蒙古森林大火,也都有學者認為與全球變暖有關。

  這一切,真的都因全球變暖?
  
  北極冰面積年縮8.5%
  
  海歸的譚季青說:「從學界到媒體,我們有些人一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讀,似乎什麼都是因全球變暖,亂貼標籤。其實在國外,全球變暖說早已備受質疑,幾乎要被推翻了。」

  果真?

  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北極的冰確實少了。

  記者查閱原文,美國科學家沃爾特·梅爾的科研小組最新報告稱:據今年3月的衛星觀測顯示,北極地區冬季冰蓋的面積,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0萬平方公裡,這比整個英國的面積都大。目前的北極冰蓋圈,已縮至1900年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小面積。

  科學觀測還顯示:縮小從上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2002年以來,年均縮小8.5%。

  看來可以肯定,在北極這個地區,溫度的確上升了。

  問題在於,這個區域性的變暖,就等於全球性的變暖嗎?

  問題還在於,北極圈的變暖,就是因人類活動造成的嗎?

  同樣是在極地,去年南極的拉森B冰架坍塌後,領銜研究的美國科學家多馬克就公開表示:這與區域性氣候變暖有關,但是否與所謂人類造成溫室效應有關,還有待研究。

  譚季青介紹,國外科學界就有觀點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北極冰蓋持續縮小,也可能是因為地球在向下一個冰期過渡所產生的自然現象。科學研究發現,因太陽光規律性變化導致的史上四次冰川期,期間每一次過渡,都存在升溫現象。

  這麼說,地球要面臨下一次冰川期?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研究員任國玉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地球將在未來短期內重新進入冰期。從間冰期向冰期過渡是非常漫長的過程,要經歷數萬年時間。

  至於南極臭氧層那個大空洞,日本秋吉榮治國家環境研究所最近一份公報稱:現在的臭氧洞範圍處於歷史最大時期。這個科研小組的發現與其他一些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從上世紀80年代在南極上空發現臭氧洞以來,全球衛星和地面站一直在進行監測。

  同樣還是這個問題:臭氧洞的擴大,是否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譚季青的觀點是,臭氧層其實是隨季節與大氣波動不斷變化著的,在不同緯度和地區有著不同的厚薄,南極地區的臭氧層每年到夏季都是沒有的,到冬季聚集時也年年情況不一樣,所以科學嚴謹地說,很難得出這個南極臭氧洞究竟是否在持續擴大,也難以說其就一定與人類活動有關。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類可以放任自己。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破壞臭氧層的氣體排放量減少,地球大氣層中的氫氯碳化合物也開始減少。人類必須這樣去贏得自己的未來,但是為保護全球的臭氧,而用不著總指向南極那個並不太確定的大洞。

  無論北極冰蓋圈的縮小,還是南極臭氧洞的擴大,都是人類在關注自身的命運,都需要科學與嚴謹。
  
  全球變暖還是熱島效應?
  
  需要科學嚴謹對待的,還有全球到底是否變暖了。

  支持者們最有力的一個論據,是國際組織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基於全球上千萬氣溫觀測點的一份評估報告: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4攝氏度至0.8攝氏度。

  但在譚季青看來,這其中忽視了對城市熱島效應的評估。

  所謂熱島效應,通俗地講就是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譚季青說:「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人類絕大多數的氣象站、測溫站都在城市附近。也就是說,在嚴格意義上,這一數據還只能說明人類活動聚集區的溫度在上升,並不能代表整個大陸,更不能代表整個地球。眾所周知,覆蓋地球表面70%的茫茫大海上,幾乎沒有觀測站。」

  所以,譚季青認為,只能說人類活動聚集區溫度在上升,而不能含混簡稱「全球變暖」。

  不過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各國的科學家在向IPCC匯報數據時,已經扣除城市熱島效應所產生的溫差值,能代表全球平均氣溫,說明全球變暖。

  無疑,精準的定義,才會有精準的應對。
  
  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
  
  同樣需要辨析的,還有人類活動到底是否罪魁禍首?

