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地理所在凍土區泥炭沼澤歷史時期碳庫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儘管目前研究已經發現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加劇等環境擾動因素對泥炭沼澤碳庫的累積和分解過程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環境擾動因素與泥炭沼澤土壤碳庫穩定性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相比於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地區泥炭沼澤,大興安嶺地區泥炭沼澤土壤碳庫中含有較多的多糖化合物和較少的芳香族化合物,因此這一地區泥炭沼澤土壤碳庫的穩定性相對較弱。
-
北極圈永久凍區的泥炭地被野火點燃,將遠古的碳釋放出來
罪魁禍首可能是古老的泥炭地,世界之巔北極圈正在融化縮小。泥炭地是富含碳的土壤,隨著浸水的植物緩慢腐爛而積累,有時長達數千年。它們是地球上碳密度最高的生態系統;典型的北部泥炭地的碳含量大約是北方森林的十倍。泥炭燃燒時,它會將其古老的碳釋放到大氣中,並增加了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
-
泥炭地:地球的「固碳海綿」
泥炭地是單位面積碳累積速度最快、碳堆積量最大和碳密度最高的生態系統泥炭地具有土壤鬆軟有彈性、有機質及腐殖酸含量高、植物纖維含量豐富、通氣透水性好、持水能力強等特徵,在自然生態平衡中具有調節區域局部氣候和河川徑流、涵養水源、補給地下水、淨化環境、防止土壤侵蝕等多種功效,同時還具備「碳匯」的重要功能。
-
中國東北泥炭地植物葉片酚含量及其隨氮有效性的變化
酚類物質是植物用於防禦植食性動物和適應環境的次生代謝產物,由於其具有抗分解的特性,在調節泥炭地碳動態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北方泥炭地不同功能型植物的酚含量及其如何隨氮有效性變化尚不清楚。本論文通過測定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18個泥炭地共11種植物的葉片總酚含量(Total Phenols Contents, TPC),研究了它們隨葉片氮、磷含量的變化關係,並探討了其潛在機制。
-
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研究首次調查泥炭地與新興傳染病的關聯該評論指出,保護熱帶泥炭地也是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因為泥炭地富含水分的土壤中儲存了大量的碳。在整個地球上,泥炭地僅佔陸地表面的3%,但卻儲存了所有土壤中1/3的碳。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態學和自然保護研究員馬克.哈裡森(Mark Harrison)博士說:「熱帶泥炭地和其中的野生動植物受到幹擾,與公共衛生和疾病大流行息息相關,應被保育和復育。」「人們普遍認同熱帶泥炭地在野生動植物保育、碳排放和提供當地社群資源等方面的好處……但是我們的研究首次明確描繪並調查了熱帶泥炭地與新興傳染病之間的關聯。 」哈裡森說。
-
成都生物所闡釋泥炭沼澤溼地研究的「前世今生」
研究發現(圖2),從泥炭沼澤研究的歷史沿革與態勢來看,泥炭沼澤研究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到18世紀,以自然資源學導向研究為主,大多數研究著眼於泥炭利用與泥炭地開發;第二時期從19世紀到20世紀,以地學導向為主,大多數研究集中在泥炭沼澤地學方面,沼澤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在20世紀廣泛受到關注;第三個時期從21世紀開始,以生態學導向為主,泥炭沼澤研究走上了以國際化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為主的道路,著重研究環境及氣候變化條件下泥炭地的反饋
-
全球泥炭沼澤正在「復活」,北極圈再現極度高溫,地球告急了?
