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
太陽一出來
氣溫嗖嗖地往上躥!
本周,我們也將迎來今年杭州第一個30°
夏天的感覺說來就來了!
但這個說熱非熱的溫度
對位於地球最北端的北極來說卻不怎麼友好
今天餘叔叔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
北極圈出現30℃高溫
到底咋回事?
2018年7月
北半球天氣氣候顯著異常
很多國家遭受持續高溫熱浪侵襲
一次次刷出創紀錄高溫
國內小夥伴也抱怨
真快熱死人了!
不過,一條爆炸性的新聞
卻讓全世界的人都「上火」了
北極圈內出現了30攝氏度高溫!!
這事兒有多恐怖?
就像災難片的現實版
而實際上出現30℃以上高溫的地方是挪威班納克(Banak),北緯70度,在歐洲大陸的東北角。
但是,北極圈是指北緯66.5度以北的地區,總面積大約21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2.2個中國。其中陸地部分包括格陵蘭、北歐、西伯利亞北部、加拿大北極群島、阿拉斯加等地,總面積略小於中國。這麼大的面積,某個小地方突發熱浪,是正常的。
北極其它地方是否也在發燒?
我們首先使用中國黃河站(北緯79度)的數據看一下斯瓦爾巴德群島的天氣。
圖1. 黃河站2006-2018年7月月平均氣溫、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
如上圖所示,過去十年來看黃河站7月的最高氣溫存在一個緩慢的升高的趨勢,但是很清楚,2018年夏天並不是最暖的。
看完了黃河站的,再看看北極核心區域吧。圖2是丹麥國家氣象局計算的最新北緯80-90度區域海表面溫度(和氣溫直接相關),很清晰看出,2018年5月至7月,北極核心區域的海溫/氣溫和過去幾十年平均狀態沒有明顯區別。
圖2. 北極2018年氣溫和1958-2002平均氣溫的對比圖
小貼士
上圖中採用的是開爾文溫標,不要把它和攝氏度(℃)、華氏度(℉)搞混了,換算公式為:K=273.15+℃;℉=℃*1.8+32
綜上,北極觀測到了大於30℃的高溫,但是2018年的北極變暖還是延續之前的一個趨勢,並沒有表現出特別顯著的異常偏暖。
全球變暖是不是真的?
全球變暖是毋庸置疑的!在1901至2012年間,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暖化的趨勢,如下圖3。全球變暖已經導致冰雪大面積融化、海平面上升,並改變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模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影響的深遠。
圖3.1901-2012年期間地球表面氣溫變幅分布
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在1880至2012年間平均升了0.85度。過去的三個年代一個比一個溫暖,21世紀第一個年代是1850年以來最暖。在過去百多年,全球大部分地方都變暖了,而1983至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在過去一千四百年來最暖的三十年(如下圖4所示)。
圖4.1850-2012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變化
北極變暖主要發生在冬天
北極作為全球氣候的放大器,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北極在3月之前都不會有陽光(因為極夜),但進入2018年以來,流入北極的暖氣團使得北極核心區今年2月的最高氣溫比同期氣候值高了35℃(如上面圖2)。而格陵蘭島在2018年更是已經記錄到了連續61個小時在0℃以上的氣溫值,這個時長几乎是以往年份的3倍。但為什麼到了夏天,北極並沒有像歐洲、北美、中亞等一樣表現出顯著的異常偏暖呢?
由於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高空急流的影響,位於北歐北部的北極區域(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海、巴倫支海附近)其增溫速率更高,大約是全球平均速率的3-4倍。
圖5.全球平均溫度(右側坐標軸,綠線)和北極斯瓦爾巴氣象站的氣溫序列圖(左側坐標軸,黑線)對比(上:全年;中:冬季;下:夏季)
魏婷和丁明虎等利用斯瓦爾巴群島的Ny-Alesund氣象站的1975-2014年的資料研究發現(如圖5):而北極變暖主要發生在冬季。自1975-2014年以來冬季全球平均溫度在13℃到14℃之間,北極斯瓦爾巴島則從-13℃上升到-8℃左右。夏季全球平均溫度從3.2℃上升到4℃,北極從2.7℃上升到5℃。因此2018年夏天北極並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異常偏暖。
海冰面積變少對北極生物有啥影響?
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氣溫的升高和凍土的融化,對植物來說,生長環境相對變好,生產力上升。對應的,大部分植食性動物食物增多,比如馴鹿。但是對生活在海冰上的動物來說,滅頂之災,比如海豹。
北極熊數量減少兩個原因:獵殺和氣候變暖。近十年來,得益於不斷地減少狩獵,對北極冰架的多國聯合保護,和日益完善的科學研究,野外北極熊的數量,已經在慢慢恢復增長中。同時由於氣候變暖,一方面冰上狩獵期和狩獵面積減少;另一方面由於生活在中高緯地帶的灰熊和棕熊會向北入侵,因此對於北極熊來說,生存的危機已經越來越大了。
此外,由於北極快速變暖,海冰面積減少,北極極端氣象事件(比如強風暴)會增多,嚴重危害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影響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地區的天氣,高溫、極寒、暴風雪會越來越頻繁。
素材來源:氣象e新、科普中國
原標題:《餘叔叔講科普(26) | 北極圈出現30℃高溫?!到底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