  南極冰芯鑽探等科學考證發現,史上四大冰川期的間隔期中,前幾次的溫室氣體濃度都是下降的,只在最近這一次上升。顯然,除自然影響外,必然有新的因素在這幾千年間發揮作用。而不少科學家相信,最重要的影響正來自人類。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的餘志豪教授介紹:「國際調查數據顯示,1860年工業革命後,因大量木材的砍伐、土地荒漠化,使地球維持二氧化碳平衡非常重要的一環不斷減弱消失,二氧化碳的百萬份比濃度從過去的280ppm,持續上升到現在的350、360ppm。二氧化碳,正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

  然而,近年國外不少科學發現,也指出全球變暖學說存在致命缺陷。

  譚季青舉例說:「如果說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那麼,人類活動中心應該氣溫最高。可是在美國,這個全球年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並沒參加《京都議定書》進行氣體減排,但地面溫度反而出現連年下降。再比如,以往人們認為,北半球人類活動最為頻繁,熱量傳到世界各地,也導致南極冰雪消融,但最新科研數據表明,南半球的氣溫反而在下降。還有,如果全球變暖,應會導致熱量在全球散逸,那麼大氣層和地面最近的對流層氣溫也應升高,但美國宇航局連續18年衛星觀測,全球大氣對流層的溫度並沒上升……」

  譚季青還是堅持認為,現在的氣候異常,只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結果。
  
  假如海平面上升40釐米
  
  不管是否全球變暖,不管是否人類所致,我們都有責任去守護我們的家園。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全球氣候的確在發生變化。餘志豪教授切身感受:「1952年我到南京上學的時候,每年冬天大雪紛飛,但如今孩子們難得一見。」異常的高溫,頻發的颱風,連年的暖冬。「如今全球科學界,已經擯棄『全球變暖』這個詞,而更多採用『全球氣候變化』。」譚季青只是希望,正本清源,避免誤讀,才能更好地守護。

  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拉夫洛克的蓋亞理論認為:地球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有機整體,並作為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系統而進化。一個有力的證據是,雖然自地球形成以來太陽光照增加了30%,可化學性質並不穩定的地球大氣層依然基本保持不變。但拉夫洛克也強調人類要有所作為,去積極守護地球生態。

  所以,全球科學家們還是頻頻報告:螞蟻數量多了,植物開花早了,鳥兒們和青蛙們也提前繁殖了;青海高原凍土變「軟」了,西伯利亞凍結帶開始融化了;南極開始出現大片草皮,熱帶的阿聯飄起雪花……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類過度耕種、過分放牧和狂砍濫伐森林,使土地變得貧瘠,植物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所以,美國五角大樓一份報告指出,20年後人類的頭號威脅不再是恐怖主義,而是氣候變化導致的騷亂;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與氣候有關的疾病將增加一倍,其中與炎熱有關的死亡將大幅增加;科學家們估計,到208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40釐米,全球受海洋沿岸風暴導致洪水危險的人數將從目前的7500萬上升至2億……

  所以,一些科學家的大膽設想,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曾計算:向空中拋灑100萬噸鋁硫粉末,使日照減少1%。或者,發射一顆巨大的衛星,在地球前擋住太陽。而美國物理學家洛厄爾·伍德想發射入軌的,則是一面直徑2000公裡的半透明鏡,去過濾太陽輻射。也有人打起海洋的主意。加利福尼亞生物學家約翰·馬丁建議向海洋裡投放鐵,以刺激浮遊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更富詩意的建議是,將地球上的所有房頂塗成白色以反射太陽光,或者是將數以十億計的白色聚苯乙烯高爾夫球投向海洋……

  一切都是因為,人類有著共命運的哲學本原。人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這已經越來越上升為地球村居民們的共同關注。正如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所說:「人類在不斷加速地開發自然、消耗自然,走向前途的未卜,但人類文明的原則並沒消失。中國哲學很早就倡導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相信,大自然在越來越頻繁給予人類警告的時候,也是一個信號,我們尋找新的生存方式的時候到了。」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世界環境日正解「全球變暖」,人類的未來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新華社消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確定為「沙漠和沙漠化」。沙漠化是指氣候異常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溼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據聯合國公布的資料,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10億多人受到沙漠化威脅,其中1.35億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聯合國的研究還表明,氣候變暖導致佔全球41%的乾旱地區土地不斷退化,全球沙漠面積正在逐漸擴大。

