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環境這個事,在人類科學不斷進步的情況下,越來越受到重視。
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對環境的重視也得到明顯提高。
中國作為後起之秀,一個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環境的重視與日俱增。
國家從大的層面,定義了什麼叫策略性環保,著名的口號:「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在推進中國環保上,中國從兩方面下手,一個方面,大量關閉對環境汙染嚴重的企業,對所有生產企業戴上環保緊箍咒;另一方面,大量投入環保治理工程,植樹造林,如今中國的綠化面積已經排為世界第一位;在民生方面,大力推進垃圾分類,讓更多人對環境有更多認知。
近些年中國在環保事業上,取得成效顯著,不過,作為普通人對這個氣候影響並沒有太大的感知,但是北方的霧霾天氣大幅減少,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
中國已經努力為改善世界環境做出貢獻,不過這個世界,好像並沒有太大效果。根據最新科學研究顯示,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刷新紀錄,但更糟糕的還沒到來。5月4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一篇由中、美、歐科學家共同完成的研究,該研究預測,全球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就會有10億人陷入無法生存的環境之中。如果人類繼續保持現在的碳排放水平,50年後或將有35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30%)不得不面臨極端酷熱。
這篇研究論文題為《人類氣候生態位的未來》(Future of the human climate niche)。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徐馳為其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之一,另一位通訊作者是荷蘭生態學家、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馬丁·謝弗(Marten Scheffer)。五位作者的研究領域覆蓋了生態學、氣候學、人類學、生物地理學等。
研究預測,如果人類繼續保持現在的碳排放水平,50年後或將有35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30%)不得不面臨極端酷熱。
全球將在50年後導致大量兩極冰川融化,致使全球海平面大幅攀升,將會使得全球處於海洋附近的大陸被淹沒,不少國家甚至可能從這個地球上消失。比如,日本,瑪爾古巴,甘比亞和幾內亞,丹麥,汶萊,新加坡,塞內加爾等。
中國東部發達經濟地區,比如,江浙滬一帶,就面臨被海洋吞噬的可能。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平面公報》(下稱《公報》)顯示,與2018年相比,2019年中國各海區沿海海平面均上升,東海沿海海平面升幅最大,為38毫米。海平面偏高加劇了風暴潮和濱海城市洪澇的影響程度,其中浙江沿海受影響最大,長江口、錢塘江口和珠江口鹹潮入侵總體加重。1980-201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
受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沿海地區海平面均持續上升,而問題是,這個種情況一旦發生就不可能逆轉。人們常說要有環保意識,加強環保建設,可是根據現在的科學研究,環境並沒有變好,地球的溫度持續上升。
50年後,全球海平面上升是大概率事件,是否會帶來全球性災難,可能因地區不同而不同。有些地處低洼沿海城市或國家面臨的風險肯定是很大的,至於輪到誰從地球上消失,就只能是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