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稱:中國碳排放10年間減少35%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發表論文稱中國碳排放10年間減少35%本報東京電 記者蘇海河報導: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稱,觀測發現從2009年開始,10年間中國碳排放減少了35%,認為中國防治大氣汙染對策取得積極進展,該研究成果將對高精度準確預測地球變暖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
碳排放減少了35%,大氣環境治理成果顯現
碳排放減少了35%,大氣環境治理成果顯現!日本課題組成員、大氣環境物質科學專家、海洋機構高級研究員金谷有剛稱:「可以認為中國碳排放下降是中國政府治理大氣環境政策的有效體現。」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歐洲專業雜誌發表論文稱,
-
可減少90%碳排放,瑞典要造一艘風動全尺寸跨大西洋運輸船
「海鳥」號是一艘計劃中的35000噸、650英尺的跨洋汽車運輸船,主要由風力驅動,與傳統船舶相比,據稱它可以減少90%的碳排放。據美國CNN報導,這艘船是由瑞典老牌航運公司Wallenius Marine設計,該公司正在與瑞典政府和幾個研究機構就這一項目展開合。合作夥伴們希望在2024年打造一艘全尺寸的風動運輸船開航。
-
我國碳排放數據 首獲世界學術機構認可
我國碳排放數據 首獲世界學術機構認可來源:科技日報 2013-6-29 王怡 6月27日,清華大學教授齊曄和同事在最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中國碳之謎》,稱世界各國也許可以從中國在如何降低經濟增長對能源強度需求的經驗中得到啟發。
-
權威研究:今年全球碳排放可能停止上升 中國用煤減少是主因
據中新網報導,《自然》雜誌子刊《自然氣候變化》周一(12月7日)發表的論文預測,今年全球碳排放總量可能停止上升,中國用煤量減少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今年碳排放量可能停止上升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周一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相比2004至2013年每年2.4%的增長率,全球碳排放量去年僅上升0.6%。
-
山西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 減少碳排放
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抵消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高瑞峰)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28日,記者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該省正式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旨在促進碳匯交易,提升國土綠化質量。據了解,此次造林碳匯開發試點對象為該省2013年以來的新造林。
-
奇文共賞:中外學者聯合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隨隕石墜落到中國
還有來自義大利、美國、俄羅斯三國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稱5G技術會誘導新冠病毒,該論文同樣大家的一致抨擊,不久之後,期刊撤稿了這篇臭名昭著的論文2019年10月11日墜落在在中國東北吉林省松原市的一個隕石帶來的,至於為什麼新冠在中國首先在距離松原市2000公裡外的武漢爆發,論文作者稱是因為隕石的碎片落在了武漢。
-
《自然》論文發表指數:中國學術影響力持續上升
《自然》雜誌今日出版了增刊「2013 年度亞太地區《自然》雜誌論文發表指數 (NPI)」。增刊編輯一致認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科學界的主導影響力正在逐步上升。增刊編輯預測,中國「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逐步成為亞太地區 NPI 的首要貢獻者」。中國在 2013 年已經取得不俗進展,中國科學院 (CAS) 首次將東京大學擠下 NPI 學術機構排名的榜首位置。
-
連續3年在Cell發表論文,這5家中國機構做到了!
連續3年在Cell發表論文,這5家中國機構做到了! 前面,我們對過去幾年中國內地在Cell Press旗下研究類期刊上所發表論文的機構和地域特點進行了統計分析,本篇將對中國內地機構在Cell Press旗艦期刊——Cell上的表現進行梳理。 2019年,中國內地機構在Cell上發表論文23篇,2018年為28篇,2017年為18篇。
-
中外學者聯合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來自外太空,隨隕石墜落到中國
還有來自義大利、美國、俄羅斯三國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稱5G技術會誘導新冠病毒,該論文同樣大家的一致抨擊,不久之後,期刊撤稿了這篇臭名昭著的論文年10月11日墜落在在中國東北吉林省松原市的一個隕石帶來的,至於為什麼新冠在中國首先在距離松原市2000公裡外的武漢爆發,論文作者稱是因為隕石的碎片落在了武漢。
-
奇文共賞:中外學者聯合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來自外太空
還有來自義大利、美國、俄羅斯三國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稱5G技術會誘導新冠病毒,該論文同樣大家的一致抨擊,不久之後,期刊撤稿了這篇臭名昭著的論文新冠病毒是2019年10月11日墜落在在中國東北吉林省松原市的一個隕石帶來的,至於為什麼新冠在中國首先在距離松原市2000公裡外的武漢爆發,論文作者稱是因為隕石的碎片落在了武漢。
-
中國沿海地區海平面大幅攀升!50年後!會怎樣?上海會消失嗎?
