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攝氏度的變暖可能會打開2300億噸碳排放的閘門

2020-11-08 微塵匆忙客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大氣中儲存著大量的碳,但在我們的腳下,地球的土壤所含的二氧化碳是地球的近三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約佔人類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


如果全球變暖2攝氏度或更多,我們就有可能把這個至關重要的碳匯變成碳噴口。

更新後的土壤碳循環模型發現,這樣的變暖可能會釋放2300億噸二氧化碳,誤差為500億噸。而這只是來自土壤表層的數據,其中的碳含量與我們的大氣大致相當。

這個數字略低於中國自1900年以來的排放量,略低於美國自同一年以來排放量的兩倍。

起初,將模型限制在如此淺的深度可能聽起來有些疏忽,但通過限制測量,科學家們已經使模擬土壤更替的變化變得更容易了。這也有助於將其他類似模型產生的不確定性減半。

全球系統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彼得·考克斯說:「我們減少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這對於精確計算全球碳預算和成功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至關重要。」

雖然已知溫度升高會增加分解,縮短碳在土壤中的停留時間,但這個系統對溫度變化有多敏感仍不清楚。

事實上,土壤對我們迅速變化的世界的反應方式是我們當前氣候模型中最大的不確定性之一。儘管這項新研究並不是最壞的預測,但它仍然不是好消息。

「我們的研究排除了最極端的預測——但是儘管如此,還是表明了僅僅2攝氏度的變暖就會導致大量的土壤碳流失,而且這還不包括深層凍土的碳流失,」埃克塞特大學的氣候模擬專家Sarah Chadburn說。

它也不包括其他溫室氣體,比如甲烷,甲烷也儲存在土壤中,作為全球變暖的力量比二氧化碳大很多倍。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土壤都含有相同數量的碳,雖然世界上有些地方有增加土壤吸收的潛力,但其他地方就沒那麼幸運了。

大多數土壤碳儲存在泥炭地或永久凍土層中,不幸的是,這些常見的北極棲息地正處於全球變暖的前沿。

如今,隨著永久凍土正在迅速崩塌,科學家們擔心我們很快就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即大量儲存的碳會引發更多的融化,並以失控的速度增加排放。

