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氣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儲存著大量的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會引發全球氣溫上升。然而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是我們腳下土壤,地球土壤所含的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幾乎是大氣中的三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佔人類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變暖2°C或更高,我們腳下的土壤就有可能變成碳噴口。
土壤中含有的大量有機碳源於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陸地碳庫中73%的碳以土壤有機質的形態存在土壤中,最終只有少部分會形成碳酸根蓄積在土壤裡,而大部分會以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形式排放到大氣中。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碳-土壤周轉模型發現,2°C的氣候變暖可能釋放2300億噸二氧化碳,與大氣含碳量大致相同,而這僅僅是從土壤最上面的一米中釋放出來的。這一數字略低於我國自1900年以來的碳排放量,略低於美國自1900年以來碳排放量的兩倍。
將模型限制在如此淺的深度並非是一個疏忽,而是通過限制測量使對土壤周轉變化的建模變得更加容易,這也有助於將其他類似模型產生的不確定性減半。全球系統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彼得·考克斯說表示,我們減少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這對於準確計算全球碳預算並成功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至關重要。
雖然眾所周知,升溫會增加有機碳分解並縮短碳在土壤中的停留時間,但目前還不清楚其對溫度變化的敏感程度。實際上,土壤對我們快速變化的世界的反應方式是當前氣候模型中最大的不確定性之一。儘管這項新研究並不是目前最壞的預測,但仍然不是一個好消息。研究人員表示,儘管我們的研究排除了最極端的預測,但如僅升溫2°C時氣候變化就會導致土壤碳的大量損失,這還不包括更深層的永凍土碳的損失。而且模型並未包含甲烷等其他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也存儲在土壤中,其全球變暖能力比二氧化碳更強。
當然,並非所有土壤都含有相同數量的碳,大多數土壤碳都存儲在泥炭地或永凍層,不幸的是,這些常見的北極棲息地正處於全球變暖的前沿。今天,隨著永凍土層的快速崩塌,科學家們擔心很快就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屆時大量的碳儲存會以失控的速度引發更多的融化並增加碳排放。例如,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多年凍土融化,溫度的升高正在刺激植物生長,而這些蔓延的根系是永久凍土進一步解凍的「啟動劑」。在如此複雜的系統中,這種微小的相互作用很容易被忽視,但它們可能會給我們當前的氣候目標帶來漏洞。研究人員認為,要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必須理解和量化氣候-碳循環反饋。
土壤碳已經積累了幾千年,它的變化代表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失去它,我們可能再也找不回來了!我們現在的行動將決定我們的未來,解決氣候危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A spatial emergent constraint on the sensitivity of soil carbon turnover to global warming,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volume 11,Article number: 5544。
責編:朱張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