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 未來碳市場會是什麼樣?

2020-11-24 索比光伏網

發表於:2017-12-20 16:06:52     作者:趙展慧

來源:人民日報

索比光伏網訊:國家發改委19日宣布,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此前,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都關注的話題,碳排放交易也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面對2030年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標,中國要建一個什麼樣的碳排放交易體系?這對國家、行業、企業和老百姓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碳市場將如何設置?

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首批納入企業1700餘家

與其他市場體系相比,碳排放交易體系有點特殊。

「碳市場本質上是一個政策性市場。」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李高在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一交易體系既有很強的政策性,政府強制性設定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覆蓋範圍、排放總量、各企業的排放限額;同時,這一體系又要堅持市場化導向,納入交易體系的企業,碳減排成本高低不同,減排成本低的企業超額完成減排任務,可以將剩餘的碳排放配額賣給超配額排放的企業獲取收益,通過這樣的市場化方式,激勵企業改進生產、轉型升級,實現成本最小化的減排。

在此次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之前,中國的碳市場工作早在2011年就已經起步。2011年,我國確定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省市作為試點開展碳交易工作。2013年,深圳率先啟動實際交易,拉開了中國碳市場的帷幕,各試點省市隨後也逐步啟動運行。目前已納入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截至2017年11月累計配額成交量達到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46億元人民幣。

試點情況良好,是否適宜一下就推廣到全國?

此次《方案》明確,按照「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發電行業(含熱電聯產)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之後再逐步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範圍,增加交易品種。以發電行業為碳市場建設突破口,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原因有四:一是發電行業數據基礎較好、產品單一,排放數據計量設施完備,數據管理規範且易於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二是行業排放量較大,按照初期納入門檻——年度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排放單位,首批納入企業1700餘家,排放量將超過30億噸,具有較強示範意義;三是管理制度相對健全,行業以大型企業為主,易於管理;四是從國際經驗看,火電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

建設全國性的碳市場,要做的準備工作很龐雜,明確行業範圍後,最緊要的是搭好制度框架。《方案》明確,我國碳市場將由3個主要制度以及4個支撐系統構成運行骨架。3個主要制度為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制度,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市場交易相關制度;4個支撐系統為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碳排放權交易結算系統。

《方案》也給出了穩步推進碳市場建設的時間表,共分三步走:基礎建設期——用一年左右時間,完成全國統一的數據報送系統、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開展碳市場管理制度建設;模擬運行期——用一年左右時間,開展發電行業配額模擬交易,全面檢驗市場各要素環節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強化市場風險預警與防控機制;深化完善期——在發電行業交易主體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市場覆蓋範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李高說,中國要建立一個「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服務,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堅持協調協同、廣泛參與,堅持統一標準、公平公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碳市場將產生啥影響?

企業、行業綠色轉型的制度機遇,每個人都將是直接受益者

華新水泥是2014年第一批被湖北省納入碳排放管理的企業,第一年履約,就花費了3000多萬元購買碳配額。「當年我們獲得了2046萬噸的配額,但在年度履約期結算時卻發現實際排放配額超出了115.34萬噸,購買配額的花費相當於我們企業在華中地區一年的純收入,損失慘重。」華新水泥氣候保護部部長李英介紹。這筆費用花得可謂教訓深刻,華新水泥從第二年開始在節能減排方面下足了功夫,專門成立氣候保護部,通過自主研發技術把生活垃圾、工廠廢棄物加工成為一種綠色環保的垃圾衍生燃料以替代傳統的煤炭。一年時間,華新水泥不但不再需要購買排放配額,反而通過出售盈餘的42.38萬噸碳排放額度實現淨收益900多萬元。這樣的企業還有不少,試點3年來,湖北全省納入碳市場的控排企業,已通過節能降碳實現碳市場收益3億元。

全國碳市場啟動建設,被納入其中的企業是最直接受影響者。對企業來說,這是增加了負擔,還是節能減排、增強競爭力的制度機遇?「更多意味著機遇,激勵企業一方面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通過科技創新降低排放強度,另一方面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華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履約4年,企業從零開始,探索建立了碳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組建碳交易團隊,優化交易策略,逐步提高了履約交易效率,降低了履約成本,4年履約率達100%。

蔣兆理表示,根據目前的碳排放配額「免費分配且與企業實際產出量掛鈎」的制度安排測算,真正需要購買較多配額的僅僅是行業中部分能效水平低的企業。「根據當前的試算結果,80%的企業獲得的配額與其排放量基本平衡,略有不足的可通過強化節能管理等手段自我消化,而10%處於行業先進水平的企業會產生配額盈餘,相當於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蔣兆理強調,部分企業的成本壓力也不會傳導蔓延至整個行業和下遊行業,因為單個企業或將產生配額盈餘或缺口,會在行業整體實現內部基本平衡。

不僅對具體企業,對行業整體來說,碳市場建設也是一個綠色轉型的大好機遇。蔣兆理認為,碳市場將對能效水平低的企業產生抑制性影響,對能效水平高的企業擴大產能產生積極促進作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也表示,碳市場能夠通過碳約束倒逼電力優化結構,使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更有經濟上的競爭性,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替代高碳能源發電量,同時通過碳市場的不斷完善、擴大,提升散煤轉化為電煤的比重,推動實現集中利用、集中治理。「企業和行業都要積極主動參與碳交易,在碳約束條件下贏取先機。」王志軒說。

