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洛杉磯時報》3月25日報導,根據國際能源署報告,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這給地球帶來了很重的負擔。
在這份3月25日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國際能源署表示,不僅導致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加,而且世界對能源的日益渴望導致燃煤發電廠的排放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今年世界各地的能源需求比去年增長了2.3%,這是十年來增長最快的一次。在蓬勃發展的經濟推動下,為了適應需求的變化,各國開始轉向了另一系列資源,包括可再生能源。但是,該機構代表包括美國在內的30個成員國分析能源趨勢,認為沒有什麼能像化石燃料那樣好用,化石燃料幾乎佔了飛速增長的電力需求的70%。
該機構表示,亞洲引領著燃煤發電廠排放量創紀錄的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過100億噸。該機構發現,在亞洲,「普通植物平均只有12年的壽命,比它們40年左右的平均經濟壽命要短幾十年。」
因此,能源使用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8年激增,達到了331億噸的歷史新高。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了1.7%,遠高於201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該機構發現,僅2018年全球排放量的增長就「相當於國際航空業的總排放量」。
其中,2018年,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3.1%,對比一年前的下降趨勢呈明顯反彈,而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2.5%,印度增長了4.5%。歐洲的排放量下降了1.3%,日本連續第五年下降。
周一的報告強調了一個事實,即世界各國共同努力阻止氣候變化:儘管不斷在使用可再生能源,但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仍然在轉向化石燃料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按國家來計算,中國、美國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長近70%。
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麥可·梅林對周一的報告結果感到很擔心。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對我來說,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全球氣候政策儘管取得了一些有限的進展,但仍然遠遠不夠。它們甚至不夠強大,無法抵消經濟擴張帶來的排放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更不用說刺激脫碳達到我們在《巴黎協定》下承諾的溫度穩定目標。」
梅林質疑《巴黎氣候協議》(2015年全球協議,各國承諾削減碳排放量)是否有能力迫使各國履行承諾,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快氣候行動。梅林說:「這需要克服過去的阻礙去取得更大的進展。」
正如該機構的報告所表明的那樣,克服這些障礙是複雜的。例如,中國去年通過可再生能源新一代滿足了對更多能源的需求。但它更依賴天然氣、煤炭和石油。在印度,大約一半的新需求是由燃煤發電廠滿足的。
相比之下,在美國,煤炭的需求量正在下降,但該國能源需求的增長大部分是由天然氣而非可再生能源的燃燒推動的。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燃燒時要少,但它仍然是一種化石燃料,仍然會導致大量的排放。
但是,新報告也帶來了一些好消息:隨著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的增長,煤炭在能源使用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小。然而,它仍在增長這一事實與科學家所說的抑制全球變暖的必要性相矛盾。在去年的一份主要報告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現,為了將地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到2030年,全球排放量將不得不減少近一半。這將需要極快的年減排量,但情況恰恰與此相反。
當談到煤炭的使用時,同一份報告發現,要將溫度升幅限制在1.5攝氏度,就必須在10年內將煤炭使用量下降78%。史丹福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傑克遜表示,周一報告中詳述的風能和太陽能的大幅增長被世界對化石燃料的持續依賴所掩蓋。
「化石的增長仍然高於可再生能源的所有增長,」傑克遜說,「很少有國家能履行他們作為巴黎氣候協議一部分所作的承諾。令人沮喪的是,美國和歐洲的排放量也在上升。為了實現巴黎的承諾,必須有人大幅減少排放量。新的結果早先破滅了,人們希望全球排放量可能會趨於平緩並開始下降。從2014年到2016年,煤炭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是,隨著2017年經濟增長的恢復和2018年創紀錄的新高,碳排放的拐點仍然遙遙無期。因此,本世紀初的樂觀情緒基本上已經消退。對抗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一直難以保持勢頭,美國政府也經歷了優先權的逆轉。我們深陷困境。氣候後果是災難性的。我很少用這樣的詞。但我們正走向災難,目前看來,似乎沒有人能夠減緩事態發展。」