相關焦點

  • 北鬥領航 5G賦智 ‖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2020年,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收官之年,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歷經40年的奮鬥,我國已建成了自主可控的衛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北鬥大系統正在經歷從全球建設,向全球應用的歷史性轉折。一、什麼是北鬥全球導航系統?
  • 外交部將向全世界推介湖南#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在舉國喜迎新中國70周年華誕之際2019年第4場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即將舉行
  • 2021旅遊商品誰主沉浮
    2021旅遊商品誰主沉浮  2020年12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顯示,經核算,2019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989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4.56%。
  • 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是誰?
    也可以說形成的原理是什麼呢?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它發射的電磁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地球發射的電磁波長因為溫度較低而較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
  • 中國城市群落,誰主沉浮
    中國城市群落,誰主沉浮 ——兩個三角洲的較量  □王志綱(深圳)  最近10年間,我國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鎮800個左右,每年轉移農村人口1000萬人,10年中有超過1億的農村人口落戶小城鎮。  兩個三角兩種手勢  目前,國際上已經把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帶視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 [決策者說]鄭國光: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李小萌:您剛才講到的這些氣象的問題,以前還有爭論,說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一個總體的趨勢,還是一個地球自然規律的變化,並不一定會有一個不好的結局,現在有沒有一個定論?    鄭國光:首先對農業生產力可能會造成影響,您知道全球變暖以後,我們的種植的結構要發生變化,為什麼我們說過去老農的經驗,到3月底,我們開始施肥了,其實它的生長期已經被全球變暖破壞了,比如說溫度上升,升高一度,我們施的氮肥釋放量將提高30%,就是說土壤保存氮肥的有效期可能要提前3.5天,也就是說溫度升高了一度,施肥的量都要考慮一下。    李小萌:如果沒有經驗。
  • 誰說全球變暖後冬天不會越來越冷
    全球變暖正是冬季極寒天氣背後的一個重要推手: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導致極地海冰大量融化,在氣流和洋流系統受到影響時,就會出現超級寒冬。很多人開始質疑「全球變暖」,認為近來的極度寒冷和「全球變暖」的說法相矛盾。事實上,冬天的極寒天氣,正是全球變暖的結果。全球變暖導致極地海冰大量融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影響氣流和洋流系統,超級寒冬出現了。全球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冷空氣南下2012年3月,英國氣象局發表最新報告,全球氣溫自1900年以來上漲了0.75攝氏度。
  • 誰發明了「全球變暖」?他後悔了!
    在氣候變化和工業排放的關係問題上,「主流」科學家經常信誓旦旦地說:人類排放CO2正在造成氣候災難性的變暖,雖然有一些反對意見,但我們還是聽主流的吧?這種想法在我因面對科學與政治的複雜關係而心生厭倦時,時不時就會冒出來——科學的歸科學、政治的歸政治,這樣的簡單世界多美好!
  • 抖音跨過山河大海一片蒼茫回家的路什麼歌 都說歌詞全文
    抖音跨過山河大海一片蒼茫回家的路很長什麼歌? 都說歌詞介紹?  都說,是最近在抖音上很火的一首歌,很多人都喜歡聽。抖音跨過山河大海一片蒼茫回家的路很長什麼歌? 都說歌詞介紹?抖音跨過山河大海一片蒼茫回家的路很長什麼歌:  歌名:都說  歌手: 龍梅子/ 老貓  這首歌在抖音上是非常火的,很多人都有拿來當視頻的背景音樂。
  • 漫畫|誰也不知道全球變暖的最壞結果是什麼!
    可是,網上新聞說的剛好相反,這樣看來,全球變暖不但不是好事,而是大大的壞事,而且是人類自己作出來的壞事。那麼,這些咋咋呼呼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咱們就來捋一捋全球變暖的幾個傳言,看看它們到底是真是假。一、海平面上升淹沒土地?
  • 從「全球變暖」到「全球變冷」:誰在忽悠地球—新聞—科學網
    (見圖一)同時,一些科學家發出警告,世界正經歷氣溫急速下降時期,必須為「全球變冷」做好準備。 從預測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無冰覆蓋」到實際上「北極冰蓋面積大幅增加」,人們被警告做好應對「全球變冷」準備,這一頗具戲劇性的反差,著實讓人心中產生大大的疑問:「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在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