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碳排放3%源自人類 減少排放仍有必要

2021-01-07 騰訊網

今年4月,中國科技出版社計劃將出版新書《自然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中科院院士陳運泰表示,他很贊同作者發出的與眾不同的聲音。「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大學空間科學學院和核工業部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組成的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組,對於自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對於全球變化研究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研究組的結論與IPCC截然不同。研究顯示,空氣中二氧化碳96%由自然排放,僅有4%來源於人為排放。」近日,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組組長、中科院遙感研究所研究員崔偉宏和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教授承繼成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07年公布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指出,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攝氏度,海平面升高了0.18米;過去50年觀測到的地球平均溫度升高,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CO2的增加,導致其捕獲本來會逃離大氣層的能量,從而導致全球變暖;其重要依據是工業化之前大氣中CO2體積分數為280×10-6,2005年為379×10-6。

崔偉宏介紹說,國際上也有一些科學家通過碳循環理論,對大氣中同位素12C、13C、14C及碳化學動力學理論進行分析研究表明,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95%~97%由自然排放。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JPL噴氣與推進實驗室2009年新聞公報也指出,大氣中CO2的97%源自自然界,每年約有300億噸CO2來自動物呼吸、動物腐爛、森林火災、火山爆發等自然現象;8億噸或者說3%源自人類活動,如汽車、燃燒煤炭、農業、工業生產及其他。

澳大利亞學者Jennifer Marohasy在2011年3月發表的《大氣中的CO2有多大比例源自人類》的文章中指出,大氣中CO2來源測定的一種方法是通過測定碳同位素和同位素比值。所有碳都是前述三種同位素的混合物。這三種同位素的化學性質相同,但原子量不同,12C最常見,佔99%;13C佔1%;而1萬億個C原子中只有一個14C。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來源於古代植物,通過大量實驗分析,發現來自化石燃料的CO2的13C/12C比值比大氣中自然釋放的CO2的13C/12C比值低2%。在大氣CO2總量中,來自人為化石燃料排放的僅佔3%左右。

衛星記載的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顯示,碳排放來源並不是預料中的工業發達區域比如西歐、俄亥俄谷或像中國這樣的人口稠密地區。相反,CO2來源地竟然是像亞馬孫河流域、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這樣的地方——並不是人類大量排放CO2的地方。

崔偉宏和承繼成表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認為自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但並不表明,我們對人類活動,特別是石化產品造成環境汙染和CO2的增加可以抱容忍態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

他們認為:「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再生能源,大力減少CO2排放是十分必要的,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並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分清氣候變化驅動因素,有助於我們有效提出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及方案。」

法國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萬森·庫爾提歐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科學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鼓勵和接受辯論和質疑,科學答案來自於更多的研究和觀測。「相信未來十年對氣候的觀測可能會告訴我們,全球氣溫是否會像IPCC預測那樣變暖,或者像過去十年那樣緩慢降溫,或者太陽活動進入一個特殊時期——如17世紀下半葉蒙德極小期,與之相應的就是小冰期。」

