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記者 劉灝)13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批准並正式印發。這是省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從省發展改革委劃轉到省生態環境廳後,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的首次印發。
2018年廣東碳排放市場整體情況及2019年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和交流合作處處長洪建武通報。
洪建武通報廣東碳排放市場相關情況。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廣東碳排放交易進入第七個履約期 總體規模全國第一、全球第三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到2020年,全國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降低1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每生產單位GDP所排放二氧化碳量與基期相比的降低比例,反映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效。而國家給廣東的約束性目標則高於全國水平,要求「十三五」期間下降20.5%的碳強度,目前我省已順利達到國家規定的十三五前三年的累計進度目標。
取得如此成績,與廣東的在碳排放權交易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分不開。探索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是國家賦予廣東的重大改革事項,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13年12月啟動,至今已進入第七個履約期。經過不斷的建設和完善,目前法規體系已基本健全、市場主體參與度活躍,市場排放配額總量超4億噸,是總體規模排名全國第一的區域性碳市場,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歐盟和韓國碳市場。
值得一提的事,在踏實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過程中,廣東還著力推進國家低碳試點省市工作,廣東和廣州市、深圳市、中山市分別是國家第一、第二、第三批的低碳試點省市。
2018履約期內廣東碳市場交易8.37億元 超前三年成交總和
在2018年履約期內,廣東碳市場配額的交易量達到4900萬噸,交易金額8.37億元,分別佔全國7個區域碳市場總量的56%和46%,位居全國首位,交易量較上一年度增長了199%。其中,交易量前五位的投資者(均為機構投資者)有三位來自省外,境外投資機構通過跨境人民幣交易碳排放權104萬噸,超過2014年至2017年成交總和。
與此同時,電力、石化、造紙、民航等控排行業的單位產品碳排放在上一年下降的基礎上繼續同比下降了0.7%、2%、1.2%和3.1%。
據了解,在2018履約期內,廣東已初步建立起碳市場和碳普惠相結合的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允許貧困地區、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的包括林業碳匯類在內的碳普惠減排項目作為廣東碳市場補充機制,2018年為這些地區累計創造逾500萬元收入,為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精準扶貧提供有效市場化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歐盟碳市場主要交易平臺歐洲能源交易所與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籤署了合作協議,將在我省推進碳金融的創新。
2019履約期內碳排放配額總量4.65億噸 有償配額總量500萬噸
近年來,廣東相繼出臺了2013-2018年度配額分配實施方案,明確了每年配額分配的企業範圍、配額總量、分配方法、發放流程等事項,為廣東碳交易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全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約束性目標的實現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2019年度,在歷年配額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廣東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能源消費控制目標、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相關政策要求,省生態環境廳於8月份上旬制訂了《廣東省2019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9月份廣泛徵求了省發改委、工信廳、統計局、能源局等省直部門以及各行業協會、控排企業的意見。10月份,2019年度配額分配方案經配額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
總體而言,廣東2019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與歷年配額分配思路保持一致,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一是配額總量適應控排範圍的擴大碳排放配額總量設定為4.65億噸;二是精細化配額分配,對鋼壓延與加工工序採用歷史排放法,對煉鋼等工序採用基準法分配配額,並由2018年度的4條基準線進一步細分為7條基準線,同時對電力行業增設分布式熱電聯產機組基準線,對水泥行業微粉等產品粉磨的分配方法調整為歷史強度下降法;三是有償配額總量從200萬噸提高為500萬噸;四是強化歷史排放法配額預期,取消配額調節機制。
牽住低碳發展「牛鼻子」 促進低碳事業可持續發展
配額分配方案中控排企業配額總量的增加,是否表示控排的要求減弱了?
洪建武表示,配額總量的增加並不意味著控排的要求在降低,主要還是緣於控排範圍的擴大。他指出,廣東省處於產業結果轉型升級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時期,經濟發展和碳排放還未脫鉤,特別是粵東西部地區在未來將繼續投入大量項目,帶來碳排放的增加。「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大的項目納入到我們的碳排放管理之中,應用市場化的機制來推動企業進行節能減碳。」同時他還表示,電力、造紙、航空、石化等行業企業的單位產品碳排放都在逐年下降,這是市場化機制在不斷地發揮作用的結果。
洪建武在分享超額完成指標的經驗時表示,廣東的經驗在於「抓大放小」:「在完成下降20.5%碳強度的約束性指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碳市場對大型企業的約束控排作用,這也是我們碳市場推行的主要原則之一。」同時,他還表示碳市場在節能減碳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在嚴格管控的同時,也必須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留足空間,促進低碳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力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 配合平穩銜接全國碳市場
據了解,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和交流合作處是省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從省發展改革委劃轉到省生態環境廳後,新成立的業務處室,負責綜合分析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組織擬編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和政策,協調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對外合作和能力建設,承擔碳排放交易組織協調工作,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交流合作,組織協調本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
記者了解到,雖然全省21個地市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已歸口至生態環境部門,但絕大部分原來在發改系統從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同志沒有轉隸到生態環境系統,目前負責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同志對相關工作還處在初步認知階段,這對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及碳市場的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針對上述情況,省生態環境廳開始著手進行培訓和能力建設,並在今年3月、5月、8月對地市和縣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工作,大力推進對市、縣級以及省廳自身的能力建設。
未來,省生態環境廳將繼續貢獻試點的經驗,積極支撐全國碳市場機制設計,並就廣東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銜接,積極與國家溝通對接,促進試點向全國碳市場平穩過渡。
同時,將繼續收緊配額分配,進一步完善碳排放交易體系,深化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的合作,積極開展碳金融的創新。立足廣東特色,結合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探索創新,加強與港澳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碳市場機制領域的交流研討,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可行性,在碳金融、碳普惠制等方面加強與港澳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