近些年中國在環保事業上,取得成效顯著,不過,作為普通人對這個氣候影響並沒有太大的感知,但是北方的霧霾天氣大幅減少,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中國已經努力為改善世界環境做出貢獻,不過這個世界,好像並沒有太大效果。根據最新科學研究顯示,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刷新紀錄,但更糟糕的還沒到來。
-
BBC:為了減少碳排放,你別看「高清」視頻了
BBC報導截圖當地時間12月3日,BBC(英國廣播公司)刊登了一篇《放棄高清和新科技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文章,援引了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家的一份報告稱,觀看「標清」(標準清晰度)視頻可「減少一點碳排放」。這份報告稱,手機視頻的「高清」模式產生的碳排放量比「標清」模式要多8倍,流媒體平臺和監管機構應該有所行動,將視頻播放的默認清晰度設置為「標清」。報告稱,數碼科技產生的碳排放佔到全球總排放的1.4%到5.9%。如果人們聽音樂的時候不看屏幕,就應該關掉所有視頻,這樣的小改變可以節省流媒體平臺約5%的碳排放。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開發火箭回收技術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正在開發火箭回收技術,即讓已發射火箭的第一節在地表自主軟著陸,以便再次利用。此舉旨在削減發射費用,力爭在未來開發像飛機一樣可反覆使用的火箭。最快將於今年初夏開展小型火箭飛行試驗。
-
中國的碳排放13年間為何被高估了106億噸?
中國目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但具體的碳排放因子等一系列數據都還處於未知的狀態。過去,中國一直沒有進行碳排放相關數據的核算工作。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目前最為準確的中國碳排放相關數據。由哈佛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24所國內外科研機構與大學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開展的「中國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日本海洋研發機構成功解析阿美西亞大陸形成過程
8月4日,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宣布已解析出了「阿美西亞大陸」的形成過程。上圖紅色部分為地核和地幔,下圖為現在和遙遠的未來的陸地移動過程。【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4日宣布,已採用超級計算機解析出了「阿美西亞大陸」的形成過程。
-
「全球碳項目」報告:2017年全球碳排放強勁反彈
2017年11月13日,「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在波恩氣候大會上發布的《2017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到2017年底,全球化石燃料及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預計將比上年增長2%(不確定度在0.8%~3%之間)。 《全球碳預算報告》由76位科學家撰寫,他們來自15個國家的57家研究機構。
-
海洋物種面臨滅絕危機 碳排放改變海水化學成分
海洋物種面臨滅絕危機 碳排放改變海水化學成分 2015-01-17 10:41:26 中新網1月17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有明顯跡象表明,人類已對海洋造成顯著破壞,但現在還有時間避免災難發生。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9月22日報導,調查顯示,歐盟是2013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的少數地區之一,因為經濟增長疲軟,歐盟去年的碳排放減少了1.8%。中國現在的碳排放量則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人均碳排放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5%。據路透社9月21日報導,一項新研究報告稱,受中國經濟增長的驅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今年創下新紀錄,這背離了全球需大幅減少碳排放以限制氣候變化的軌跡。
-
新冠疫情期間全球碳排放減少,但仍未達到聯合國每年7.6%的目標
新冠疫情期間全球碳排放減少,但仍未達到聯合國每年7.6%的目標 Connor Feng • 2020-05-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