相關焦點

  • 川普擬放寬煤電站排放標準,美未來十年碳排放或增加12倍
    川普擬放寬煤電站排放標準,美未來十年碳排放或增加12倍 澎湃新聞記者 薛雍樂 2018-08-20 13:21 來源
  • BBC:為了減少碳排放,你別看「高清」視頻了
    繼歐盟官員3月喊話民眾放棄「高清」後,時隔大半年,英媒BBC也趕來號召,但這次名義上不是因為居家隔離「擠爆」網絡,也不是因為英政府「封殺」華為5G後網速堪憂,而是為了「減少碳排放」。看來清晰誠可貴,「環保」價更高。
  • 科學:減少碳排放,支撐冰川以避免災難性的海平面上升
    【科學:減少碳排放,支撐冰川以避免災難性的海平面上升由於全球變暖的速度超過了控制全球變暖的速度,科學家們提議建造巨大的水下結構,以防止像英國那麼大的南極冰川滑入海洋,並將全球海洋抬升數米。這些計劃反映出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削減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儘管這是必要的——可能還不足以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影響。該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的研究員麥可·沃洛維克說:「思韋茨火山很容易引發一次失控的冰蓋崩塌,最終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3米。」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9月22日報導,調查顯示,歐盟是2013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的少數地區之一,因為經濟增長疲軟,歐盟去年的碳排放減少了1.8%。中國現在的碳排放量則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人均碳排放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5%。據路透社9月21日報導,一項新研究報告稱,受中國經濟增長的驅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今年創下新紀錄,這背離了全球需大幅減少碳排放以限制氣候變化的軌跡。
  • 英科學家幫聖誕老人減少碳排放|科學家|碳排放|聖誕老人_新浪天氣...
    聖誕老人(資料圖片)  據環境網站Edie.net消息,隨著聖誕節的臨近,科學界對於聖誕老人帶來的碳排放表示出了擔憂。  英國利茲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計算發現,聖誕老人每年在聖誕季「環遊」英國所產生的碳足跡高達9噸,比普通英國人一整年的碳足跡還要高出25%。
  • 煤炭使用量的強勁增長推高了CO2排放 2018全球碳排放將達歷史最高...
    一項新的研究警告稱,儘管英國減少了自己的碳排放,但今年全球碳排放仍將創下歷史新高。在過去的十年裡,英國是僅有的19個碳排放減少、經濟增長的國家之一。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是本周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4)上各國政府採取行動的進一步呼籲。但他們表示,能源趨勢正在發生變化,如果遏制碳排放的努力在所有經濟領域迅速擴大,我們還有時間應對氣候變化。
  • 擴大核能利用減少碳排放
    近期,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拉斐爾·馬裡亞諾·格羅西表示,應進一步擴大核能利用,以減少碳排放。此外,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目標也需要大量使用核能。一般情況下,一臺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每年只需要20噸—25噸核燃料,一輛重型卡車就能運完。而同等規模的燃煤電廠則需要約310萬噸標煤,每天需要140節(60噸/節)火車皮運輸。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該智庫科學家認為,文明的死刑判決可能已經籤署。曾經的某年某日,當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世界末日和我們的結束。  當然,雖然這只是一個預測,但最新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情況正在變得更加嚴重。  1.致命熱浪  設想人類未能實現全球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的目標,到2050年,全球氣溫相比工業化前上升3℃,世界將面臨「致命熱浪」。  那麼到2050年,全球35%的陸地、55%的人口,每年遭受20多天的致命高溫,超過了人類生存能力的「門檻」。  北美將遭受野火、熱浪、乾旱和洪水的蹂躪。
  • 人類碳排放是全球火山100倍,希望霍金預言不是真的
    趣味探索訊 人類一直自詡是世界上最聰明物種,智商秒勝其他動物,然而我們毫無顧忌地耗用著地球一切能用能源,每天排放出浩如煙海的溫室氣體,地球徹底變暖了,地球環境和氣 候也跟著變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異常天氣頻發,或許我們唯一地球真的已經「生病」了。
  • 人類減少碳排放時,海狸在凍土挖坑釋放甲烷,如何應對讓人焦慮
    這就相當於給地球蓋了一層被子,當然這種效應有一定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地球維持一定的溫度,但是如果這個效應不斷的增強,結果就是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斷的上升。人類控制全球氣溫上升的目標:在本世紀末,把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之前高2℃的水平。
  • 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於奶牛的「屁」?科學家:的確如此
    全球碳排放項目的研究人員在近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根據氣候模型給出的數據,到2100年,由於地球上甲烷氣體含量的持續走高將可能導致全球氣溫上升3-4攝氏度。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查閱了從2000年到2017年的全球甲烷氣體排放數據。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是有完整甲烷氣體排放數據的最後一年。
  • 用簡單措施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科學家說,簡單的措施可以改進生產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全球碳項目」報告:2017年全球碳排放強勁反彈
    2017年11月13日,「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在波恩氣候大會上發布的《2017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到2017年底,全球化石燃料及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預計將比上年增長2%(不確定度在0.8%~3%之間)。  《全球碳預算報告》由76位科學家撰寫,他們來自15個國家的57家研究機構。
  • 英國科技公司研發「牛用口罩」:減少碳排放 造福人類
    據外媒報導,英國一家科技公司Zelp研發了一款專門為牛設計的口罩,希望減少牛打嗝產生的甲烷,進而減少碳排放。根據之前的研究資料,全球牲畜的總排放量佔所有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5%,約有44%的牲畜排放物為甲烷(CH)形式,另外還包括一氧化二氮(佔29%)和二氧化碳(佔27%)。研究顯示,甲烷是比起二氧化碳更危險的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效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84倍。據統計,一頭奶牛每年的甲烷排放量可達110.7kg。
  • 英國企業研發「牛用減排口罩」減少碳排放 「小題大做」還是確有...
    近日,英國一家科技公司研發了一款專門為牛設計的「口罩」,以期減少牛打嗝產生的甲烷,進而減少碳排放。目前該項目還處於研發狀態,研發團隊的目標是實現減少60%由牛產生的甲烷排放。 給牛戴口罩,「牛用減排口罩」究竟是什麼?
  • 日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稱:中國碳排放10年間減少35%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發表論文稱中國碳排放10年間減少35%本報東京電 記者蘇海河報導: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稱,觀測發現從2009年開始,10年間中國碳排放減少了35%,認為中國防治大氣汙染對策取得積極進展,該研究成果將對高精度準確預測地球變暖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 巴西專家稱烤肉是地球暖化殺手 建議減少消費
    參考消息網11月4日報導 臺媒稱,巴西氣候觀察組織3日在裡約熱內盧發表「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預估系統」數據指出,巴西民眾酷愛的烤肉,正成為氣候暖化的殺手。據臺灣「中央社」11月3日報導,數據顯示,從飼養牲畜到成為餐桌上的美食佳餚,「肉類」製成過程排放大量造成地球暖化的氣體,所以氣候觀察組織建議減少牛肉的消費量和提高生產效率。
  • 科學家:溫室氣體的排放或主要來源於此
    根據最新研究發現,甲烷(化學式:CH4;英語:Methane)氣體排放當前正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其中農業和化石燃料是兩大重要影響因素。全球碳排放項目的研究人員在近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根據氣候模型給出的數據,到2100年,由於地球上甲烷氣體含量的持續走高將可能導致全球氣溫上升3-4攝氏度。
  • 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歐美總和 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全球碳計劃」是一個擁有13年歷史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合作組織,其科學家來自世界不同研究機構,每年對各國碳排放量發布客觀數據。根據其發布的最新數據,2013年人類碳排放量達360億噸。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29%,美國15%,歐盟10%,印度7.1,俄羅斯5.3 %。單從這一年看,中國的碳排放總量超越了美歐總和。
  • 波士頓科學公司籤署太陽能協議減少碳排放
    這家全球醫療技術公司表示,這些協議將有助於減少該公司一半的碳排放。該公司最近報告稱,其製造和配送站點的全球碳排放為84,778公噸碳當量。目前,電力佔該公司美國業務總碳排放的45%。該公司計劃到2024年購買100%可再生電力。據該公司稱,麻薩諸塞州的兩個站點—Marlborough總部和昆西的一個配送中心—去年共生產了310萬千瓦時的可再生電力,減少了近1000噸的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