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稱:中國碳排放10年間減少35%

2020-07-24 光明網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發表論文稱

中國碳排放10年間減少35%

本報東京電 記者蘇海河報導: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稱,觀測發現從2009年開始,10年間中國碳排放減少了35%,認為中國防治大氣汙染對策取得積極進展,該研究成果將對高精度準確預測地球變暖問題發揮重要作用。科學研究發現,化石燃料若未經充分燃燒就排入大自然,將吸收陽光熱量造成地球環境變暖。迄今,各國均依據燃料消費總量計算碳排放量,但由於燃燒效率和環保措施不同,計算的精確度明顯不足。

日本課題組自2009年開始在長崎縣福江島觀測大氣中煤煙濃度。當地受偏西風影響,捕捉到了中國飄來的大氣汙染物。該課題組以當年觀測為基數,發現10年來中國碳排放量減少了35%。

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專家組計劃在2021年公布新環境報告。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這項研究成果將改變相關觀點。日本課題組成員、大氣環境物質科學專家、海洋機構高級研究員金谷有剛稱:「可以認為中國碳排放下降是中國政府治理大氣環境政策的有效體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發表論文稱:中國碳排放10年減少35%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稱,觀測發現從2009年開始,10年間中國碳排放減少了35%,認為中國防治大氣汙染對策取得積極進展,該研究成果對高精度準確預測地球變暖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科學研究發現,在化石燃料未經充分燃燒就排入大自然後,將吸收陽光熱量造成地球環境變暖。
  • 碳排放減少了35%,大氣環境治理成果顯現
    碳排放減少了35%,大氣環境治理成果顯現!日本課題組成員、大氣環境物質科學專家、海洋機構高級研究員金谷有剛稱:「可以認為中國碳排放下降是中國政府治理大氣環境政策的有效體現。」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稱,
  • 中國的碳排放13年間為何被高估了106億噸?
    中國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但具體的碳排放因子等一系列數據都還處於未知的狀態。過去,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碳排放相關數據的核算工作。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目前最為準確的中國碳排放相關數據。由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24所國內外科研機構與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開展的「中國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權威研究:今年全球碳排放可能停止上升 中國用煤減少是主因
    據中新網報導,《自然》雜誌子刊《自然氣候變化》周一(12月7日)發表的論文預測,今年全球碳排放總量可能停止上升,中國用煤量減少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今年碳排放量可能停止上升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周一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相比2004至2013年每年2.4%的增長率,全球碳排放量去年僅上升0.6%。
  • 作為頭號碳排放國,中國「固碳」的能力有多強?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的中國在2006年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源。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勞動生產生活的需要,2001~2006年間,全球54%的碳排放增長量來自中國;2010~2012年間,接近四分之三的全球碳排放增長量來自中國。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3 月 19 日,上述 6 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 據公眾號「科學網」梳理,5 月 23 日,《自然》編輯通知質疑論文的作者,表示原論文可能有問題,但目前不適合在《自然》發表質疑論文。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全球碳排放的實時監測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分享了關於全球碳排放實時監測技術的主題演講。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德研究:肉食有害地球環境 吃素可減少碳排放
    德研究:肉食有害地球環境 吃素可減少碳排放 2008年08月27日 08: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27日電 根據德國26日公布的研究報告,放棄吃肉可以大幅減少碳排放量,肉食者的飲食造成的碳排放量,將近為吃素者的兩倍。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專家:中國碳排放長期被高估 「資料庫」基本建成
    >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科學院20日發布的研究表明,中國碳排放總量比先前估計低約10%—15%,重新核算後的中國碳排放在2000年至2013年間比原先估計少106億噸二氧化碳。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值得一提的,第三篇論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月21日,Nature 雜誌同期發表了兩項冷凍電鏡領域突破性研究論文
  • 人類碳排放是全球火山100倍,希望霍金預言不是真的
    今年10月1日,由500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元素》雜誌上聯名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稱人類每年溫室氣體碳排放總量已經達到驚人地步,每年37億噸,是全球火山總排放量的100倍,論文還解釋了碳是如何被大自然和人類儲存、排放和再吸收。事實上,這項研究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 中國碳排放2023年能否達到峰值
    據FT中文網報導一份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中國有機會把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更加合理的水平,並在2023年附近實現碳排放達峰。   由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與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劉琪林合作完成的這份研究將關注點置於中國的能源消費。   全球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佔比77%,而二氧化碳90%以上來自能源消費,因此能源消費的碳減排是減緩氣候變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 BBC:為了減少碳排放,你別看「高清」視頻了
    繼歐盟官員3月喊話民眾放棄「高清」後,時隔大半年,英媒BBC也趕來號召,但這次名義上不是因為居家隔離「擠爆」網絡,也不是因為英政府「封殺」華為5G後網速堪憂,而是為了「減少碳排放」。看來清晰誠可貴,「環保」價更高。
  • 新研究稱中國碳排放量比過去估計的少很多
    新華社倫敦8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人員主導的一個團隊1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化石燃料和水泥生產這兩個重要二氧化碳排放來源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國近些年的碳排放量比過去估計的要少很多。
  • 擴大核能利用減少碳排放
    近期,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拉斐爾·馬裡亞諾·格羅西表示,應進一步擴大核能利用,以減少碳排放。此外,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目標也需要大量使用核能。一般情況下,一臺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每年只需要20噸—25噸核燃料,一輛重型卡車就能運完。而同等規模的燃煤電廠則需要約310萬噸標煤,每天需要140節(60噸/節)火車皮運輸。
  • 從重獎論文發表到處罰獎勵論文發表,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的20年
    在該答覆函中說得非常清楚「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實際上,中國發表的高質量論文也在迅猛增速。2000年,Medline共收錄了21,035篇期刊影響因子20分以上的論文;到2019年,則收錄了30,466篇論文。20年間增長了1.4倍。
  • 中國團隊首次在《Nature》子刊發表中國AI全景論文,背後有哪些故事?
    來源:一財網在7月9日下午舉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科學前沿全體會議上,中國團隊在《Nature》子刊發表的中國AI全景論文正式發布。這篇於6月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發表的全景論文,名為《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ina》(中文譯名:《新一代中國人工智慧》,簡稱「AI in China」),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關於中國AI發展的全景論文,展現了人工智慧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國家層面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