例如,最近的研究發現,隨著永久凍土的融化,不斷上升的溫度刺激了植物的生長,而這些蔓延的根為永久凍土的進一步融化「準備」了條件。

在如此複雜的系統中,這樣微小的相互作用很容易被忽視,但它們可能會破壞我們當前的氣候目標。

「如果要實現巴黎協議的目標,就必須理解和量化氣候-碳循環的反饋,」新模型的研究人員寫道。

「土壤碳的變化代表了一個特別大的不確定性,有可能顯著減少碳預算,以穩定全球變暖2攝氏度的氣候。」

地球土壤中的碳已經積累了幾千年。如果我們把它弄丟了,我們可能就再也拿不回來了。

我們現在對此所做的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陸地最大碳庫土壤:全球升溫2°C將打開2300億噸碳庫的閘門
    然而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是我們腳下土壤,地球土壤所含的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幾乎是大氣中的三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佔人類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變暖2°C或更高,我們腳下的土壤就有可能變成碳噴口。
  • 2018年碳排放再創新高,全球氣候變暖加劇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工業社會中使用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急劇增加,加之地表森林植被不斷遭受破壞,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變暖問題迫在眉睫!全球碳排放量再創新高,當很多人對此消息無動於衷時,碳排放增加帶來的溫室效應正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環境。
  • 科學家:升2度或打開2300億噸碳閥門
    地球升2度或打開2300億噸碳「閥門」上面我們也說了,我們大氣中含有大量的碳,同時在我們的腳下土壤之中也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根據公開數據顯示,這個二氧化碳的含量幾乎是大氣之中的3倍,所以非常高,一旦我們埋藏在「腳下」的二氧化碳沒有辦法得到控制,那麼就會引發更強的溫室效應。
  • 如果再繼續放任,那麼在2300年,最後一批人類將去南北極
    趣味探索訊 如果人類再繼續這樣放任下去,那麼霍金的預言將會實現,2300年世界將會是這番光景。很多城市將經歷長達數年的乾旱,任意肆虐的野火,超強的颶風,滾滾的熱浪。極端天氣事件將不再成為頭條新聞,而是一種常態。赤道附近的最後一批人類將收拾行李並朝人口密集的兩極地區移動,人類將完全佔領極地動物的地盤。
  • 每年37億噸!人類碳排放是全球火山100倍,希望霍金預言不是真的
    趣味探索訊 人類一直自詡是世界上最聰明物種,智商秒勝其他動物,然而我們毫無顧忌地耗用著地球一切能用能源,每天排放出浩如煙海的溫室氣體,地球徹底變暖了,地球環境和氣 候也跟著變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異常天氣頻發,或許我們唯一地球真的已經「生病」了。
  • 2018全球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增長2.5%
    據《洛杉磯時報》3月25日報導,根據國際能源署報告,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這給地球帶來了很重的負擔。 在這份3月25日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國際能源署表示,不僅導致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加,而且世界對能源的日益渴望導致燃煤發電廠的排放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 摧枯拉朽的北極勝境:2000億噸碳僅僅是開始,永凍層或將波及全球
    然而,北極變暖正在融化地球表面下的冰凍層,釋放出巨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和甲烷。根據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北極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變暖、融化,甚至淹沒了用來測量北極變暖的儀器設備。永凍層是什麼?永凍層是指在地表以下連續凍結兩年或兩年以上的土層,其中也包含少許的巖石和有機物。其厚度從1米到1000米不等,通常分布於阿拉斯加、格陵蘭島和西伯利亞等北極地區。
  • 研究:溫室效應或致海平面在2300年前上升0.9米
    中新網2月22日電據美國僑報網報導,科學家們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截至2300年,全球海平面也將上升3英尺(約合0.9米),而如果減少碳排放的措施被延遲,還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更多。
  • 2019碳排放配額總量4.65億噸 持續貢獻廣東碳排放交易經驗
    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批准並正式印發。這是省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從省發展改革委劃轉到省生態環境廳後,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的首次印發。  2018年廣東碳排放市場整體情況及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和交流合作處處長洪建武通報。
  • 中國的碳排放13年間為何被高估了106億噸?
    中國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但具體的碳排放因子等一系列數據都還處於未知的狀態。過去,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碳排放相關數據的核算工作。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目前最為準確的中國碳排放相關數據。由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24所國內外科研機構與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開展的「中國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廣東發布碳排放配額方案 4.65億噸怎麼分發?
    據了解,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達到百萬分之407.8,雖然同年我國減排了52.6億噸二氧化碳,但想要扭轉當前嚴峻的氣候形勢,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從2013年到2018年,廣東均出臺了配額分配實施方案,2019年,在歷年配額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廣東省2019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簡稱「方案」),其中指出,今年配額總量為4.65億噸,相比上一年增加了0.43億噸。
  • 我國碳排放總量世界第一 人均遠低於美國
    根據最新年度數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將在今年進一步增加,預計較去年增加幅度為2.6%,達到創紀錄的356億噸。  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28%),美國(16%), 歐盟(11%)和印度(7%)。研究發現,儘管總量偏高,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為6.6噸,與美國的人均排放17.2噸相差甚遠。同時,歐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噸,仍高於中國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 科學家稱碳排放3%源自人類 減少排放仍有必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07年公布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指出,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攝氏度,海平面升高了0.18米;過去50年觀測到的地球平均溫度升高,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CO2的增加,導致其捕獲本來會逃離大氣層的能量,從而導致全球變暖;其重要依據是工業化之前大氣中CO2體積分數為280×10-6,
  • 減緩全球變暖 我們所能做的51件事情
    當然可以,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你和科學家、工商企業界以及政府聯手,可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很大貢獻。下面是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們所能做的51件事情。   29.不系領帶好散熱   日本為節能,將夏天的辦公室溫度調到22攝氏度,讓員工不系領帶,打開領口,穿藍色工作服上班。此政策雖然讓裁縫亂了陣腳,但日本的碳排放減少了。一個夏天,日本減少7900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 廣東2019年碳排放配額總量設定為4.65億噸
    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批准並正式印發。這是省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從省發展改革委劃轉到省生態環境廳後,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的首次印發。2018年廣東碳排放市場整體情況及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和交流合作處處長洪建武通報。
  • 煤炭使用量的強勁增長推高了CO2排放 2018全球碳排放將達歷史最高...
    研究人員表示,煤炭使用量連續第二年「強勁增長」,以及石油和天然氣低速但持續增長,推動了碳排放量預計將增長逾2%。在過去的十年裡,英國是僅有的19個碳排放減少、經濟增長的國家之一。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是本周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4)上各國政府採取行動的進一步呼籲。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
  • 專家:中國碳排放長期被高估 「資料庫」基本建成
    10%—15%,重新核算後的中國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間比原先估計少106億噸二氧化碳。這項研究首次核算出基於實測數據的中國碳排放清單。  碳排放清單是全球變化模擬、氣候模型構建、制定各國減排政策及國際談判的基礎。本次科研團隊成員、哈佛大學博士劉竹介紹,當前國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國際機構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方法和能源統計數據進行估算。
  • 報告:到本世紀末全球溫升會達到3.2攝氏度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聯合國:要實現1.5攝氏度溫控目標,未來10年每年全球碳排放需減少7.6%聯合國環境署在26日發布的2019年《碳排放差距報告》(下稱「報告」)中警告,即使考慮到各國已提交的氣候承諾,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還是會達到3.2攝氏度,而要實現1.5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中國的科技已經有了一種滾滾潮流奔湧向前的勢頭,這個閘門一旦打開,我們相信將不會是一個、兩個,可能是一批。」讓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感慨的,正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今天,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憶了當年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團隊為發現青蒿素艱苦奮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