泥炭沼澤正在「復活」在地球上,泥炭沼澤地約佔陸地總面積的3%,它比世界森林儲存的碳還要多,這是因為數米深的泥炭沼澤地有著寒冷,潮溼和酸性的條件,封存著大量古老植被,特別擅長鎖定碳。但現在隨著地球變暖的加劇,泥炭沼澤地正在「復活」中,不斷地向空氣釋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來自RNL生態系統科學家發現,在短短的三年內,所有變暖的沼澤地已經從碳蓄積者轉變成碳排放者,大量碳排放反過來促進全球變暖,形成惡性循環。
-
陸地最大碳庫土壤:全球升溫2°C將打開2300億噸碳庫的閘門
眾所周知,大氣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儲存著大量的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會引發全球氣溫上升。然而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是我們腳下土壤,地球土壤所含的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幾乎是大氣中的三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佔人類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變暖2°C或更高,我們腳下的土壤就有可能變成碳噴口。
-
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在研究碳材料中的應用
碳是催化化學中最常見的元素或材料,除了各種用作載體的碳材料外(活性炭、石墨、工業炭黑、納米碳管及類金剛石材料等),催化劑上還經常有反應過程形成的積碳。有非晶無序的,也有半石墨化的積碳。在實驗上通常用電子能量損失譜的電離峰近邊精細結構來判斷碳材料中的碳鍵形態。
-
全球變暖會造成什麼後果
那麼全球變暖會引發什麼問題呢?1.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隨著全球溫度的提升,會造成兩極冰川的融化,大量冰川水注入海洋,導致海平面的上升。如果兩極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70米左右。屆時世界許多沿海城市將淹沒在海底之下。
-
|Vol·25-2020|葉片膨壓損失點與耐旱性以及葉碳經濟性狀相關聯
一、研究背景 葉膨壓損失點(πtlp, 單位-MPa)標誌著植物在乾旱脅迫下維持細胞膨壓的能力。由P-V曲線法可得知葉πtlp。另外,目前的觀點認為,葉的水力安全裕度比枝條更低,儘管枝條比遠端葉的栓塞抗性更強以及水勢更低,而本研究與此不符。這些差異可能由於本研究所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階段較潮溼,降水充沛且尚無嚴重的乾旱發生,因而未呈現明顯的葉-枝水力分割現象。 乾熱河谷稀樹群落葉膨壓損失點相對最低,且呈現出3種群落中最低的安全裕度,這可能是稀樹樹種在乾旱氣候下的適應特性。
-
北極凍土中碳儲藏地將被喚醒,甲烷進軍大氣層,全球氣候面臨轉折
地球上的森林不可以過多,否則會導致氧氣含量急劇上升,從而使氣溫驟降,而變回冰河時代;但是地球上的森林不可以過少,否則全球變暖會越來越嚴重,從而導致沙漠化情況加劇,全球溫度上升,極地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那時北極凍土中沉睡的巨型碳儲藏地將被喚醒,甲烷將進軍大氣層,全球氣候面臨轉折。
-
雙語|研究: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延長,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樹木和其他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將比以前多。但是一項新研究顛覆了這一理論,並可能對人類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傳統上,氣溫和白晝長度是決定葉子何時變色和掉落的主要因素,這導致一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會推遲這一過程。新研究的作者們考察了七葉樹、銀樺樹和英國橡樹等歐洲落葉樹種,記錄了每棵樹每季吸收的碳量及其最終對落葉時間的影響。deciduous [dɪˈsɪdʒuəs]: adj.
-
碳納米塗層可減少四成輸電損失
原標題:碳納米塗層可減少四成輸電損失 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與哈薩克斯坦和美國科研人員共同找到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方法:通過往輸電線上噴塗帶有碳納米粒子的專用納米材料,來減少輸電線上的電能損失。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物理學報D:應用物理》雜誌上。
-
碳納米管行業深度研究:快速崛起的新型電池材料
潤滑添加劑:將碳納米管添加到潤滑油中,納米微粒能分布在摩擦界面起到微 軸承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潤滑性能,減小摩擦。 防腐劑:碳納米管微觀結構具有強化學穩定性,能夠摻雜在塗料裡達到防腐效 果,減少因腐蝕帶來的損失。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這也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系統、科學地用數字反映退耕還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態效益,是我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績效評價的重大突破。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
泥炭土是什麼? 泥炭土有什麼特點?
泥炭土是什麼? 泥炭土有什麼特點?時間:2017-05-14 14:05 來源:花百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泥炭土是什麼? 泥炭土有什麼特點? 泥炭土簡介 泥炭土是指以泥炭為主要成分配製而成的花卉培養土,而泥炭是由沼澤地中的各種植物死亡後長年堆積變化而成,多分布在冷溼地區的低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