而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碳市場建設將助攻「藍天保衛戰」,每個人都將成為直接受益者。「碳排放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排放,這與大氣中排放的主要汙染物同根同源。在碳市場機製作用下,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採用節能低碳和新能源技術、開展精細化管理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的同時,也必將從源頭上有效減少汙染物的排放。」蔣兆理介紹。據估算,每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將相應減少約3.2公斤二氧化硫和2.8公斤氮氧化物排放。

碳交易還為精準扶貧開闢了新思路。目前我國已有一大批貧困地區的農林自願減排項目得以開發,並通過碳市場交易獲益。2015年至2017年,湖北省貧困地區的農林類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已累計成交71萬噸,為農民增收1016萬元。

光伏行業最新動態,請關注索比光伏網微信公眾號:solarbe2005

投稿與新聞線索聯繫:010-68027865 劉小姐:news@solarbe.com

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截至2020年8月,試點...
    2020-10-28 11:16:42來源:FX168 【中國碳市場建設效果良好累計配額成交量約4.0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 首批納入1700餘家發電企業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首批納入1700餘家發電企業  少排可以賣配額 多排就要掏錢買(綠色焦點)  去年12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印發,明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啟 2017年僅是開始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啟   「十二五」期間,國家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相關工作,選擇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7省市作為試點區域。在試點過程中,各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取得了一定成績,譬如切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打下堅實基礎。
  • 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再次利好光伏!
    (二)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三)強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基礎支撐能力。以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確保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低碳發展目標任務,推動我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
  • 2017年正式啟動 全國統一碳交易體系呼之欲出
    2017年正式啟動 全國統一碳交易體系呼之欲出   1997年,全世界在日本開了一次氣候大會,籤訂了的《京都協定書》,規定了各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量指標。由於許多國家碳實際排放量低於分配額度,便將富餘的排放量指標賣給碳排放量大於配額的國家。這就形成了一個國際碳交易市場。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 對企業影響幾何?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對企業影響幾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終於要來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近日透露,2021年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利用市場機制倒逼企業技術創新,減少碳排放強度。「我們選擇一些典型行業,電力行業有2000多家企業,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相關的碳排放配額下達到這樣一些企業。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即將正式投入運行!合規機構和個人可參與交易...
    碳排放權是指分配給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的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辦法》明確,生態環境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的溫室氣體種類和行業範圍,由生態環境部擬訂,按程序報批後實施,並向社會公開。生態環境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建立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機構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組織建設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
  • 碳排放交易
    幾年時間內,7個碳交易試點完成了數據摸底、規則制定、企業教育、交易啟動、履約清繳、抵消機制使用等全過程,並各自嘗試了不同的政策思路和分配方法。截至2015年底,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近800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25億元人民幣。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所正式開市,成為全國第一個開業的碳排放權交易所。
  • 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建設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國際減排承諾的重要政策工具,自2017年底啟動以來,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影響並備受關注。當前,我們正面臨國內強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際上落實並實施《巴黎協定》、強化減排努力和行動的新形勢。
  • 中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對地區碳排放效率的影響
    利用市場機制能夠有效降低減排成本,中國政府在2017年12月19日宣布啟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以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提高二氧化碳效率。2013年6月18日,中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在深圳啟動,標誌著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此後,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湖北、重慶等省市先後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發布時間: 2021-01-07 09:38: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李 禾   生態環境部1月5日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並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
  • 中國將於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2016年美國將制定完成一項聯邦計劃,在那些選擇不按「清潔電力計劃」制定自己實施計劃的州實施電廠碳排放標準。美國承諾將於2016年制定完成其下一階段、世界級的載重汽車燃油效率標準,並於2019年實施。在建築領域,美國承諾到2016年底制定完成20多項電器和設備能效標準。
  • 全國碳交易市場或將於12月19日正式啟動
    12月18日消息,從國家發改委處獲悉,12月19日發改委將召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工作新聞發布會,有關發改委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建立碳交易體系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利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 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十四五」將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後,碳市場後續建設受到廣泛關注。履約周期內將如何核查和結算,企業會不會增加負擔?另外,全國碳市場接下來將以怎樣的節奏納入其它行業?具體納入哪些行業?
  • 北京市正式啟動2017年碳排放權交易工作
    (原標題:北京市正式啟動2017年碳排放權交易工作)
  • 箭在弦上:鋁行業碳排放交易
    國家自2011年進行全國碳排放交易試點研究以來取得重大成果,鋁行業雖未正式進入碳交易市場,但已有多家鋁相關企業的自備電廠被納入近期發布的《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徵求意見稿)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鋁行業碳排放交易箭在弦上。
  • 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 碳排放交易概念股有哪些
    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計劃於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據悉,國家發改委已向國務院提交了啟動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計劃。那麼,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呢?下面隨小編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碳排放交易是什麼意思呢?
  •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即將施行,你知道火電廠的碳排放是怎麼算出來...
    這標誌著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全國碳市場)正式投入運行。 具體而言,屬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都將列入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名錄。
  • 中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李苑)記者5日從生態環境部舉辦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政策媒體吹風會上獲悉,從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首個履約周期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
  • 碳排放權交易按下能源轉型「加速鍵」 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辦法》明確指出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家有關交易規則的機構和個人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並將確保碳排放數據真實性和準確性的責任壓實到企業,力圖通過市場倒逼機制,鼓勵增加碳減排的投資,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啟動只是第一步,未來仍要在《辦法》的基礎上加快制定細則,做好試點與全國碳市場的銜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